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hjmhjmhjmm 2016-09-10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译文】    醉意中把灯拔亮把玩宝剑,一梦醒来军营中号角响成一片。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注:

1、《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注释:

陈同甫:陈亮,字同甫(又做同父),辛弃疾的好友。富有才华,坚持抗金,终生未仕。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

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醉酒之中。

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看剑:是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梦回:梦醒。

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角:古代军队中用来发号令的号角。

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八百里”句:指部队驻扎的范围。一说指牛,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骄”。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晋书 王济传》和《世说新语 汰侈》

分:分配。

麾(huī)下:帅旗下面,此处泛指兵营。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

炙(zhì):烤熟的肉。

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沙场:战场。

秋:秋季,秋天。

点兵:点检军队。即接受检阅和派遣。

作:像,如。

的(di)[四声或二声]卢:三国时期刘备的坐骑,其奔跑的速度飞快,在三国历史中最显眼的一处便是背负刘备跳过阔数丈的檀溪,摆脱了后面的追兵,救了刘备一命,这一跳奠定了其三国名马的地位,虽不及赤兔马那么声名显赫,但在三国中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地位更因辛弃疾一首词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而大为提高。

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liǎo)却:完成。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可怜白发生:感叹的悲壮语,头发都白了,还没能实现平生的壮志。可怜:可惜。

3、译文1: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搏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译文2: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庭。

译文3: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美餐,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主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译文4:

酒醉暂时忘却现实,挑灯看剑触发报国雄心,醒来因梦境驰骋想象。动员令下军心振奋。就像骑着千里骏马,到各营地犒师下达命令,各种乐器奏出雄壮的军歌,斗志昂扬蔑视侵略者,秋高马肥,沙场点兵,痛击大人敌人在此刻。

战马飞快如的卢,弓弦则似霹雳震动,冲锋势凌厉,豪气贯长虹。实现君主收复失地的心愿,赢得生前身后的功名。而现实却是——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空余悲愤“可怜白发生”!

4、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时,家乡山东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的父亲早亡,祖父辛赞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对他进行着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辛弃疾也亲身体会到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让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志向。

二十一岁时,辛弃疾聚集二千余人,参加了耿京的抗金义军。不久,金主完颜亮因战败而死于内乱,辛弃疾建议耿京抓住时机与南宋朝廷联系,以便协同作战,给金国以致命打击。耿京采纳了这一建议,派辛弃疾渡江联络。宋高宗亲自召见辛弃疾,并授耿京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天平军承务郎。

可是,辛弃疾完成任务返回山东复命时,却发现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怒发冲冠,咬碎钢牙,他手持利剑,率五十骑敢死队,杀入数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连夜押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斩首示众,大快人心。

然而,“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江南的风和日丽,在短时间内就消融了人们心头的靖康之耻。宋高宗赵构和大部分朝臣只想苟安,对金屈辱求和,辛弃疾率部渡江归宋后,就被解除了武装,义军官兵像流民一样被散置在各州县。辛弃疾也饱受猜忌和排挤,辗转各地担任着一些闲职,始终得不到重用。

辛弃疾胸怀大志,渴望归宋后,能一展宏图,不料虎入平川,大业难成,陷入了深深的苦痛和悲愤之中。但他豪气不减,始终想着抗金,想着收复失地。即使在最失意、最郁闷的时刻,在抒写孤独与悲哀,抒写痛苦与眼泪时,他仍以英雄自许。这种奋发的精神,伴随了辛弃疾一生,也永远地在稼轩词中闪耀。

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他不顾自己官卑位微,上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写了《九议》,进一步陈述打击敌人,恢复国土的主张。可惜朝廷对他的这些真知灼见置若罔闻,不予采纳。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江西茶商赖文政拥兵造反,声势浩大,朝廷屡战屡败,情急之下,宋孝宗任命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辛弃疾慷慨赴任,充分施展军事才华,周密部署,围追堵截,成功地捕获赖文政,平定了茶商叛乱。辛弃疾还对茶商造反的原因作了调查研究,写下《论盗贼札子》的折子上奏皇上。在奏折中,辛弃疾说民为国之本,民之为盗,是贪官污吏逼迫的结果,因此皇上应该讲求弥盗之术。

虽然在江西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就,但辛弃疾志不在此,他的理想是挥戈北上、重整山河。因此,他的词遍布愁云忧雨,流淌着悲情孤愤。

江西造口有座郁孤台,四十多年前,金兵入侵江西,残杀百姓无数,隆裕太后怀抱太子仓皇南逃,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金兵一路追杀掠夺,不知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孤独、失意的辛弃疾登上郁孤台,追往事,叹今昔,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寄托了对深受金兵蹂躏的百姓的同情和抗金杀敌、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是一位不屈的歌手,一生都在为抗金复国高歌。然而朝廷始终让他担任着一些闲职,将他从江西调到湖北,期间还召回杭州做了一段大理少卿,让他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抗金北伐的机会。

淳熙六年春(1179年),辛弃疾又接到调令,从湖北调往湖南。离前线更远了,辛弃疾痛苦万分,失望郁闷,在同僚置酒饯行之际,他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写下这首缠绵悱恻的《摸鱼儿》。

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每到一处,辛弃疾总能有所作为。来到湖南后,他结合当地情况,挑选精兵强将,组建了一支英勇威武的“飞虎军”。有人诬告辛弃疾浪费钱财,朝廷下金牌诏令他停止组建。这时“飞虎军”的军营即将完工,只是缺瓦,辛弃疾就把金牌藏起来,下令所辖居民每户上交几片瓦,终于艰难地完成了“飞虎军”的组建工作。此后许多年间,“飞虎军”都是当地最精锐的一支军队,成为维护湖南政局的军事支柱。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辛弃疾离开湖南,调任隆兴府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当时恰逢旱灾,粮价飞涨。辛弃疾到任后,立刻宣布如果有人囤积粮食,搞投机倒把,就地问斩。他还紧急从外地买入粮食,救济灾民,一个月内就稳定了粮价。

可惜的是,辛弃疾的这些行为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没过多久,就有人弹劾他“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说他“奸贪凶暴”、“惟嗜杀戮”。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连闲职也干不了了,他退居江西上饶带湖,过了十年恬静自然的隐居生活。

淳朴宁静的农村生活让辛弃疾的心灵得到慰藉,他舔干伤口,取号“稼轩居士”,学习陶渊明寄情田园,留恋山水。

1191年,在江西上饶闲居了十年的辛弃疾终于再度被朝廷启用,出任福建安抚使。福建有着很长的海岸线,辛弃疾到任后,便扩军备战,筹建海防。但他的一系列措施再次招来既得利益者的不满,没过多久,就被人诬为“残酷贪饕”,再度遭弹劾罢官。由于带湖的住宅不幸失火被毁,辛弃疾便把家迁到铅山瓢泉,再次过起了闲居生活。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辛弃疾心灰意冷,他在瓢泉栽花种树,试图忘记过去的一切,让时间抹平心中的伤痛。

公元1203年,韩侂胄做了宰相。这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韩侂胄为了在朝中树立威信,企图以出兵北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想到了辛弃疾这面旗帜,任命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辛弃疾又调任镇江知府。

镇江处在抗金前线,历史上是无数英雄建功立业之地。三国时期,孙权十九岁就继承父兄基业,统率东吴大军,在此坐镇。他不畏强敌,战斗不息,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魏蜀,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连一代袅雄曹操都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由衷赞叹。

然而,当今大宋人才凋零,缺少孙权这样霸气十足的英雄,镇江一带的防务接近荒废。辛弃疾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处境的艰难,他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临京口(镇江)东北的北固亭,俯瞰长江,借古讽今,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虽然力主抗金,但主张的是有策略的进攻,他筹集了许多钱财,为军士置备盔甲武器,并收集北方金人的情报,积极为北伐作准备。他还履次向韩侂胄提出建议,希望做好充足的准备,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自己愿意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

然而,韩侂胄只是一个玩弄权术的小人,他刚愎自用,轻敌冒进,不仅对辛弃疾的建议置之不理,并且产生了反感情绪,有人弹劾辛弃疾“奸赃狼藉”,韩侂胄趁机罢免了辛弃疾。1205年秋天,身心俱疲的辛弃疾带着失望,重新回到了故宅闲居。

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南宋下诏伐金,由于准备不足而全线溃败,只得再次屈辱地向金求和。金人提出必须以韩侂胄的人头作为议和条件,韩侂胄大怒,准备再次对金用兵,就又想到了辛弃疾,任命他为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在得知宋军大败、损失惨重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

辛弃疾躺在病床上,看了韩侂胄发来的任命诏书,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仰天悲叹,上奏请辞。韩侂胄收到辛弃疾的请辞信,以为他嫌官职太小,继续进封辛弃疾的官职。然而诏书还没送到辛弃疾手中,公元1207年9月,壮志未酬的抗金义士、一代词人的辛弃疾便在铅山故居高呼“杀贼!杀贼……”,含恨而终。

辛弃疾在词中不仅大量地使用民间口语,还肆无忌惮地使用叹词、助词等,更高的是,他凌空抓取古代的人事、典籍、诗文来随意使用,稍加剪削而别出境界,将用典的库房变成了诗词的原野。他不但改造了“书袋”,改造了语言,还把宋词的内容也大大地改造了。现在,我们远远看去,他的语言在将近1000年前,就已经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而他的作品更是远远地在历史中奔腾耸峙,颇有不可一世的霸道劲儿。

5、 此词为稼轩名篇。出言即虚拟,亦"醉"亦"梦",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万般气势逼人,然而征尘劈面之际,却陡然下跌,将壮怀激烈在冷酷现实里戛然而止,种种辛酸沉痛,尽付以"可怜白发生"的喟叹,正如梁启超一语点破:"无限感慨,哀同父,亦自哀也。"(《艺蘅馆词选》)

这首词是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陈亮)的。首句叙写了现实生活,“看剑”表现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以老的境况。这首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情调激昂,描绘生动,形象鲜明,用词精炼,艺术造诣很高。

此词在今人王兆鹏、郁玉英、郭红欣的著作《宋词排行榜》排名第41名。该排行榜以“历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唱和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互联网链接次数”五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历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58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87名、唱和次数排名第84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第11名、互联网链接次数排名第38名。

6、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夏承焘)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题记

下半夜的不知什么时候,我忽的被可怖的噩梦惊醒,余后还很有些惴恐,遍身也全汗湿了。近时睡觉到下半夜总浑身出汗,天气本是很冷寒,至于晚间写字都不能安坐。但这时被褥里却难受,爬起来走一走,汗消了,重又觉着冷起来,于是又钻回去。躺下了却不能就睡,念想里还在猜想着何以出夜汗,或是这噩梦的缘故罢,梦中我就是在拼力奔逃,然而终于不能确证。而迷糊中又坠入眠睡,坠入了梦中。

梦境是转在了一间昏暗的卧房里,依稀只看到一架书架,书架旁边的桌椅,壁上还挂着一柄剑。此外是卧榻以及老者以及家人,全部被罩在昏昏的油灯光影里。醉中的老者被家人搀到床铺上,不多时候家人就都出去,油灯也即被吹熄。

然而我的眼前现出一片如月光,但我又知道不是夜里,这光皎白,明亮,似乎非人间所有,但使我看得分外清明。而我看就到老者的梦境。

眼力所及,全是军旅的营帐,层层的铺排到灰色里,延伸到无量远方。四下里很喧闹,操练的阵叫、铁器的撞击、号角声、马蹄声、还有炊兵们的叫嚷、以及牛的将死的哀嗥,全然混杂着,但各各的又很分明。道道的烟气也跟着飘摇起来,似乎满携肉香,贯穿进每一个营帐里,每一个将士的口鼻间。

饭间的扰攘很热烈,忽然间却静了下来,似乎是有歌声。细听时,突兀的就有几阵弦音骤起,急急的滑过空气,又连带着紧凑的鼓敲,是战歌。兵士们都肃然,然而很振愤。俄而,歌音却渐缓了,听着有些苍凉、悲壮,使人们都念起现在外乡,而思乡的情绪郁起。然而不等这情绪蔓延,又是一阵骤急的弦音,带着后面昂扬的调子,让将士们又精神振奋起来。

激昂的战歌之后,是集结的号角,将士们都被牵引起来,整个的军营颤动了,无量数的人影在行进,漫天的烟尘下,是队队严整的阵列。恢宏的队列上面,是枪戟林;根根的直指上穹,而密密匝匝的延进天际的苍茫秋气里。其间或前后左右又有旌旗翻飞,呜呼作响;此外,这广袤中所有的就是肃杀。

一阵促疾的铁蹄由远而近,为首的是前梦中的老者,此时却正当年壮,风发意气,却又神色肃凛。后面紧跟着的是一队副将,也是个个虎虎生风。他们沿着队列的最前空地飞驰,群情都激昂起来,一浪接一浪的战叫,伴以枪戟击地的阵响……

然而他倏忽的就跃马飞入敌阵里,上下奔突,手中强弩,霹雳弦惊,而箭箭了无虚发。两军已在厮杀,都分不清敌我,只是漫天惨叫,遍野哀嚎。其间血和铁、火焰和烟,上下四围遍处交错;大战场中,又满是尸骸与战者、恢复和报仇……

敌军全数溃败,他挥师长驰,直取敌首,驱逐于塞外。从此收复半壁河山,了却君王天下事。班师归来,百姓夹道迎接,看他昂然立于马上,英气勃发,已而群起欢呼,颂扬盖世功名……

听不见的欢呼声中,非人间所有的白光消失了,代之以黑沉沉的夜。暗中一阵窸窣声响,紧接着油灯被点亮,一粒深黄色火,闪闪的飘摇于暗夜中间。老者蹒跚着踱到墙前,举两手伸向挂剑,抖抖索索的将它取下。他似乎很费了许多力气,而后颓然的跌坐在椅子上。他半佝着头,几缕花白的头发从耳后散落下来,模样像是在沉思,又似乎怀念当年,也或许正在记忆着我所看见的梦境。

但他终于猛然的抬起手,似乎拼尽了平生气力,握着剑柄一抽,锵的声响后是一片寒芒,幽幽的满布了整间房子,那粒如豆的黄火也消失不见,慢慢的,剑气晃荡起来,使我眼前像是充满了浩淼烟波,这烟波穿透房墙,去到不知哪里。

8、读辛弃疾。咀嚼到有味时,也不免摇头咂舌。如:“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而那首最有名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最叫我心动和心恸处,乃起首和末尾二句。“醉里挑灯看剑”,--我实在不能不喜欢这样的男人!醉的是情怀,挑灯是夜读,看剑,是男人毕生的英雄斗志!比借酒浇愁或借酒乱狂不晓得有境界多少倍!“可怜白发生”--曾经的荣耀和抱负都随云去,而今纵然有心报国图英雄志,却白了头。当然有些伤感,但是,男人白了几根头发算啥,那是更加沧桑的风度,换一种纯女性欣赏的角度,比关云长的美须更有苍劲的阳刚风采!估计辛弃疾当初填词时,不仅仅是叹息“白发生”,而是忧伤,没有报国一展英雄志的机会。这的确是挺叫人伤心的,可人家,伤心归伤心,日子,还是很潇洒地过下去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这些词句,我很熟悉,可是,到今日,我才知道,原来这是辛弃疾写的!有英雄志的男人,一样有这样缱绻的儿女情怀,实在不能不叫人刮目相看!

9、游郁孤台,时值阳春三月,但天空却没有放晴,郁孤台几许沧桑、几许幽怨地立于嘈杂的闹市旁。沿山径拾级而上,楼台门仿佛是道无形的界,把闹市的喧哗与孤郁寂静的楼台隔离开来,斑驳楼台与对面成群的高楼大厦相比,似城市中的一座孤岛。郁孤台本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但古老的黄昏,走来了被迫远离金戈铁马的诗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你“把吴勾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苍凉的眸子,细碎的心事,你在孤独的北望里,留下辛弃疾的名字,留下一个飘摇陨落王朝的叹息和一曲绝唱:“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你吟着这首诗轻轻走过了,没有回头,时光把你淹没在这个春天的繁枝茂叶里,你沉默的姿势是历史沧桑的表情。

上层楼,更上层楼,章贡二水,各自从西南、东南蜿蜒而来,夹城环流,但这景色却远没有古人登临时那般壮观。如今,郁孤台下的几棵大树已然郁郁葱葱,高过楼顶,遮挡了远眺的视野,一座座现代化建筑在山色由浓而淡的变幻里,越来越清晰地贴在天际。也许这之于一座亭台的命运,多少令人有些担忧,但在文明的进程里,有些东西必然要随着时光渐渐远离、毁灭,而我们又有多少余力去挽留呢?就让我们把那些美好的一抹抹影像连同咏叹的词汇收进记忆的深巷吧。

郁孤台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可以折射出时间深处某些兴亡起伏的痕迹。楼以诗显,诗以楼传,我想文字的生命力远比一座楼台更为旺盛,因为它深埋在时光的深处,经久流传,而其传诵不已的其实是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如今,我们的登临自然不会再有江山沦陷的悲郁了,可是,当我们踏入这样一个有点孤寂的地方,沉缅于悠悠怀古的情绪里时,不也如同陷入了一种空旷孤远、天地悠悠的无我之境吗?

有人说登临郁孤台,适合沿着若隐若现的古城墙和那条简陋的街道慢慢前行,适合踩着细碎的步子穿过铺满鹅卵石的小径去沉浸于某种仿佛接近历史思念的情绪里,而我两次登临郁孤台却都是随着导游的脚步匆匆太匆匆。这不是找寻现实里的某些灰暗,现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是社会前进的一种必然表现,但不可否认我们确实缺少一个遗世孤立的精神世界。我想被生活围困的我们的心灵是需要诗意栖居的,郁孤台恰好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氛围来感怀时空、自省吾心,或者这就是郁孤台恒久保持孤寂姿态的价值所在吧。

10、“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读着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辛弃疾的诗,感到的是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你是否感觉到一种热血,一种沸腾。我想是有的,人不热血枉少年,然而生活在安逸舒适的21世纪的我们,不曾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洗礼,离那刀光剑影的时代更是遥不可及。所以好像理所应当地认为战争就如同武侠小说中的打打杀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多么希望自己能够身临其境,来体会其中的万丈豪情。

可是,我们错了,战争不是刺激,而是残酷!

有人曾说:“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失败者。”现在想想,的确如此。战争的起因常常是利益的诱惑,姑且不论正义与非正义,经过一场恶战,失败者就不说了,没有被打败的一方也一定损失十分惨重,又如何称得上胜利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因为战争的胜负而“喜欢”战争的,也许只是因为你倾慕能连百万大军,驰骋沙场的将军,或是敬仰能杀敌与千里之外,百发百中的王牌狙击手。对,这些人凭借他们的功绩进入了历史的史册,可是,你可知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白发送黑发!分崩离析,妻离子散,多少的血和泪才成就了一个人的光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这些对历史的假使成了真的,那必然免不了一次生灵涂炭,血流成河。由此可见“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的评价还是十分客观的。

再看看八年抗战,最终我们把日寇赶走,收复了失地。但是这场战争也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南京大屠杀,30万的冤魂谁来安抚!无数的炎黄子孙失去生命,而他们本可以安详地过日子。甚至是战败国——日本的士兵,他们只是因为天皇的命令,就来到了中国,最终客死他乡。战争之后,能做的也只有处死战犯了吧,可这却远远不够。有谁能为逝者奏上一曲安魂曲呢?如今,许多人叫嚷着,责骂中国政府不够强硬,要求与日本决一死战。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如今国际时局复杂,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点也不夸张。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来临了,你还有机会喝着咖啡,悠闲地在电脑前玩游戏吗!

铭记历史,不是要我们学会报复,而是要我们共同去守护美好的明天。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真好!

11、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

几匹骏马站立,沉思千年的征尘。

站立点将台,击响沧桑无言的战鼓,沙场点兵,战马的嘶鸣被雨水洗亮。

遥想两千年前的好汉是否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肠荡气的古兵寨,却只是后人的一记词牌。

“天下好汉出绿林,风雨两千年,名扬九万里。真豪杰,天地中……”

“天下好汉出绿林,我自横刀笑,谁人不知己。亮剑闪,仗义行……”

大江东去浪淘尽,两千年雄风犹在。

12、海子说:“对于这块千百年来始终沉默的天空,我们不回答,只生活。”无法选择生活,却有追梦的权利,以梦为翼,飞向理想的天空。

我们身边的座位有人离开,又有人走来,我们都不是彼此眼中的主角,却奢望上演一场华丽的独角戏,唯有真正了解梦想,敢于实践的人才有完美的落幕。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知道漫漫黑夜过后必有破晓时的第一缕晨光打破沉寂,我知道寒冷冬天过后必有谷雨时第一声春雷唤醒万物。无论平凡与渺小,相信自己,相信梦想,信念不倒,心就不会感到疲惫,牵引我一路的欢笑与泪水,点缀我无华的青春。

生活就是由变数和挫折堆砌而成的。喜欢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但更喜欢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执著,为梦苦苦坚守了一辈子,哪怕梦想从未开花,心亦无悔。每一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粒梦想的种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发芽、开花、结果,每一个追梦的片断里都有我们真真切切的痛和发自内心的笑,独一无二的青春,翻版必究。柳暗花明之后,那双隐形的翅膀,坚韧地逆风飞向更高的天空。

一个小男孩在院子里蹦啊跳啊,他的妈妈好奇地问他:“你在干什么?”他大声喊道:“我要跳到月球上去。”而这个敢梦想的男孩就是后来的阿姆斯特朗。

在历史的长廊中,青史留名者大都为梦想执著了一生。

13、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摘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浦赋壮词记之》

这两句词是辛弃疾描写中国古代战争的,即使用在近代历史的一些战争中也还是可以代表的或者说是适合的;本质上,战争与战争是基本没有区别的,只是因为战争而遭到不幸的人们在变换、变多了。

在古代,至少在中国,战争是几乎正常的事情。一个王朝的覆灭与另一个王朝的建立中间总是夹杂着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无论是汉朝与匈奴的战争,还是宋朝与金之间的争斗;战争这个字眼一直都充斥着那个时代。战火纷飞的疆场,士兵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姿,都在古书中时刻的闪现着。那种战争是刀与刀之间斗争,未免有些残忍与野蛮。连攻一座城都要动用几十万人,连士兵都以万计算去灰飞湮灭的时代更不要说平民会有多么难受了。

在近代战争中,中国无疑是最遭罪的国家之一:抗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英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及抗美援朝。这些战争无疑变的更加的残忍与血腥。子弹与迫击炮的交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噩梦;当尸体与火药铺的横尸遍野;当刺刀与匕首插进心脏;当飞机与坦克在尽情轰鸣,世界也在浸泡在一片血泪中。那种年代人们的身边只有弥散着的恐惧、死亡。不必说别的:南京大屠杀。三十万无辜的生灵在那个冬天被雪覆盖住了身体。而日本几年后也在号啕着:广岛、长崎原子弹。日本人也在对着烧焦的大地哭泣。

回到现在。和平了吗?没有。

我们要战争么?问一下那些本来应该在教室里读书的孩子们,问一下那些失去了家人的亲属,问一下联合国那尊“铸剑为犁”的雕像。我们需要和平!而不是只沉醉于现在的欢歌笑语,对,中国虽然已经和平,但是我们不能自己吃饱了就把食物扔到下水道却看别人挨着饿!

我只代表爱好和平的人们:请把子弹收起来,不要再有战争。

14、剑,从来都不是用来看的玩的作秀的,要是谁腰悬长剑招摇过市,并无真才实学,那在古代是比较危险的,形同当代腰眼里别一支仿真手枪一样。剑是用来杀伐屠敌的,它历来是兵器中的王者,亦上江湖上的君子。张潮在《幽梦影》里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

古人尚武,有十大名剑之说,依据的是铸造的年代和历史上的影响,自轩辕夏禹剑以降,有湛泸、赤霄、泰阿、龙渊、干将、莫邪、鱼肠、纯钧、承影等,仿佛能看见刃上泛出凛凛的寒光,一舞剑器动四方,每一把剑都有自己的灵魂,每一把剑都是赫赫有名的神兵,每一个名字的后面都有令人震撼的传奇。

行吟的屈大夫就爱仗剑而行,头戴高帽,腰悬“陆离长铗”,真正是高冠佩雄剑。

至唐,事多、诗多、诗人更多,诗中剑气凌厉。首推李太白的《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之所以引全诗,意在说明此诗越往后境界越开阔,已然超脱了剑之本身而见侠之真意。“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构成一种剑快人如飞的暴力之美,这也证明了大马金刀是很粗鲁的,是身外的,而剑,是身体,是侠客手臂的延伸,飘逸、轻盈、高贵。

而含剑诗中霸气之盛,则非王维莫属,“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这一剑霸气淋漓,比退了赵子龙百万军中的左冲右突;这一剑一夫当关,亦比退了张翼德长板桥头的那声断喝!王摩诘神化的是一员老将,老了亦不失英雄气,“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当真是壮心不已,令人景仰而倾慕。李太白的“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读来亦令人豪气顿生。

持剑在手,可壮人胆。在冷兵器时代,剑往往是桀骜不驯的,是快意恩仇的,是匡扶正义的,贾岛说:“十年磨一剑,霜刃未尝试。今日把试君,谁为不平事?”很有点有事您说话的味道,侠气重;传闻郭震以《古剑篇》赚得了武则天的赞赏。“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此诗非表快意,而见怨气,且是有雄心壮志的怨气,难怪爱才的武则天欣赏。

佩剑其实是一个姿态,一种表情,不同的人,表情自然各异。李长吉体弱,多愁,是鬼才,所以他的态度是善变的:“朝嫌剑花净,暮嫌剑光冷。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一付心不足意不足的样子,仿佛纵有万千本领,却无用武之地。李太白后来不顺的时候也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元稹的很多诗温和得很,说到剑,却杀心大炽:“迎箧已焚香,近鞘先泽手。徐抽寸寸刃,渐屈弯弯肘。杀杀霜在锋,团团月临纽……我为捧之泣,此剑别来久。”剑之锋锐,如在眼前。看得出他对剑的态度亦是恭敬之至的。三国时候,曹操佩剑曰倚天,后来以此二字入诗者纷纷,宋玉、李白、贯休、李峤、张乔、元稹等都有说道,尤以皎然的“倚天长剑横诸神”最为大气。倚天二字非金庸首创。

剑,往往是锐利、是速度、是刚与柔的代名词,梁时吴均说他有一把宝剑,“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好美又好快;杜子美说:“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放肆且豪壮。

我最爱的写剑诗,据传为诗僧贯休所作:“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爱之为何?潇洒二字。大丈夫倘能如此,死有何憾?大丈夫若不能如此,生有何欢?

及宋,世道更乱,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副英雄落寞的图景,使人心折。此时,抗金大计全盘落空,于是,醉了,灯下,抚剑,遥想当年金戈铁马,奔袭敌营取叛将首级,涉千里回临安复命,真是马疾、弓劲,鼓角争鸣,到头来白发丛生,不由悲从中来,感慨欷歔。李白认为听鼓声,容易激发诗人的创作热情,诗因鼓催发;但说到剑,就必须有酒,酒为剑歌雄。

龚自珍落魄时说:“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好像很惭愧的样子,一转身“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怨去吹萧,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气势就变了,多年不第,忽然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当然可以嚣张一下。文人嘛,就这脾气,失意了,会怨;得意了,难免会狂。只是掬花煮酒,挑灯看剑,几乎是所有男人的英雄梦。

15、“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我尚未而立,决不敢言老,但这诗中的况味,凭直感,却是能够体会得到的。许多人都说,一读到此句,仿佛就感觉无比的凄清苍凉。对此,我一向保留着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诗句,非但并不凄凉,细细品味,其间反倒蕴涵着无限生机!冷雨凄凄,秋树犹立,经过雨水的冲洗,那黄叶更加显得鲜洁可爱。而那窗内的老者,似乎也很懂得其间的况味,深知这秋雨黄叶的景致里,正含蕴着无穷诗意,于是乎便趁此良宵,忆往期来,秉烛夜读……

《词海》里说:“无聊寂寞”。由此可知,对于无聊者,寂寞是一种难耐的苦境,而对于有心者,寂寞却是一种难得的闲静。无聊的人,即便身处闹市也会索然寡味,寂寞难耐;有心之人,哪怕独对旷野亦觉生机盎然,天开地阔。“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此境非闲不得;“采菊东篱外,悠然见南山”,此意非闲难会。东坡身在庙堂陷身政务之时,佳作甚稀,而一旦置身民间得闲静思,好诗好词接踵而至;文天祥身陷囹圄,其身始闲,其诗方雄;杜少陵沉郁顿挫,惊人之笔,多成夜间;“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其言悲壮,其境雄壮,而写这首词的时候,辛稼轩却已鬓发萧然,已非少壮……

之所以掉了那么多书袋,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很多事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好诗都是闲人写的,即便不是闲人、最起码也是忙过之后闲时写的。“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只有摆脱了俗务,真的静下心来,才能返观以往、现在及以后的种种,也才有反思、回忆、怀念、感受、颖悟、憧憬……

有位朋友不久前致函于我,说他如今退休在家,“已属社会闲人”,语间颇多感慨。我在回信中却恭喜他说:“对于一个写诗的人,我看这是好事,不成为‘社会’的闲人,又怎做‘自我’的忙人?在这市声拍窗的时候,很多人都以闲静寂寞为苦,你我正可安居陋室,以诗书为伴。且拨开窗外袭来的云雾,自嘲而曰:寂寞是福!”

16、我充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涕泣之余,亦当乐牺牲吾身与汝身福利,为天下谋永福也。

--林觉民《与妻书》

溯古的风,在北地草原狂野的呼啸;啾啾的马鸣,悲怆之声震撼云霄;箭失疾行,征人挥刀斩乱妖。

英雄猛士,孰无儿女情长?“苟以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为赴国难,宁可亡其所有,也不枉立于世!

精忠报国的赤诚之子岳飞发出“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豪言壮语,一曲《满江红》仍唱响人间,大凡所有的人至今仍能领略到他的凛然正气;面对鸦片的泛滥,林则徐肩负着硝烟的重任,发出“鸦片一日不绝,本都督一日不还”的誓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不卑不屈,以变法图强,振兴中华为己任,挥洒热血,以铸前进之路,这何等英雄气概!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华子弟个个血气方刚,拥有广博的爱国情怀与报国之志。

经历多少战争的杀伐与纷争纠葛,多难的民族多难的国度,正是这些中华子弟在一次又一次的历史的大变革中力挽狂澜,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保护文明,捍卫尊严,把人们从战争中拯救出来。

即使在风云突变的时刻,也会遇到种种阻挠。无论在什么时候,来自各方的压力都不小。“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仑台”,年迈的陆游有报国之心,却无以为助,国家在危难之时,他嘹响了时代的最强音。“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惆怅于胸,遗憾于己,留给历史无限的凄凉。或许这是英雄们的不幸,是时代的不幸,错乱了车辙,让无数的志士仁人折戟沉戈,无路可行。

在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遭到列强的颠覆蹂躏,举国疮痍,破败不堪。能武者揭杆而起,直面凶残的敌人;文人骚客或者奋笔疾书,痛叱侵入者,或者投笔从戎,奔赴疆场,或者以身取义,宁可断其头,也不食嗟来之食,保有民族气节!

英雄们前赴后继,掩埋好同伴的尸骨,拭去身上的斑斑血迹,敛起最后一口气息,也要将刺刀插入敌人的胸膛,即使最后倒下了,也要微笑着昂扬的倒下!

然而那金戈铁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对历史上的英雄们,是景仰,崇拜,追慕,是毫无疲惫的追寻。英雄留给我们的是那崇高的爱国精神,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催生伟大的人格,才能缔造华夏帝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历史上的每一个盛极的朝代,无不有一些忧国忧民的志士。大唐的帝国的影响至今深入世界各地,而唐朝却是仁人志士众多的时代,也是爱才惜的时代。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爱我们的英雄们,永远的纪念他们,不仅是为了祭奠过去,也是为了启迪未来!

为中华民族,为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为美好世界流血牺牲的人,都是我们的英雄!

而只有自己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萌动的爱国感情,才能真正领悟什么是英雄伟人,才能为他们的作为扼腕感叹!

英雄魂--呼唤出心底的爱国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