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丨这个执意将电影拍成诗的老头已经69岁了

 yushi823 2016-09-09

- 本文为剧角映画原创,转载请申请授权 -





电影其实就是你,你身为作者,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感受。

——侯孝贤


如果说,一个人可以抽象成为一个符号,用以代表尚未老去的台湾电影的话,我想,侯孝贤一定是不二人选。


朱天文曾说,“侯孝贤基本是个抒情诗人而不是说故事的人,他的电影的特质也在于此,是抒情的,而非叙事和戏剧。”作为侯导合作多年的御用编剧,朱天文的评价再客观中肯不过。在侯孝贤的电影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浓的化不开的乡愁,那乡愁是画,是诗,是情绪,是每个漂泊在外的人心里到不了的远方的家。


今天,这位以影像语言抒情的银幕诗人已经69岁了,半个多世纪的初心未易,带来经久不衰的荧屏映像,指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来到神秘美好又幻秘的电影国度。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曾在不同时期给不同生命个体以触动的影像,来祝这位可爱的白羊座老头生日快乐。


我想,对于侯孝贤导演来说,最好的时光,就在电影里。



《恋恋风尘》

一曲乡愁与时光流逝的挽歌



导演: 侯孝贤

编剧: 吴念真 / 朱天文

上映日期: 1987-09-13(多伦多电影节)

片长: 109分钟

又名: Dust in the Wind


有些电影是可以用来听的,就像《恋恋风尘》。


或许你想到这部影片时,最先映入脑海的会是陈明章为电影做的原声音乐,温润如玉,又透着一股倔强的力量,像极了这部影片的气质。整个三月我都在听《恋恋风尘》这张专辑,尤其《岁月的船》,也一直都在看侯孝贤的电影,看的最多遍的还是这部《恋恋风尘》。




后来,三月过去,我终于在春天开始的时候实现了一趟计划许久的远行。在一片雨季的植被郁葱覆盖的竹林里,我仿佛只身来到了侯孝贤的电影世界,这里有侯孝贤镜头对向的这片大山,故土,天空,流云。




村里的少年被命运的铁轨牵引,从故乡漂泊到异乡;阿公依然守候着他的蕃薯地,像一种认定的执念,直到蕃薯都落土发芽;村口的露天电影在暮色里拉起巨大的白色幕布,安静下来可以听到风从身边呼啸而过的声音。




影片开始的那列穿行在茂密森林里的铁皮列车,像每个人奔腾向前又捉摸不定的命数,火车上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你我,也会在看到窗外相似的风景时,产生对于过往生命无尽的眷恋之情。





《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时光总在最不经意间缱绻



导演: 侯孝贤

编剧: 朱天文 / 侯孝贤

上映日期: 2005-10-28(台湾)

片长: 130分钟

又名: Three Times


 三段式影片《最好的时光》,以舒淇和张震三个时代的三种爱恋,演绎三段“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时光,应该是在影片开场淡绿色基调的影像中,舒淇和张震若有若无地打着桌球,昏黄温暖的光线下,两人偶尔停下来,吸一支烟,静静的浅笑,沉醉于一种自在的状态和节奏




最好的时光,是在披头士“Rain and Tears”的浅浅旋律中,两个年轻的生命像桌球一样,被命运推向各个未知的地方,在各座城市,各种交通工具中间流转,在每个路牌下驻足停留然后快步向前。




最好的时光,是影片最后,两个人冥冥中被命运牵引终又重逢,没有拥抱和亲吻,只是在桌球室的角落里,两个许久未见的人,相视而笑,眉眼之中皆是戏。




对我来说,最好的时光总在最不经意间缱绻,那么对你来说,最好的时光,还在路上吗?

(没有找到影片中的版本,泪目...==...)




《海上花》

繁华盛世中飘零的花



导演: 侯孝贤

编剧: 朱天文 / 韩子云 / 张爱玲

上映日期: 1998-10-01(台湾)

片长: 130 分钟

又名: Flowers of Shanghai


第一次看电影《海上花》时,我还并未接触过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也未曾读过张爱玲的译本,最初接触这部电影,感动于它的精致细腻,像一首意境悠远的诗,一副针脚细密的刺绣。李屏宾的摄影让影片有种油画的触感和纵深的历史感。


后来找来张爱玲的译本重看《海上花》,反复咀嚼,味道不尽。




影片给观众展现的只不过是“海上花”生活的一个截面,导演希望的是观众能够透过影片去看到当时旧上海旧中国的社会面貌,“海上花”,不过是旧中国社会的缩影。


影片的节奏很缓慢,或者说是很“闷”,全片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100多分钟的电影,只有40多个镜头,而且对白少,画面静止,像一出没有过多对白的话剧。




有人说《海上花》是最不侯孝贤的一部作品,在其它的影片中,常常把目光投向台湾乡村的大山大水,那些背井离乡到都市寻梦的年轻人,那些梦想的幻灭和都市霓虹下的自我迷失。而《海上花》却将视角置身于历史,讲起那个你我都未曾经历过的时代里恩客倌人的爱恨情仇。




但其实,虽然故事讲述的时代变了,但讲述故事的时代还在那。侯孝贤的镜头还是像一双敏感细致的眼,旁观着在大时代中一群无所适从空虚失落的生命体。故乡,依旧是他们精神回归的地方。

(小编更喜欢这个版本)




《风柜来的人》

青春深处望不见故乡的少年



导演: 侯孝贤

编剧: 朱天文

上映日期: 1983

片长: 101分钟

又名: The Boys From Fengkuei / All the Youthful Days


《风》是侯孝贤导演拍摄于1983年的片子,算是他比较早的作品,侯孝贤说,这部影片当时拍得非常过瘾,只拍了21天就完成了。


而就在今年春天,修复版《风柜来的人》在3月22日第4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进行展映,同时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也会有放映。北影节开票当天不到五分钟时间,全部影票就被一抢而空。我想,对于很多喜欢侯导的人来说,这部影片的意义是他带我们重温一个我们未曾太熟悉的侯孝贤导演。




《风》讲述了一群来自风柜的少年,高中毕业后没有工作,无所事事,整天打架、赌博、聚众滋事的故事,尽现青春的青涩与迷茫。


片中几个青少年从电影院背后偷溜进去看电影,此时银幕上放映的是英语配音的意大利片《洛可兄弟》(维斯康蒂导演),而影片内容正是有关移民的主题。




这种“影中人在看电影”的桥段同样在《恋恋风尘》中也有体现。有一次阿远和阿云去戏院看电影,银幕上放映的正是类似《侠女》般的武侠片。


侯孝贤以“影中人在看电影”隐喻电影作为现实生活的一场梦、一扇窗,对当时物资匮乏精神生活贫瘠的百姓来说是最好的精神生活方式。


同时,也让他借着电影,做了一场关于电影的梦。




《聂隐娘》

最大的孤独是' 一个人,没有同类'



导演: 侯孝贤

编剧: 阿城 / 朱天文 / 谢海盟 / 侯孝贤 / 裴铏

上映日期: 2015-08-27(中国大陆)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The Assassin 


《刺客聂隐娘》是一部需要并且能够令人沉下心来全心感受的作品,它的好处全在细节,在故事之外,在语言和画面之后。侯孝贤以他一贯的耐心与克制,为观众带来了一套流动的中国风情画,风韵流动的讲述一个孤独的女刺客无法杀人的故事。




李屏宾的镜头永远精致细腻,做着缓慢的位移,却又并未忽略一丝可以呈现人物精神、时代质感、空间内涵的细节。在这样的镜头里,你仿佛回忆起了所有的属于侯孝贤、朱天文、吴念真们的最好的时光,盛世中的台湾电影。




庆幸的是,大半个世纪过去,侯孝贤一直未曾改变。他的画面更为写意,他的风格更为鲜明,他的叙述更为干净简洁,同时,他的主人公也更为孤独。那是一种不足与外人说的孤独,是青鸾舞镜找不到同类的孤独。




侯孝贤所诠释的这份孤独,并不好懂。在柴米油盐俗世欢爱中沉沦的你我不会懂,不拘于尘世自由行走的人们也不会懂。孤独是可耻的,却是不可翻转的命运。



其实孤独的最高境界,不过是像聂隐娘那样,面无表情的无声哭泣吧。




结语:


因着侯孝贤对电影的执念和坚持,让我觉得他能够代表还活着的台湾电影。


乡土情怀,人文视角,诗性诉说,让他形成了与小津安二郎一脉相承的艺术风格,这两位电影大师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里,用电影进行了一场灵魂上的交流与沟通。《恋恋风尘》的清丽,《咖啡时光》的温暖,《海上花》的怀旧,《悲情城市》的隐忍,《最好的时光》的暧昧……都能看到很多小津的影子。


远山,丛林,土地,乡愁,以及陈明章触及人心的电影原声,那是台湾电影最美好的部分。侯孝贤就是一个这样执意将电影拍成诗的影像诗人,这个诗人只身走过大半个世纪,永远深沉而炽烈地看待人生,却又超脱而淡然地站在时光之外,用他对生命、对影像的理解,传达着厚重的历史感和艺术意境。


这个固执的老头,把生命中最好的时光,都献给电影。




本文为剧角映画原创,转载请申请授权



「 关注剧角 」

搜索  剧角映画 或 magilm_forever

关于电影,你总想知道更多


「 联系剧角 」

品牌/项目合作请加微信: christines-zone

内容合作请加微信: lyt200710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