一.背景 1 社会危机严重 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 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 社会基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 思想基础 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 组织基础 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二.变法过程: 第一阶段 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C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 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 百日维新(高潮1898) 三.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政治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改革财政,编制; 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 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 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四.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五.结果: 失败 六.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 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 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七.教训: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八.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