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多好的东西,太多就过了,比如“心灵鸡汤”。传播正能量、寻找人生意义,心灵鸡汤一度是图书推销的宣传语,但如今却因过多过滥而名誉扫地。最大剂量的“鸡汤”,在微信朋友圈,每一篇都号称“大补”,甚而自诩“济世良药”“疗救人心”。但令人担忧的是,如果年轻人不加甄别妄自进补,则“彼之鸡汤”,很可能变成“吾之砒霜”。
各类“鸡汤”之所以有市场,其核心要义,是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命运的作用。那些精心炮制的“鸡汤”,往往只是揭示事实的某些方面,从一个有机的整体中抽离出自己需要的部分,因此它一般是偏颇的、情绪化的,始终无法代替面对现实的理性思考。而正是因为它剔除了冰冷的现实而呈现出温热的情怀,才好博得众生喝彩。
不是吗?“鸡汤”里最猛的料,是名人故事。其实,能从“鸡汤”里捞出来的经验你大部分早就知晓,只是当你看到梦想在名人身上开花了,那些话从偶像口中讲出来了,才会“秒懂”。其实不过是偶像故事的光辉,激发了你一个“我也行”的念头,至于这样的念头能否抵得住现实的拷问,则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