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熙郎窑瓷器中的奇葩---“郎窑蓝”梅瓶

 阿剑舞舞 2016-09-09
熙郎窑瓷器中的奇葩---“郎窑蓝”梅瓶

   纵观中国陶瓷的发展,最能代表清代瓷器最高水平的,仍然是景德镇的官窑瓷器。康熙、雍正、乾隆堪称盛世,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景德镇制瓷业,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官窑、民窑都时断时续地维持着生产,康熙初期可以说是处于官窑生产的复苏期。康熙十年(1671年)景德镇官窑又担负起“奉造祭器”的任务,说明这一时期确有官窑器存在。从总的情况看,清代官窑自康熙始,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以来所有的品种特点,而且还创造了很多新的品种。      
   【清代官窑重视单色釉的制作,事实上,整个康熙朝的官窑器,也是以颜色釉为重,青花、五彩和斗彩等各种彩瓷,并不是官窑的重点。】(冯先铭《中国陶瓷》)说到康熙朝的官窑颜色釉瓷器,就不能不提及“郎窑”。
   关于郎窑的得名的由来,过去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是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所创,也有看成是顺治朝的巡抚朗廷佐所督造,事实上,郎窑应该是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至1712年)在江西任巡抚的朗廷极所主持的。朗廷极(1663至1715年),字紫垣,又作紫衡,号北轩,奉天广宁(今辽宁北镇)人。郎窑善仿明代宣德、成化的颜色釉瓷器。【康熙时人刘廷玑的《在园杂志》,也记载了郎窑的成就:“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釉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这说明,郎窑除仿宣德红釉的高度成就外,也仿蓝釉,薄胎白瓷和描金器、青花器等等。】(冯先铭《中国陶瓷》)
   “郎窑红”,是我国名贵高温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而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窑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色,呈现出“脱口”,与宣德红釉瓷器上的“灯草边”相似。底部边缘釉汁垂流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园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朗不流”之称,这也是“郎窑”器鉴定的要点。(见图:郎窑红观音瓶和足底)
   “郎窑红”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棱角略园式,滚园式或为里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露胎处有一圈白线;五是器型独特如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期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


   “郎窑红”器早已家喻户晓,但“郎窑蓝”器却很少被人提及,查阅许多文献图集,也未曾看到一件真正的“郎窑蓝”釉瓷器。既然“郎窑蓝”器在诸多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但在实际中却难得一见,这就充分说明它的弥足珍贵,事实上,比“郎窑红”器还要名贵!
    二十几年前,本人有幸在国外购得一只“郎窑蓝”釉大口梅瓶:高 21.7cm,口径 5.4cm,胸径 13.7cm,足径 8.5cm。(见左图)
    此“郎窑蓝”梅瓶,造型十分独特,瓶口呈上小下大的梯形,肩部丰满,胸部圆润,腹部以下逐渐自然收敛,足部外撇。器型挺拔,曲线收放自然有致,即彰显出皇家祭祀的庄重与威严之感,同时又显现出自然与和谐的灵动之美,极具视觉的冲击力,让人震撼。这种大梯形口的梅瓶器型,在康熙以前历朝历代的梅瓶器中都从未见过,这就充分证明此梅瓶器型是康熙朝“郎窑”所独创的,很有可能是专为康熙朝皇家祭祀用的定烧器,是目前已知仅存、具有明显郎窑特点的“孤品”!
   有关“郎窑”器的胎质研究,目前也只能从“郎窑红”器的足底露胎处来观察,真正“郎窑”器的瓷片都未曾见过,这对“郎窑”器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带来了难以突破的瓶颈。此梅瓶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一次千载难逢的近距离地观察“郎窑蓝”器胎体的机遇,填补了对“郎窑蓝”器胎体研究没有实物的空白。为研究测定“郎窑蓝”器的胎土成分组成、瓷化程度以及烧结温度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
   该“郎窑蓝”大口梅瓶的胎体厚重,平均厚度为4mm左右,口肩接胎最厚处竟达6mm;胎骨青白细腻而坚硬,在阳光下反射非常细小,且五颜六色的丝光,横断面粗糙不平,有褶皱状,气孔较多,瓷化程度比较好,总体感觉是:柔中带刚。“郎窑”之所以在短短的七年里就取得如此的骄人业绩,其胎土与釉质的配制一定有其独到之处,很值得深入研究。(见胎釉厚度图)
   蓝釉又称“祭蓝”、“霁蓝”、“积蓝”、“宝石蓝”、“霁青”等,名称繁多,十分混乱,实指一个品种。蓝釉的名称应该统称为“祭蓝”比较规范,因为一般蓝釉器都用于祭祀,故称之为“祭蓝”更为合情合理,用“宝石蓝”来形容它的色调更为准确标准。【祭蓝釉是一种含氧化钴(CoO)在2%左右的高温石灰碱釉,系生坯挂釉后,入窑在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的著名色釉。其特点与鲜红釉相似,釉面不流不裂,色调均匀一致,釉层肥腴,深沉凝重。由于高温状态下釉层熔融垂流,致使器口沿釉层变薄显露白色胎骨,形成一线醒目白边,俗称“灯草边”,而近足处釉层堆积,呈色蓝中泛褐色。】(吕成龙《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此蓝釉大口梅瓶的颜色深沉凝重,闪耀着美轮美奂的蓝宝石般光泽,玻璃质感十分强烈(见左上图)。胸腹部以下,测光可观察到许多细小的坑点,俗称“桔皮釉”并伴有五颜六色的“蛤蜊光”(见右图)。由于坑点细小紧密,它们与釉内的微小气泡使光线散射,产生一种特别的柔和光感。器口沿上端涂有粉质白釉,口沿侧面由于釉在高温中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白色,往下呈淡“草绿色”,慢慢过渡到蓝色,一直垂流到口径的根部呈黑蓝色(见左上图),这样就把釉层在高温下整个垂流过程与色调的演变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过渡的淡“草绿色”在元代蓝釉器的口沿或棱角边缘处表现的最为突出(见元蓝釉白龙纹盘图),也是宣德蓝釉器所苦苦追求而未能破解的工艺技法,只有在康熙朝的郎窑得以成功再现。事实证明,“郎窑蓝”器的釉质工艺已经赶上了元代并超过了宣德(见左宣德蓝釉盘图)。这种蓝釉中的“草绿色”,说明该蓝釉钴料中含铁量很高,因为铁的氧化物在高温还原焰下呈青绿色,所以这是否证实了郎窑蓝釉使用与元代相同的进口“苏料”?还需进一步研究与考证,方可得出结论。无论如何,这种口沿显露白胎和过渡的淡“草绿色”才可真正的称之为“灯草边”【注】,而“郎窑红”器的口沿称之为“脱口”,则更为准确恰当。在器身蓝釉与足露胎处各有一条灰蓝和粉白线,这正是阻挡流釉不过足的“郎窑”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形成了“灯草边、宝石蓝、垂足白圈郎不流”的“郎窑蓝”器最基本、最独特的特征。“郎窑蓝”器的这种独特的特征是后人根本无法仿制的(见右上图)。另外,其还有一个特点:当用60倍放大镜观察其蓝釉的气泡时,这些大小带有深蓝光圈的气泡都闪烁着金光灿灿、黄金般的光芒(见左蓝釉放大图),这就说明此蓝釉中加入了微量的黄金。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这大约是在清代初期由西洋学过来的,据有的文献上记载说,这种新方法早在1650年为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的发明,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方在景德镇使用,时称“洋彩”。实际上在釉内加入金分量很少,像红、蓝宝石那样浓的颜色也不过在釉中混入万分之二左右的金,而胭脂红只要万分之一的金就够了。金之所以能现出这样多种颜色的原因,和红色釉由于铜的胶体而呈各种颜色的道理相同,也是因为金变成胶体状浮于釉中所致,同时因其胶体粒子的大小不同而使颜色的种类各异。如果将掺有适量金粉的釉用高温加热,就会变成无色透明,若使温度降低,就会在某几点上显出红宝石色,如果使温度慢慢下降,红色渐渐会带些紫色,然后变成紫、紫蓝、蓝,最后变成淡蓝色。这一点和将已经还原的铜釉骤然冷却就会变成无色,而慢慢冷却时就会变成黄---红---青色的道理相同。
   此“郎窑蓝”大口梅瓶的足底为沙底并带有旋纹和火石红,修足十分规整,足端平切,浅圈足,足墙里外斜削呈二层台式(见右图);瓶体由三段拉坯接胎而成,瓶里只有胸部这段使用康熙朝工匠们发明的铁质弯刮刀进行修整,刮刀旋痕清晰可见,其余上下两段仍然保持着手拉坯的旋纹,瓶体外侧修坯规整,但用手抚摸仍然可以轻微感觉到修坯的痕迹;外施蓝釉均匀肥厚,平均厚度为1mm,口沿为0.5mm,口沿径根部垂釉厚度竟达2mm,这就十分清晰地记录了高温下垂釉层变化的过程。瓶里荡有玉质般的青白釉,瓶底有粗旋纹并有许多棕眼(见左瓶里图)。由于足底采取二层台式修足工艺,而足墙高度仅为4mm,正面很难观察到圈足,所以整个瓶体更显得稳重大气。这种二层台式的修足方法是郎窑所独创的,它代表了康熙朝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对以后瓷器制作的修足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侧光下观察此“郎窑蓝”大口梅瓶时,隐约可见有描金龙凤火云戏珠纹,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沧桑,纹饰已经很难完全看清楚,但两只龙爪和龙身、凤的双翅和凤尾以及火龙云的描金印记还是可以辨认出来。整体纹饰布局是:口径根部绘有一圈康熙朝常用的斜席纹和一道玄纹;肩部绘有一圈小单瓣莲花垂纹;胸腹部绘有龙凤火云戏珠的主题纹饰;足径部绘有一圈康熙朝所独有的变形单瓣仰莲纹。从整个蓝釉大口梅瓶的描金纹饰上看,完全可以想象出当年那种金碧辉煌的气势。(见右图为暂时描上的金彩)
   此“郎窑蓝”大口梅瓶的回归,希望能给有关的专家学者们对郎窑器新的认识与研究,起到一定的帮助,同时也给所有的瓷器爱好者们,提供了鉴赏学习的机会。此文,只是本人通过对该大口蓝釉梅瓶的多年把玩与研究,所得出的一点点心得体会,愿与大家共同交流,如有不足之处,恳请诸位多多指正,万分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