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说 | 致大一新生的三封信,请注意查收!

 好的哩 2016-09-10
小新说

南大新传三位系主任(美美哒胡菡菡老师、帅帅哒庄永志老师和小新自家boss王辰瑶老师)授权小新,发布他们给南大新传大一新同学的话。不过,天下大一一家亲,小新觉得其他学院的大一同学也不妨一听哦~爱小新,从爱上新传开始 ,么么哒!

胡菡菡:致新生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应用传播系主任

亲爱的大一新生:
 高考不是学习的终点,大学也不是,大学只是你的一座大型能量补充站。它需要以往的信息,才能和你对接。如果你想要这种对接更为顺畅,你可以自我扩容,花上一些时间阅读能够加深你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的书籍。前者比如新晋网红《人类简史》,后者比如资深大V《时间简史》。在大学里,你的自我扩容要持续进行,把它变成你的习惯。在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上,你才能和这个世界对话。

当然,你不仅仅是大学生,更是新闻传播学院的大学生。你有特权。你可以明目张胆地去刷新闻、观电影、看广告、玩贴吧、捯饬直播。但是,在使用你特权的时候,你要做到:第一,不占用健身的时间;第二,问自己,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你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价它们对你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你觉得第二点有难,那么你可以向这些人求助:朱光潜、施拉姆、法拉奇、大卫奥格威、扎克伯格的姐姐(当然她也叫扎克伯格)等等。他们都很热心地将攻略写成了书,可能会帮助你成为兼具美感与逻辑的准专业人士。

你需要出去走走,去你没去过的地方,别人也没去过的地方。这个地方不叫景点,而叫“活法”,是的,“活”而有“法”。你暂时放下背诵神技,激活好奇功能,看看不同的人在用什么不同的方式,践行自己的“活法”。如果你来自城市,推荐你去《出梁庄记》里走走;如果你来自乡村,推荐你去《蚁族》里走走。如果你觉得走太远不方便,那么就走到你最亲近的人跟前,你确信你深深了解他们的“活法”么?
你不用急着给这些活法做评价,也不用在这些活法里做选择,只把它们找出来就好,带到大学来,带到新闻传播学院来,自有用处。有何用处?我们校园里下回分解。
恭喜,欢迎!

王辰瑶:校园私语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新媒体系主任

亲爱的大一新生:
在你们刚踏入大学校门之际,我遵你们的学姐嘱托,给大家写一封信,聊聊各位的大学生活。其实,只有你们自己的体验才会是深刻的,没有人,包括老师能给你们规划未来四年的生活。未来全在各位自己手中。但是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大学生,后来又在校园里过了许多年,并且还打算继续过下去的老校园人,愿意对你们说些“私话”。
首先,我想说说“时间管理”。有些人能在四年里做成许多事,有些人连最基本的功课都磕磕巴巴,最后用急就章的论文“混”毕业。老师再生气,转过身来还要去面对新生,但是每当这种时刻,我都分外可惜那些被浪掷在不知何处的你们自己的似水年华。这是最好的年华啊,同学们,永远不会再来了。有些同学自称自己是拖延症患者,还是重度晚期的。其实,大部人都或多或少会有点拖延吧,但关键是不能陷入拖延的循环,最后在大家的集体自嘲中获得某种安全感。想想办法,使用一些效率软件、调整自己的节奏一一自控力就像肌肉,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不是要大家像机器人那样按部就班,甚至不是要你们多刻苦,只是,在今天这个时代,相信你们和我的感受一样,我们太容易消磨时间而且迷失自己了。为了把自己打捞出来,你能追问与反省的,只有你自己的时间都去哪了。你做了什么事,会决定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次,有“敬畏之心”。我希望你们从第一天起,就敬畏大学的规则。这倒不是说师道尊严什么的,学生们对我直呼其名,我也觉得很欢喜很亲切。我说的敬畏规则,是敬畏一些更加抽象的理念。我记得读大学时,一位教大学语文的先生,告诉我们“教室如同教堂,读书如同宗教”,迄今我还记得他闪亮的眼神。我读大学的时候也逃过课,相信各位未来或许也会吧,当然,请尽量少,好不?但是,不管怎样,大学是具有神圣感的,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文凭的交易场。我自己上的每一门课,第一周都是和同学们“订契约”,我们可以讨论这个“契约”,但一旦双方都同意通过了,我就期待每个人能严格遵守,并且努力按照要求完成。我欣赏天才学生,也欣赏天分一般但刻苦努力的学生,我实在是不喜欢也不尊重那些仗着小聪明投机取巧的学生。

第三,我希望你们都有“开放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希望我们永远都不要长大,也就是永远抱有可能性,永远都不要被固化成某类标签。但是等你们踏上社会,年齿见长,就会知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制度化的凝结过程。因此,在大学里汲取充足的心灵养分就非常重要,它不仅让你这四年熠熠生辉,而且会持续地照亮未来的漫长道路。网络带来了开放的空间,但不会自动生成开放的灵魂,恰恰相反,其实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群体极化。因此不光用手、用嘴,也请更多地用脑,用耳。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阴谋论,要警惕这些听起来振振有词,但实际上是高度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它们之所以有影响力,不过是因为直接击中了我们内心的欲望。作为知识分子,我们的使命恰恰是对抗这种简化的解释,并用我们的专业力量来提供一个更合理且可对话的回答。回到事实,回到逻辑,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探求真知,我们并不为自己的小感受辩护。

最后,我送给大家一个祝愿吧,祝愿你们在大学四年里能收获“人性的丰盈”。“丰盈的人性”是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考察了很多“成功人士”之后得出的结论,显然它无关金钱和成功学,它关乎的是在每一段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旅中,一个人究竟收获了什么。我是建议大家闲来无事时读点诗文的,古体现代都好,喜欢就好。作为新闻写作课的专任教师,我希望看到我的学生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有体认有感悟,并且有创造性的表达能力,而不是大家都写“帅得炸裂天际”什么的。网络语言有很幽默率性热闹的一面,我也喜欢,但是不要忘记我们还有诸如“众星罗列夜明深,崖前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这样孤寂清绝但决不消沉的情感。我现在慢慢感觉到,一个人怎么感受这个世界,怎么表达这个世界,和他接触到的语言是直接相关的。我们不要在快餐文化时代磨损了语言,进而磨损了感受。
 
话不多言,就此打住。

庄永志:新闻的标准变了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系主任

曾经听到不止一位高中生或大学生在面谈、面试中反复说,当下互联网时代舆论太乱、要好好引导。当时照规则我不能表态,只能暗暗叹服这些同学的使命感与自信力;在这想说:新闻业是信息服务行业,记者是信息服务员,我们不是布道者、不是洗脑者,更不是谁的政治奶爸或人生导师;称人家“受众”已经显得我们太自恋,称“群众”更显得滑稽,我们习惯称呼的“读者”、“观者”(未必”众”)、“阅听者”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作为未来记者,角色认知可要清醒;以当今面临克里斯坦森所称的颠覆式创新的新闻生态而言,人们可听可看的新闻堪称海量,谁想要通过新闻来训人育人愚人,入错行了!有了这个共识,你才理解我后面所说的十一条标准并不是新瓶旧酒、新鞋老路。

到南京大学以后,如果咱们在课堂相遇,请你交的作业,不是论文、不是评论,只是报道的文本(文字+图片+音视频)和传播设想;打分的标准除了事实准确、政治正确、合乎伦理之外,还有11条量化和质化的标准,分数有90+,也有不及格。

1、服务对象阅听心态和需求的满足度
至少,以全球通用的社会质量测量指标体系、由中国人做的调查我们应该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连续几年在全国测量了中国社会的四个方面: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

2、题材的热点切合度
如果是为本校同学做的报道,一定要围绕他们关心的内容去做包打听;即便是全社会的公众,他们的注意力也是有聚焦点的,从舆情监测室每周、每月、每年公布的热点事件中也可见其大概;

3、反应的迅捷度
尤其是突发事件,速度关乎救命,像日本的311大地震报道,NHK抢的是地震波第一波(P波)和第二波(S波)之间那十几秒和几十秒的时间差,力争在第一波发出后就向公众报告信息,而这十几秒和几十秒的时间里我们可以钻桌子、躲到房间坚实的犄角处,可以关煤气、出电梯、停下生产线……

4、信息的增量
最好有独家信息;

5、信息消费场景的针对性
你的报道是否具体考虑到了人们看新闻时的种种差异——生活作息(加班休假)、人生阶段(婚孕丧葬)、心境心态(孤独焦虑)、四季晨昏乃至枕上厕上的不同?

6、报道范式的转换度和分类新闻的区分度
有的概念,领导作指示派活儿的时候用惯了,只能一仍其旧,但你做报道时要作专业化的转换:”政策宣传”你要转换为”公共政策报道”,”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要转换为”记录社会变化与倡导现代人格”,”舆论监督”要转换为”调查性报道”。

为什么?

其一,“政策宣传”可以看作政令传达,执政党和政府发布的权威信息,公众一般想知道也应该详细知道,但如果是做宣传,恐怕就会像现在很多媒体那样只是文告宣读、条文搬家,而不是像公共政策报道那样——突出问题意识,解析文本内容,探究政策出台的背景如何、涉及哪些人的什么利益、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地方,从协商民主的角度体现各方利益表达,可以探讨、可以评价;
“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可以看作政绩宣传和典型塑造,任何政党和政府都需要寻求合法性,都想让民众从执政能力到道德境界两个方面承认、接受乃至拥护它,但很多政绩宣传仿佛喊口号、不少典型塑造仿佛在造神;可否转换成——记录社会变化、反映国民人格完善,在真实报道的前提下,增进民族自信、倡导现代人格?

我虽然在《焦点访谈》供职多年,还是一直对”舆论监督”这个词心有怵惕,政党媒体的舆论监督可以看作是具有标杆意义的行为喝止,但很多所谓的舆论监督,不是把侵害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的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作为监督对象,而是对准了一些有所谓不良言行的普通民众;是不是可以转换成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关注公权力对公民和合法组织宪法权利的侵害,解剖社会病理样本而不是做“政策打手”?

其二,不同类别的新闻,其信息选择、加工方式也是各有特点的,这些分类标准有交叉,但作为专业学生,你一定要写出差别、拍出差别:时政新闻、灾害报道、财经新闻、文化新闻、科技新闻、健康报道、体育新闻、人物报道;

7、新技术的融合采用率
这些新技术,能用尽量用,用就加分,像软件(机器人)辅助写作、数据化、视觉化、VR、航拍……对已经身在业界的老记者,当然可以继续强调专精,不强求人家十八般武艺全会耍,但对未来传播者的你,奉上一句老话:艺多不压身!何况你毕业时很多新技术已然变旧,而你对新技术的好奇心和控制欲,要在校园就开始强化;

8、个人化或个性化表达程度
看过papi酱吗?倒不是一定让你学她的自我调侃、针砭时弊,只是提醒你我都不要端着说话,有的同学一边调侃XX体,可手上的作业从题材到标题神似XX体,连拍段视频也要模仿XX台的播音腔!不让人反感的传播,应该是一种准人际传播,我们可以学学《北京日报》的和冠欣(和小欣)对天津大爆炸和盐城龙卷风的报道,采访的过程、个人的观感,都可以搁进《走多远?作多久?》和《盐城时间:灾区见闻录》;
9、跨专业协同程度
防止搭便车或抱大腿,一般主张独立完成,但复杂的、大体量的报道还是鼓励同学精诚协作,最好是”新闻+计算机+历史+……”这样的跨作业、跨院系合作,诸如全球上千记者联手核查的事例,已经宣示了新闻协作生产方式的巨变;

10、传播途径的扩展度和到达程度
再专业的报道,写完、拍完、编完只算完成了一半的活儿,还要传出去,尤其要在移动平台上做多渠道的传播;

11、舆论引发、促动力度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影响力指标。你的作业或毕业设计,哪怕只是推动学校延长公共浴室开放时间半小时,也可以说是在努力促动公共政策的废止、完善或出台,是在争取引发公共话题的讨论和公众参与的行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