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教师节变成“女教师节”,谁也不必惊讶

 老刘tdrhg 2016-09-09

如果教师节变成“女教师节”

谁也不必惊讶

作者:方去一

/  摘  要 /   全国中小学教师男女失衡的趋势在过去十多年不断恶化,其中城市小学男教师比例已不足20%。教育界和家长普遍担心儿童特别是男孩人格特质缺乏阳刚。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偏见和低收入,让男性不敢轻易踏足教师行业。


今年的9月10日是中国的第32个教师节。如无意外,全国中小学女教师的比例将比上一个教师节上升1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女教师将比男教师再多出约10万人。中国中小学教师性别“阴盛阳衰”加剧的趋势,近年来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公众对此似乎还缺乏感知。中小学男教师越来少,对“祖国的花朵”们到底意味着什么?还能扭转乾坤吗?

 

中小学男教师紧缺,中国开始紧跟“世界潮流”

 

先看看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目前已到什么程度。国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普通中小学教师人数已超过1100万人,其中男教师只有460万左右,女教师足足比男教师多出150万以上。自2002年以来,男女教师比例已从5:5左右的均衡状态突变为4:6的失衡状态,且这一趋势仍在继续。男教师越来越成为中小学中的“稀有物种”。

如果将教师稍作分类,将能呈现更多失衡的细节。教育层次越低,男教师的比例就越高,女教师则反之。目前,全国女教师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比例已分别达62.13%,52.58%和50.61%,比2002年上升了7-10个百分点。城市的失衡比农村更糟,有报告显示,城市小学中的女教师比例已达到80%左右,男教师数量严重告急。

教师“阴盛阳衰”并非中国的专利,中国只是跟上了“潮流”。2008年,美国男性教师的数量抵达40年来的最低点,全美 300万名教师中,男性教师只占1/4,其中小学只有9%。英国、澳大利亚的情况也和美国相当类似。按照中国男女教师此消彼长的趋势,这些国家的经历过的极端失衡,很有可能是中国教师即将迎接的未来。

 

好教师仍是最重要的,但男教师作用不可替代

 

有人会问,只要会教、教得好,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真的很重要吗?对此,教育专家们的答案基本上是肯定的。虽然对于学校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好教师,但已有的研究表明,如果教育者中男性和女性相对均衡,这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在澳大利亚,中小学缺乏男教师被认为是男孩学习成绩整体比女孩差的其中一个原因。中国的研究者也通过调查发现,得到更多男教师教育的男孩会比较少接触男教师的男孩表现得更勇敢、自信、乐群和刚强。

事实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通过实验发现,儿童剧有先天模仿别人行为的倾向,而且这种模仿是自觉的不受意志控制的。在生活环境中具有较高地位、声望的角色,更容易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恰恰教师就是重要的榜样。

男教师是低龄儿童重要的模仿榜样

教育研究者史蒂文·比都弗指出,6-14岁是男孩最需要男性鼓励与榜样的时期。如接触的大部分为女教师,由于长期缺乏男性模仿对象,男生容易缺少独立、坚强、刚毅等阳刚气质,从而给他们的性别认同带来困难。即使是对于女学生来说,男性教师的教育和交往也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其社会角色。

当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教师的实际言行方式比教师本身的性别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但这一看法本身含有否认性别差异的嫌疑。必须承认,男教师不是影响孩子个性和成长最重要或者唯一的因素,但其特殊作用仍不可忽视。

 

女性化职业声誉和低收入把男教师挡在门外

 

如前所述,中学校男教师数量告急已是全球通病。更早面临这一问题的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早已纷纷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提高中小学男教师的比重,但效果有待检验。因为造成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的原因很多,其核心问题在于教师职业声誉和收入难以满足男教师,而这是单纯的公共政策难以调整的地方。这一症结同样适用于中国。

一方面,受社会偏见的影响,女性特质被认为是教师的天然特质,教师行业长期聚集女性,已形成“职业的性别隔离”。 男性若投身教育,尤其是初等中等教育,可能担心被认为做了一份“女人的工作”,从而得不到足够的社会认可。

长春市7所小学的一年级只有2个男班主任

更重要的是,男性要多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仍是社会的主流认识,而教师的工资还待遇不能让男性从容地承担这样的家庭角色。《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5)》的数据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年均收入仅为5.1-5.5万元,比所有行业的平均值5.6万还略低。

中国在编教师工资水平的标准主要参照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但目前公务员薪酬福利的提高面临着舆情和财力上的双重压力,教师待遇的参照标准不上升,其自身的待遇也很难上升。有人提出单方面提高男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男性,但这违背“同工同酬”的原则,对女教师显然是不公平的,因而也不具可操作性。

是的,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已经成为一个死结一样的难题,并正在恶性循环。如果有一天教师节变成“女教师节”,谁也不必惊讶。



参考资料

1、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版、2014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袁德润、许 芸:《男教师缺失对小学中高段男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原载《教学与管理》2012年2月刊;

4、祝少琪:《城市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的社会性别研究》,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

5、惠 中、韩苏曼:《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性别结构失衡问题》,原载《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10期

栏目介绍

“不服来辩”系UC独家泛新闻评论栏目,致力于提供独到观点和有价值的内容,每周一、三、五更新。投稿请发至bufu.uc@aliyun.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