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兰亭修禊图》卷为明代画家钱榖绘。画作题材取自东晋王羲之《兰亭序》,描绘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等人在浙江山阴的兰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觞之会的故事,卷前有王榖祥题「蘭亭修禊」,卷后有钱榖书《兰亭序》及集诗。此卷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钱榖,少孤贫,失学,迨壮始知读书。家无典籍,游文徵明门下,日取架上书读之,以其余功点染水墨,便觉心通。山水爽朗可爱,兰竹兼妙,翩翩不名其师学,而自腾踔于艺苑名公间。手录古文金石书几万卷。善书,行法苏,篆法二李,小楷法虞、欧,每得其妙於法外,识者以为真有渴骥奔猊、漏痕折钗之势。然为画掩,世罕知者。按明史附文徵明传作壬申(一五七二)六十五卒。考故宫博物院藏有万历六年(一五七八)客金陵王氏修竹馆作兰竹卷,时年七十一。 此图表现的是广为流传的文坛佳话“兰亭修褉”。这幅画反映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景象。图绘崇山峻岭,丛竹泛翠,溪流蜿蜒,溪畔众多文士或坐或卧,观赏着山光水色间淙淙溪水送来的酒觞,潜心构思。 修禊(xiū xì),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古俗称之为:“祓禊”。后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春日踏青有“春禊”,秋日秋高气爽,文人怎能辜负这大好时光,自然会有“秋禊”,时间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十四。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修禊当数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