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风光(1578)济宁太白楼

济宁太白楼,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太白中路中段,古运河北岸。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底层是高大宽敞的砖制台基,有城墙垛口。此地原是济宁古城墙所在。城墙之上,是二层仿古建筑,琉璃歇山瓦顶本是吾国固有形制,四周圆拱游廊却有西洋风韵。朱楹丹柱,飞阁曾楼。单是这建筑本身,就有几分美丽。

太白楼,顾名思义,和吾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关,原名太白酒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以“谪仙”寓意,依原楼样式,移迁于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名为“太白楼”,后于明、清、民国间历代重修。 
现在的太白楼是1952年在旧城墙上重建。虽为重建,据今也60年,正是最佳状态,颇有点洒脱豪迈。大约是占了诗仙的灵动之气。
有人考证:太白酒楼是天下第一座酒楼。因为在此之前,唐朝人称喝饮卖酒的地方为旗亭。李白将自己的家命名为酒楼。从那以后,天下皆酒楼。

太白楼现为李白纪念馆。要想饮酒,只能到太白楼临近的酒店饭庄了。现在太白遗风减弱,叫酒楼的越来越少。不少人自视甚高,以为“酒楼”一词不雅,殊不知这是吾国最伟大诗人李白的命名。
 正脊。
 斜脊、戗脊。
 二层檐下正中悬扇形“太白楼”楷书阴刻匾额,黑底白字。
 太白楼,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山东省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济宁市市中区太白中路中段,古运河北岸。
 正脊侧面雕行龙。
 从正面台阶登上城楼,但见花木繁茂,浓荫密布。太白楼正前方,立一方石像。一位伟大的诗人,仰望星空,足踩土地,长髯飘飘,左手扶剑,右手擎杯。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乾隆《登太白楼》御碑。
 太白楼计二层,砖木结构。
 李白“壮观”碑,传为李白手迹。左为唐代吴兴沈光撰《李白酒楼记》碑。
 诗酒英豪。明代碑刻。
 左为集李白诗句所得的对联:青天骑白龙,我欲因之梦吴越;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本副楹联镶嵌在太白楼北墙的东面,是武陵人王以敏集太白诗句的楹联。下款属名是:祁阳陈琪属番禹姚诗志书以刻石。本联用楷体,略带行书意味,笔力挺拔,气势雄健。
右侧楹联:把酒临风,看带郭千家,何处青山留谢眺;登高望远,指布帆一片,当年春水别汪伦。这幅楹联镶嵌在太白楼墙的东面,济宁知州王鹿泉编撰,罗振玉篆书。王鹿泉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太白楼胜迹,落成撰联悬楼中。十四年后,王鹿泉逝世,济宁各界人士感念王鹿泉政绩,由罗振玉篆书,刻石永存。
 太白楼后,2013年新建唐诗三百首碑。
 济宁义河酒厂厂长陈振嶺立石。
 乔羽题诗:诗酒英豪说李白,古南池畔起高台,我来已是千年后,犹见青莲次第开。
 游廊。
 谪仙昔过此,招月酹芳樽,大醉一朝去,斯楼千古存。湖光摇碧落,山色冷黄昏。风雨任城道,登临欲断魂。(同治三年秋九月津门王继志根齋题)
 《上阳台帖》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释文:“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 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
这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题跋》) 此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张伯驹手,建国后献给中央国务院。1958年此帖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上二层木梯。
 “诗酒英豪 ”拓本。
 明代,李汉章《三公画像石》,三公为李白、杜甫、贺知章。
 二层回廊。
 墙壁上嵌着历代碑刻。
 檐墙类似抽屉檐。 李白一生游历图。本人发现淮安被画在南京之右,上海之北,靠海的地方。这个位置应该是海安。而且李白一生似乎没有游历过淮安。因为淮安从来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如果李白去过淮安,那是不可能被忽视的。
展墙上还有一幅淮安清晏园的图片。淮安似乎遭遇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这算是李白的一首痛快淋漓的诗: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这是李白离开济宁,外出时写就的《寄东鲁二稚子》。有学者根据此诗对酒楼的描写,认定李白当年就住在酒楼,或者说,李白将自己的家命名为酒楼。
 千古胜迹。中华民国十七年,县长刘镜堂题字。 《旧唐书》记载:“李白,山东人,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唐朝人孟启在《本事诗》记载:“李白自幼好酒,于兖州(当时兖州下辖任城等县,现兖州为济宁一区)习业,又于任城县构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客至少有醒时。邑人(本地人)皆以白重名,望其里(住宅)而加敬焉。”李白62年的人生旅途,从36岁到59岁,寄家济宁生活23年。女儿在此长大,儿子在此出生,妻子死在这里。在此度过人生的巅峰,五十多首诗篇遗留在此。李白在太白楼上饮酒赋诗,在此“仰天大笑出门去”,得到玄宗皇帝的征召,赐金放还后又归于此。最值一题的是,吾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会面,即李白与杜甫两颗巨星的碰撞,也发生在济宁;那时济宁的天空,一定光焰万丈。
谨以杜甫诗结束: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