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通鉴丨刘邦鸿门宴逃生的历史真相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9-11

“大家好,谷园讲通鉴,这才是历史!

讲通鉴. 谷 园 讲 通 鉴 .第三十五章,刘邦鸿门宴逃生的历史真相

大家好,谷园讲通鉴,这才是历史!

上回讲到,项羽入关后,拉开架势想打刘邦,他老伯伯项伯夜里偷偷到刘邦这边来找张良,想拉着张良逃跑,可张良呢,立即向刘邦汇报了:沛公啊,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请项伯给说和这个事了,让他帮咱到项羽跟前给说说情吧。

刘邦也没别的办法了:子房啊,“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麻烦你去把项伯请来吧,我要拿他当亲哥哥对待。

然后,张良就回去叫项伯。项伯呢,很尴尬、很纠结,刘邦跟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啊。他来就是想救张良,报恩的。可是架不住张良央求啊,张良是救命恩人啊。

就跟张良来见刘邦了。刘邦呢,那是要多恭敬有多恭敬,要多热情有多热情,要多真诚有多真诚:项大哥啊,以后咱就是亲兄弟了。我现在有一儿一女,不知道你这边孩子是怎么个情况,咱们就结个娃娃亲,咱就是亲家了。

项王对我可能有点误会,您可千万帮着给解释解释。我那个,把函谷关给封了,那就是为了给项王看家啊,是防别人的。咸阳城、皇宫,我这不都给项王留着了吗,我什么也没动啊。我对项王、对怀王,那都是一百个忠心啊。

一番话说下来,把项伯彻底给整晕了。咱说过好多回了,刘邦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的,让人不由得就欣赏,就信任。

据说希特勒也有这一功,好像是《第三帝国兴衰史》里说的,希特勒要是做个演讲,极富鼓动性,迅速地就能把听者的激情给点燃。可是,仔细地分析他讲的内容,就会发现,讲得也没什么逻辑性,语无伦次的,简直就是一锅粥。这就很神奇。

前人研究刘邦的成功,可能都没注意到这一点,就是他有很强的说服能力。

最终,项伯就被他说服了:好吧,我跟项羽说说吧,只是,光我说也不管用。你必须得亲自面见项羽,再解释一下。

然后,项伯连夜回营,跟项羽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注意啊,这事要搁别人身上,两边要开打了,你私自去通风报信,那绝对是死罪啊。可是,项伯没事,足见他跟项羽这个叔侄情分是相当亲密的。

项伯说:要不是刘邦先把关中打下来,咱也不可能这么轻意就进来,人家立了这么大的功,咱却要打人家,要置之于死地,这活儿不地道啊,不义。我看,不如,善待安抚,让他为我所用。

项羽点头:好吧,伯伯,我听你的。

然后第二天一早,刘邦带着百十多个保镖,骑着马,就来到了鸿门。见到项羽之后,那还是要多恭敬有多恭敬,要多真诚有多真诚,眼里都含着泪啊:项王啊,终于又见到您了,可想死为臣了。大半个天下都是您打下来的,您给天下苍生造福了啊。为臣沾您的光,借着您的势,能打下了咸阳,为臣这一点也没动,都给您守着呢。听说您对为臣有点误会,为臣猜,准是有小人挑拨离间啊。您可千万别轻信啊。

项羽也挺感动:可不是吗,都是你手下的那个曹无伤说的,说你怎么着怎么着的。要不,我也不生这么大气。好了,好了,都过去了,一块喝酒吧。

项羽张嘴就把曹无伤给卖了,由此,后世很多人就说项羽有勇无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觉得不可能。一个人,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到顶尖级,那么,他肯定有个好脑子的。

就拿那些体育明星们来说吧,姚明啊、刘翔啊,那绝对不只是身体素质好就行的;还有那些歌星们,也绝对不是说嗓子好就行的。绝对都是一流智商的。项羽统领几十万大军,还有勇无谋,那不可能的。是吧。起码不可能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所以,我认为,项羽之所以上来就把曹无伤给卖了,首先就是因为他烦这种卖主求荣的小人;其次也是向刘邦卖个人情,展示诚意。

他就没想杀刘邦,那就往好了来呗,越好越好啊。

可是范增太想杀刘邦了,他一看项羽这架势,那语气、那眼神,没有杀机啊。合着,我之前教他杀刘邦,他没往心里去。怎么办呢?现在再沟通,也不及了。总不能说,刘邦你等会啊,我跟项王出去商量一下,商量怎么杀你。是吧。

老范增就一个劲地向项羽挑眼色,挑得眼都花了;又故意拿着身上佩带的玉玦[jué]向项羽示意,那意思是,你赶紧动手吧!

玉玦是个什么东西呢?

电影《刺客聂隐娘》里面有一段镜头,就是玉玦,大家可以看看,它是个环形的玉件,中间有个缺口。中国的玉文化那了不得,可能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在以石器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玉的品质和价值。它跟一般的石头不一样,更精美、更高级。然后,慢慢地给玉赋予了一种人格化化的意义。最有名的是《诗经》里的一句话,叫: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

我想我那夫君啊,他像玉一样温和、内敛、坚韧。

《礼记》里面也有一句话: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礼记》

君子平时都得佩戴着玉,没事不能摘下来,就是要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温其如玉的人,一个玉洁冰清的人,一个有玉一般德行的人。后来,还有人总结,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另外,在政治、宗教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礼仪里,都用到玉。各种各样的玉制品,不同造型的,代表有不同的意义。荀子有篇文章就讲:

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荀子*大略》

出访国家时,使者要拿着珪,这是经过正式授权的,珪就是个凭证;访贤问士,使者得拿着璧;召见大臣,要拿着瑗;要开除那个大臣,跟谁断绝君臣关系,得拿着玦,就是范增这个;跟谁要恢复关系,就得拿着环。对方一看你拿这个东西,就明白你的意思了,它有一种仪式感。

为什么这几种玉就代表这几种含义,当然也有讲究。拿这个玦来讲,它的造型就是一个玉环,中间有个缺口,就表示断开呗,决裂呗。另外,这个玦字,应当跟《易经》里夬[guài]卦,有联系。玦字就是夬字加一个玉字旁--啊,在篆书里,玉字就是写成这个王字的。

《易经》夬卦中讲:

夬,决也,刚决柔也。--《易经》

夬卦就是讲决断的。

范增佩戴着玉玦,不是说专门为了在鸿门宴上决断,提醒项羽杀刘邦才佩带的。而是平时就戴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它是每天都要佩带的,为的就是“君子与玉比德焉”,就是用这个玉玦提醒自己,要敢于决断,要多谋,更要善断。

你看,古人这种思维就很巧妙,佩带有特定寓意的玉,来暗示提醒自己做事的方式。

而且,也不见得是佩玉,也有佩戴别的东西来提醒自己的,比如《韩非子》里有句话,: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是个急性子,他就佩带一块韦,就是软牛皮,来提醒自己,凡事别着急,要缓一缓;董安于呢,也是古代一个名人,他是个慢性子,就佩带一段弓弦,提醒自己,凡事得抓紧,得像离弦的箭似的,利利索索的。

大家记住韩非子这段啊,将来我还会提到,将来讲到南北朝的时候,我还会提到这一段,到时顺带着黑一黑南怀瑾。

好了,又扯多了。接着说范增。他向项羽示意了半天,项羽呢,默然不应。就是不点头。

范增真恨不得自己冲上去,把刘邦给办了。忒是他年岁大了,怎么办呢?绝对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他转身出了大帐,把外面站着的项庄叫到跟前:小庄啊,一会儿,你进去,给刘邦敬酒。然后就说给大家舞剑助兴。再乘机把刘邦给我扎死。记住喽,一定要扎死。你哥哥项王狠不下心来,下不了手。这次要是让刘邦跑了,将来你们都得让他灭了!

项庄是项羽的堂弟,也是武艺精湛、剑术高明。他就按范增说的,进了大帐,敬完酒,就开始舞剑。

刘邦也不傻啊,看着那剑晃来晃去的,心里就打鼓。怎么办呢?也不能说,你别舞了,你小子没安好心。正着急呢,项伯说话了:贤侄啊,一个人舞着,不来劲,空对空的,出不来感觉。老夫陪你一块舞,他拔剑跟项庄舞在一起了,他护着刘邦,项庄就觉得费劲了,找不着空档。

当时,大帐里面,刘邦这边就只有张良陪着。张良也着急啊,可他是玩文的,出主意行,抄家伙打,他不行。司马迁说,他见过张良的画像:

状貌如妇人好女。--《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男生女相,长得就跟鹿晗似的,单薄。他哪保护得了刘邦啊。

干脆,我也出去找帮手吧。

他就出来了。樊哙正在外面,也正着急呢,见张良出来了,凑上来:怎么着了,都那么半天了。

张良说:

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又一成语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形势相当危急。

樊哙一听就炸了:他姥姥的,老子跟他们拼了!

说着就往大帐里面闯,手里举着盾牌,往里闯。守门的侍卫们阻挡,都被樊哙给撞飞了。他就跟个推土机似的,挡不住。进了大帐之后,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史记*项羽本纪》

虎目圆睁,瞪着项羽,头发都立起来了,怒发冲冠,眼角都瞪裂了。(貌似看恐怖片啊,特别害怕紧张时,汗毛会竖起来吧。)

项羽反应很快,按剑就要起来:什么人?!

张良赶紧解释:项王啊,他是沛公的保镖侍卫樊哙。

项羽是英雄爱好汉啊,情不自禁地称赞:好一位壮士!来人,赐酒!

手下给拎上一桶酒,樊哙接过来,咚咚咚,一口闷,干了。

项羽大悦:好!再给他弄一个彘肩。

手下人又给扛上一彘肩,生的,一大块,得有二三十斤,生肉。

樊哙把大盾牌往地上一放就当了案板了,把那块彘肩往上一放,然后大宝剑当菜刀,剌下一块就搁嘴里了,血次乎拉的就吃开了。就跟个野兽一样。

项羽看傻了:壮士,还能喝酒吗?

樊哙瞪着眼: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哎,我说项王啊,你这整什么呢?我听外面人说,你要收拾我家沛公。他立那么大的功,你还收拾他,弟兄们还怎么跟你混啊。是不是也想走秦朝皇帝老儿的道啊?

项羽有点尴尬,没接茬:嗯....这个....你坐下说、坐下说!

樊哙就挨着张良坐下了。

接下来怎么办呢?当着项羽的面,也没法交头接耳的商量啊。刘邦心想,不行,我也得出去。他把肚子一捂:项项项王啊,不不不行了,我得出去吐吐吐去,还得拉拉肚子,等肚子里腾出地方来,咱好接着喝。

项羽没多想:去吧。你这酒量不行啊。快去吧。

张良和樊哙赶紧一左一右搀着刘邦就出了大帐。

然后,怎么办呢?跑呗!

刘邦还有点顾虑:咱也没打个招呼,就这样不辞而别,不合适吧。

樊哙说:

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现在人家就是那菜刀菜板,咱就是那中间的鱼和肉,这就要剁馅儿呢,你还那门子合适不合适的啊。

张良也说:您放心走吧,我给断后,保证稳住项羽,一会儿我把咱稍来的礼品给他们就行。

然后,刘邦带着四个保镖,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就开溜了,就从项羽的眼皮子底下,项羽的大营里就逃了出来,安然脱身。

这个我感觉挺不可思议的,那么大活人,那么大目标,项羽这边军营肯定也要严密的管理,从中军大帐,你说跑就跑了,难以想象。

等刘邦走远了,张良拿着礼物重新进大帐,这工夫肯定也不短的时间了,项羽那边还是没发现,反正史书上就这么写的。

张良进了大帐:启禀项王,沛公怕您批评处罚他,吓跑了,让我把礼物献给您,请您原谅。

然后送给项羽一双玉璧,项羽笑纳;送给范增一对玉斗,范增直接就给砸了。老头气坏了,可也没办法了。

那头,刘邦回去之后,立即把曹无伤杀掉。《史记》所写的鸿门宴的故事大致如此。

感觉不大让人信服,刘邦不可能是这么跑的。可是,司马迁写这段也不可能是瞎编啊,他肯定也得有依据,起码得有野史的依据。

我个人认为,一家之言啊,这个故事很可能是樊哙编了传出来了。因为,这个故事中,他的形象太突出了,又威武,又勇敢,又能出主意,话说的也漂亮,刘邦能脱险,全仗着他似的。

而且,你就看这几个人,刘邦肯定不会出来向人讲这段囧事,张良和夏侯婴的嘴绝对严实,也不会乱讲,纪信后来死了,靳强的职位分量都比较低。只有这个樊哙,跟刘邦是连襟,屠户出身,大炮的感觉。

真实的情况,应当就是项羽根本没想杀刘邦,而刘邦又有超强的说服能力,见面之后,很快就冰释前嫌,把酒言欢了。然后,刘邦匆匆吃了几杯酒之后,便编了个理由:项王啊,我家里孩子病了,得早点回去,改天咱再喝吧。业务上有什么事,就让子房先在这,跟亚父好好对接一下吧。

项羽同意:好吧,我就不送了。

刘邦马利地就溜了。

接下来,秦朝也灭了,刘邦也服了,项羽是不是有点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呢?或者,他就不想当皇帝吗?他就不好色吗,皇宫里的那些女人们还在那呢。

(项羽:)怎么办?哎,亚父啊,您说说怎么办吧?

(范增:)我说怎么办,我说怎么办,你听吗?我让你杀刘邦,你怎么不杀呢?

(项羽:)听听听,这回一定听你的。

这番对话,史书上没写啊,是我想象的。我觉得啊,这个时候,项羽跟范增肯定要商量一下的。然后,商量的结果是什么呢?

史书写了: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屠咸阳,屠城,不论你是官员还是百姓,杀杀杀!投降的秦王子婴也杀掉。妇女,也不管你是宫里的还是宫外的,作为战利品,还有各种财物,这些都收起来,弄回去。然后,放火,把阿房宫之类的秦朝皇宫全部烧掉,大火连烧三个多月,烧三个多月啊,那得烧多少房子吧,你想去吧,这是多大浩劫啊。

这肯定不是项羽一个人的主意啊,范增是亚父,肯定也是主谋啊,前面坑杀二十万秦军,他肯定也是主谋之一。他这个谋士干的,也太狠了。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是很失民心的吗?

他和项羽为什么要做这么绝呢?仅仅是要发泄对大秦帝国的憎恨情绪吗?

这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报血海深仇。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另一层更重要的原因。

《黄帝四经》里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

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国,隳[huī]其城郭,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谓天功。功成不废,后不逢殃。--《黄帝四经*经法*国次》

这段话的意思,简单讲就是,在战争中,占领敌国之后,要把这个国彻底摧毁。它的城墙工事全部拆了;它的钟鼓礼器、宗庙社稷等等跟原政权有关的东西,全部烧掉;它积累的所有资源、财物全部分掉;它的子民百姓也全部要打乱,让其散布各地,再也不能集中起来,不能再抱成团;它的土地疆域也要给分裂、分割成若干块,分封给在战争中做出贡献的大臣大将,成为若干小国。这样才能使这次战争的胜利成果一直保留下去,以后才不会有什么祸患。

这看上去很残酷,是不是只有上古时期才这样呢?不是的。在近现代的战争中,战胜国对战败国其实仍然在采用这种方式。你想去吧,咱就别明说哪个国了。

另外,从国家对个人的制裁来讲,整个皇权时代里,为什么有夷三族、夷九族啊,跟这个其实是一回事,残杀很多无辜的人,无非就是为了这个“功成不废,后不逢殃”,所谓“斩草除根”。

好了,接下来就是分封,重新分封天下,恢复先秦的模式。怎么分的呢?咱们下回再说。

(1-30章内容请点击31章文未查看可穿越)

第三十一章“刘邦第一个深爱的女人是谁?”

第三十二章“刘邦是怎样崛起的?”

第三十三章“刘邦不是仁义吗?怎么也屠城呢?”

第三十四章“先秦最后一位刺客是谁?”

其它公号如需转载,请回复『转载』了解事项

「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 丨谷园

作者已出版大众国学畅销书《吃透曾国藩》《人生四书》《简易经》。本文为视频节目《谷园讲通鉴》的节选文字稿,谷园老师授权历史大学堂微信文字版首发,想查看完整版的《谷园讲通鉴》,请点击“阅读原文”观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