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胆热脾寒与口苦腹泻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6-09-10
刘渡舟先生在其毕生行医生涯中。硕果垒垒。而对柴胡桂枝干姜汤之研究发明,可以说是其众多成果中较为得意者之一。想当初,因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一语,耿耿于怀,铭记于心,执意探索,数阅春秋,终获其奥,为本方之临床应用,开一新境。施于临床,屡获奇效。此前本方历代均视为是治少阳兼水饮之方,临床应用者寥寥,效果也差强人意。刘氏新论,倡言本方病机 乃胆热脾寒 ,认为: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有“阴证机转”之论。此与太阳病提纲证未言“发热”意义相同。本方以柴胡、黄芩清利肝胆,以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而桂枝则有交通寒热阴阳的作用,与病机正相切合。且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说明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当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据此,刘氏审定本方;主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便溏、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历验既久,复又从众多证候中归纳出口苦便溏两个主证,临床凡见口苦便溏,辄投本方,屡验不爽,以口苦为少阳独具之证,,便溏乃判断太阴病之主要依据。临证于便溏之证,理解又极灵活,或腹泻如水、或溏泻,甚至大便不成形者,皆可作便溏而使之。强调以病机为准,灵活掌握,不拘一证之有无,是其特色。

        本方运用之初,原为治肝炎而证见上述者,其后发现。只要符合胆热脾寒的病机,无论何病,用之皆效。如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往往大便时溏时干,或者数日不大便、或者连续数日大便日数次而泻下不止,治疗极难。用此方治疗则能够调理肝胆肠胃之功能,并用天花粉生津止渴,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或者口渴口苦便溏者,正相合拍。其它如胆汁返流性胃炎、腹腔淋巴结肿大等病,皆以此方屡获奇效
        临床运用该方时,多用原方,药量则灵活多变,便溏重者,重用干姜,而减轻黄芩用量;口苦重者,加重黄芩用量,而减少干姜用量。若不能掌握药量调整之法,则徒用无益而反受其害,医者慎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