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节| 高山仰止,致敬中华师道!

 碧波荡漾映霞夕 2016-09-10



安贫乐道

 

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平生一大乐事。孔子在被围困的时候,依然和弟子一起唱诗奏乐。

 

朱熹时时以孔子为楷模,身体力行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就是在官务繁忙的时候,处理政事很劳累,仍然在夜里给学生讲学,慕名来学的越来越多,以至于屋子里坐不下。

 

据朱熹本人说,他一天不讲学就一天不快活,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但是一开口讲学,就好像一身轻松,疾病也荡然无存了。

 

教育目的是为了“传道”,所以古人不用学问谋利,教育不会考虑利益好处,也不会考虑学生的地位身份。

 



有一天孔子在街头看到一个年轻人头插公鸡毛身披野猪皮带把剑像个不良少年的样子那就是子路。

 

孔子问他你怎么不来跟我学习呢子路说何必学习呢?南山有竹资质非常好砍下来当箭可以射穿犀牛皮。

 

孔子那么你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装上箭头后面插上羽毛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吗?子路懂了,立即拜孔子为师。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是师生共同努力,火尽薪传,才能把文化传承下去。

 

孔子在爱徒颜回死后,放声痛哭,连声呼喊:“天丧予!天丧予!”一方面是因为私人感情而哭,另一方面是为道的损失而哭。

 


 

抱残守缺

 

中华文化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总有仁人志士在危难之际,抱残守缺,或者著书立说,或者传道授业,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幸存并发展。

 

孔子周游列国,不为世用,退而编纂典籍,收徒讲学。孟子的“仁政”理想不能实现,就把自己的学说传授给弟子。孔子、孟子的学生把老师的言论记录下来,成了后世必读的经典。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末战乱结束,一帮读书人在灰烬之上,搜集残破的典籍,开始在民间讲学。

 

元朝建立,废除科举考试,九儒十丐,读书人的地位低得不能再低,仍有大儒讲学。

 

明朝灭亡,天崩地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痛定思痛,埋头总结、反思历史,他们的著作闪耀的思想光辉照耀了未来。

 



博学知新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中华师道要求老师要博学,要有真学问,不固步自封,勇于追求新知识,眼界开阔,学以致用。所以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学问家,往往同时是教育家。

 

一个再好的老师他的知识往往也存在局限性。正如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礼记·学记》中提出“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同时也需要学习,学无止境。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教别人也是一种学习。

 

师一方面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提高进步另一方面在教育学生过程也会发现自己有些问题理解得不透,所以无法向学生讲清楚,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增加知识学问

 



躬行身教

 

古人认为老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做学生的表率,也就是说老师只是仅仅有“言传”不行,还要“躬行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若想正人,先要正己。

 

在某种意义上,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更为有力。孟子说:“教者必以正。”也是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所谓人师,乃德行才识并皆卓越者,可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人难遇到。经师是“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可以讲解经义,教人以学问的人。而人师则是“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自己人品修养好足以成为学生楷模的人。




本文系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 作者:儒风大家  来源:儒风大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