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陆波别具一格《荆轲刺秦王》

 昵称8088609 2016-09-11
特级教师陆波别具一格《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教案

       ——陆 波

【学】

 1 .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
    请辞决矣 决,通,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慑。
    故振慑 同上。
    设九宾 宾,通,傧相 (īn xiàɡ)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
    秦武阳奉地图匣 同上。
    奉之 同上。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同上。
    卒起不意 卒,通,cù,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 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 同上。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绕。
  终已不顾 已,通“矣”


    2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
    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词,亲生的。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很,十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 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 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 jiè

    教 乃今得闻教 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 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名词,教化。读jiào。
    十三教汝织 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敢 人不敢与忤视 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 动词,通,绕。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 动词,通,掉转身。
    计日以还 动词,归还。
    一尊还酹江月 副词,还是,hái。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副词,通,马上,立即,读 xuán。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名词,费用,物资。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名词,通,谷类总称,粮食。
    如姬资之三年 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 ( 准备 )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动词,通,害怕,恐惧。
    振长策而御宇内 动词,挥动。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通赈,赈济。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动词,通,震动。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动词,振动。
    振奋作声 动词,振作奋起。

    图 乃骇而图之 动词,图谋,筹画。
    图穷匕首见 名词,地图。
    不图子自归 动词,想,反复考虑。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名词,剑梢。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 名词,居所。
    今其室十无一焉 名词,家。

    诏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名词,朝廷。
    非有诏得不上 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动词,皇帝下令。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介词,表被动。
    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戴。

    3 . 本课重点文言虚词释义 ( )
    则 而 以 为 矣 与 耳 诚 所 遂 之

    4 . 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 同上。
    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5 . 古今异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6 . 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 (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 )
    取之 ( ) 百金 ( 省略介词” )
    欲与 ( ) (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 ( ) ( 同上 )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嘉为 (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见燕使者 (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
    使 (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群臣侍 (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 ) 秦王 ( 省略介词 )
    (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
    皆陈 ( ) 殿下 ( 省略介词 )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后常跟动词组成字结构,作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事所以不成者…… 同上。
   

7 .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8 . 古代文化常识
    徐夫人 击筑 变徵之声 慷慨羽声 既祖 中庶子 郎中 九宾 箕踞 戮没

( ) 知识拓展
    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肯定荆轲的人则更多,首位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云:其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议】请同学各自说

荆轲

   战国末期卫人,先世为齐人,喜好读书击剑。卫人称之为“庆卿”,后游历到燕国,被当地称为“荆卿”(或荆叔)。后来,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后刺杀秦王不中,被杀。

   结识高渐离:荆柯到燕国之后,跟那里一屠狗者和一位善于击筑的高渐离很投合。荆柯喜欢喝酒,每天都跟屠狗的人和高渐离在燕国街市上喝酒,喝到兴头上之后,高渐离击筑,荆柯随着筑曲在街市上唱歌,以此相乐。过后又相对哭泣,旁若无人。遂与高渐离成为知己。

   田光识才:荆柯到了燕后,与田光相识,田光知他并非一个平庸的人,非常欣赏他。恰逢燕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后逃回燕国,寻求报复秦王的人。鞠武推荐田光,田光推荐了荆卿。可是太子丹对田光并不信任,田光认为长者办事,应该不让人怀疑;一个人办事却让人怀疑,就算不上是有节操的侠义之人了,于是自杀。

   相遇燕丹:燕太子丹为了刺杀秦王,委托荆轲以大任,并且恳请荆轲不要谦让推辞,于是把荆卿尊为上卿,请他住上等宾馆。太子每天都上门问候,准备最丰盛的酒席,隔不多久就献上珍异物品,车骑之类,荆柯有感于太子丹的诚意,于是与之相谋。

   谋计樊於期:樊於期本为秦将,因事得罪于秦王而出逃到燕。只有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去奉献给秦王,秦王才会乐于接见荆轲,这样才有刺杀秦王的机会。荆轲知道太子于心不忍,便背着太子私下去见樊於期,用道理说服了他,樊於期自刎而死。

   易水萧萧:太子以及知道荆轲要去刺杀秦王这件事的宾客,部一身素装来送别荆轲。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分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填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己不顾。

   谋计于蒙嘉: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荆轲先在秦王面前说:“燕王确实被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战,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谨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级并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装匣密封。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使臣把这种情况禀明大王,敬请大王指示。”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

   智解危机:秦王布置九宾的礼仪,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柯捧着有樊将军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走到台阶下面。秦舞阳内心害怕,脸色突然变了,秦国的大臣对此都惊疑起来。荆轲回头对秦舞阳笑了笑,上前对秦王谢罪说: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

   图穷匕见:在秦殿上,荆轲取出地图捧着它献给秦王,地图展完了,匕首忽然露了出来。荆轲乘势用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右手迅速拿起匕首向秦王胸口刺去。匕首没有刺到秦王,秦王大惊,吓得连连后退,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秦王拨出了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扔过去,却没有击中。武士们这时冲上来,把荆轲杀死了。

【名家点评】
   (汉)太史公: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晋)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素骤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己没,千载有余情。(《咏荆轲》)
   (唐)贾岛:荆柯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至今易水桥,凉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泯。(《易水怀古》)
   (明)何景明:吁嗟乎,燕丹寡谋当灭身,田光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易水行》)
   (清)袁枚: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人虎狼。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荆卿里》)

【素材运用】
1、话题“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但是说不定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荆柯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比之”,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重任。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太子丹开始说他能刺秦时,荆柯还说“恐不足任便”,没想到,经不住太子的“固请”,荆柯竟不顾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他荆柯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头。结果,在他死后,鲁勾践笑话他说:“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囊者吾叱之,彼以为我非人也。”(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节选)

2、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感情,似乎是一种十分缥缈的东西,但它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时时刻刻都围绕着我们。亲情、友情、爱情……而我们正是有了感情,生活才更加精彩,我们正是有感情,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人在做事时总会受到感情影响。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有了感情,人对事物的认知欲更强,更能加深对事物的认知。易水河边那位高唱着“风萧萧今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柯,正是因为对燕国的感情,使他认知了为国牺牲的意义和人的价值。在抗击“非典”那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多少可爱的白衣天使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其中一个就是邓练贤。他说过“选择当医生就选择了奉献”,从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民、对病人的那一份真挚的感情。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促使他勇敢地战斗在“抗非”第一线;在病房里,正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使他不畏被感染的危险,坚守一线抢救照顾病人,最终不幸因感染病毒而去世。
    可见,在感情的推动下,使人在认识上可达到不惜牺牲的境界。(2003高考满分作文《感情与认知》节选)

3、话题“心灵的选择”: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2001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守住心灵的契约》节选)

4、话题“明智”:
    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评荆轲》节选)

5、话题“同情心”: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故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今人的眼光去看,荆轲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说不定还可能被扣上“恐怖分子”的罪名呢。依笔者看来,燕太子丹雇佣荆轲去刺杀秦王,以为刺杀了秦王就可以阻拦住秦军的东进步伐,真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是一种太幼稚的想法,根本解决不了当年的政治问题。事实上燕国很快就灭亡了,这与荆轲刺秦失败不无关系。但是荆轲绝不是一个我们所想象的普通简单的“恐怖分子”,更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亡命之徒,看《史记?刺客列传》,似乎又很难界定其身份:表面上看确为一个杀手,但是却与聂政这样目不识丁只有匹夫之勇的粗人不同,他“好读书击剑”,称其为知识分子也不无道理。在那个分裂割据战争迭起的年代,荆轲的出现,实为罕见和奇缺,遗憾的是能文能武的荆轲未能实现白己的目标,人们就更对其怀有无限的同情和哀怜。(《“荆柯刺秦”的现代解读及其他》节选)

6、话题“性格”:
    有一种观点认为,秦王固然该刺,但荆轲的人品行为并不足取,他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刺客或侠士。唐代文豪柳宗元就写诗责备荆轲“愚蠢”,与东晋诗人陶渊明对荆柯的盛赞形成鲜明对照。就在今天,很多人对荆柯也有不同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对他的印象也是一波三折……
    有人认为: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柯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两千年弹指而逝,荆柯到底是侠士还是刺客其实已不重要。客观地说,他既是崇尚节义的侠士,也是冷血无情的刺客。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仔细分析起来都具有两面性……(《议成败》节选)

7、话题“面对强权”:
    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嘱咐荆柯:“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赢政,胁迫他退还己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赢政的性命,倘若赢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荆轲刺秦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的企图。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应尚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史为今鉴,至少我们今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普通民众对强权的反抗。(《荆轲刺秦的真象》节选)

8、话题“命运与时代”:
    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人了另一个困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感受荆柯——浅析荆轲悲剧结局的无奈》节选)

【练】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还柱而走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必说见臣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拜谒(    )督亢(     戮没(    )淬火(    )忤逆(    
拊心(    )瞋目(     箕踞(    )目眩(    )创伤(    
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参考课后习题二)
1)偏袒(2)郎中(3)穷困(4)涕(5)币(6)提(7)股
8)左右既前,斩荆轲(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又前而为歌曰(   
 乃朝服,设九宾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使使以闻大王         
 箕踞以骂曰(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皆白衣冠以送之(   
 进兵北略地            
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人不敢与忤视
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六.“以”的用法(部分)。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4)同“已”,相当于“已经”。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丹不忍以己之私(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5.使工以药淬之(          
6.日以尽矣(       
7.皆白衣冠以送之(       
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9.使使以闻大王(         
10.以次进(       
11.以故荆轲逐秦王(              
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13.而乃以手共搏之(              
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15.遂拔以击荆轲(       
16.箕踞以骂(  
17.乃欲以生劫之(       
18.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9.以其无礼于晋(       
20.敢以烦执事(       
21.越国以鄙远(           
22.焉用亡郑以陪邻(             
23.阙秦以利晋(           
24.以乱易整(       
七.填空。
①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士皆________________。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________________,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___。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战国策》是西汉末年_________根据_________时期的材料编订的。全书共_________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_____________的策略和言论。写人叙事十分生动,语言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八.翻译下文。
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秦兼天下。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战国策·燕策三》)
九.推荐书籍:
①《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或清·蔡元放)  
②《史记·刺客列传二十六》
 
答案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反通返,回来。 
2.还通环,环绕。 
3.说通悦,高兴。  
4.振通震,恐惧。 
5.卒通猝,突然。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略)
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参考课后习题二)
1)偏袒(2)郎中(3)穷困(4)涕(5)币(6)提(7)股
8)左右既前,斩荆轲(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①函(用匣子)名当状 ②前(上前)名当动       ③朝服(穿起上朝的衣服)名当动 
④迟(认为……迟缓)意动用法   ⑤闻(使……听到)使动   ⑦亲(亲近)形当动  
⑧衣冠(穿衣戴帽)名当动   ⑨北(向北)名当状
补:其人居远(远方)群臣怪之(认为……奇怪)
翻译下列句子。
1)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2)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3)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4)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六.“以”的用法(部分)。
1.(有办法,有机会) 2.(因为)  3.(因为)    4.(而,来)    5.(用)      
6.(已)7.(而,来)   8.(而,来) 9.(而,来)10.(按) 11.(因为) 
12.(没有用来……的)13.(用)14.(用) 15.(而,来)    16.(而,表修饰)      
17.(用)  18.(而,来)19.(因为) 20.(用)   21.(而,来) 22.(而,来)      
23.(而,来)     24.(用)
七.填空。
①略
 ②(西汉末年)(刘向)(战国时期)(三十三篇)(策士谋臣)
八.翻译。
在这时,秦王更恨燕国,他增派兵力开往赵国,下令王翦部队进攻燕国。十月,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都率领精兵往东退过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燕王急迫,便采用赵国代王嘉的计策,杀了太子丹,准备把头献给秦王。秦兵还是继续攻打燕国。五年以后,终于灭了燕国,并俘虏了燕王喜,于是秦国统一了天下。后来,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借击筑的机会见到秦始皇,又用筑去打秦始皇,想为燕国报仇,没有击中,被秦始皇杀了。(《战国策·燕策三》)

 

【教】

【导入语】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是《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着名剑客的句子,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而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就连现代的两大名导也不放过这个题材。今天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故事,去感受侠义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侠义文化的精髓吧。 

第一篇    树荫晨读

一、壮别诗篇涵泳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没:死,即字。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不含惜别之情,偏写荆轲在此别燕丹一事,慷慨悲壮,气概横绝。尤其是水犹寒三字,虽古人已去,而英风壮采,懔烈如生;使人仿佛听到风儿萧萧,犹如听到人声呜咽,顿生感慨。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实为上乘之作。 
因为徐敬业用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骆宾王被武则天抓进监牢。但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忿忿不平,又不满意武则天的统治;一方面想为推翻唐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骆宾王写出了易水送别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却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表现出今日送别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 
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诗中用两个虚词,即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音节变得纡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之先吧。 

链接:化用示例:

1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2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人了另一个困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

2表达慷慨豪情的诗句采撷

1)、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珂
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
5)、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 <

7)、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

8)、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9)、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东晋 陶渊明

10)、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3论语经典吟诵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原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到处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荒蛮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课前预习

一、识记字音

 期年  樊於期 督亢 忤视  拊心    戮没   变徵    惊愕   箕踞  八创   揕刺 厚遗    陛下 

二、语言知识整理
   1 .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
    请辞决矣 决,通,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慑。
    故振慑 同上。
    设九宾 宾,通,傧相 (īn xiàɡ) ,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
    秦武阳奉地图匣 同上。
    奉之 同上。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同上。
    卒起不意 卒,通,cù,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 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 同上。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绕。
    2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词,亲生的。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很,十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 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 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 jiè

   

  乃今得闻教 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 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名词,教化。读jiào。
    十三教汝织 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人不敢与忤视 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 动词,通,绕。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 动词,通,掉转身。
    计日以还 动词,归还。
    一尊还酹江月 副词,还是,hái。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副词,通,马上,立即,读 xuán。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名词,费用,物资。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名词,通,谷类总称,粮食。
    如姬资之三年 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 ( 准备 )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动词,通,害怕,恐惧。
    振长策而御宇内 动词,挥动。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通赈,赈济。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动词,通,震动。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动词,振动。
    振奋作声 动词,振作奋起。

   

  乃骇而图之 动词,图谋,筹画。
    图穷匕首见 名词,地图。
    不图子自归 动词,想,反复考虑。

   

  拔剑,剑长,操其室 名词,剑梢。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 名词,居所。
    今其室十无一焉 名词,家。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名词,朝廷。
    非有诏得不上 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动词,皇帝下令。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介词,表被动。
    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戴。

    3 . 本课重点文言虚词释义 ( )
    则 而 以 为 矣 与 耳 诚 所 遂 之

   4 . 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 同上。
    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5 .古今异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
   

 6 . 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 (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 )
    取之 ( ) 百金 ( 省略介词” )
    欲与 ( ) (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 ( ) ( 同上 )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嘉为 (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见燕使者 (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
    使 (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群臣侍 (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 ) 秦王 ( 省略介词 )
    (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
    皆陈 ( ) 殿下 ( 省略介词 )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后常跟动词组成字结构,作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事所以不成者…… 同上。
   

7 .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资料积累 
1《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33,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 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柯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四、课文思路

    在梳理故事情节基础上复述故事
    (1)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2)大军压境——计议行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身亡 

 

经典美文                      易水悲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风必然是萧萧秋风,深秋时节的易水也已是凉意深深,壮士一去不返加重了易水的寒意。互为渲染的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悲壮的送别场景。
    唐代诗人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写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让我们的视野回溯到纷乱的战国时期。秦国由于任用商鞅变法革新,在战国时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到了秦王赢政时期,秦国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开始对其它诸侯国进行兼并。于是.弱小的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入秦谋刺始皇,在易水边饯别。史料这样记述这个场景:太子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变徵之声,按剑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慷慨激烈,满座士皆泣,发尽上冲冠。一曲终了,荆轲掉头不顾而去。
    江南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离情别绪虽深浓,但也是柔婉的深重。而易水边的送别却不然,在送别时已意识到了悲剧的结局。无论刺秦成败与否,荆轲都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死于乱剑之下。明知不归路,却偏向虎口行,荆轲是在用生命完成一个侠客悲壮的事业。
    历史在风的呼啸中送走了一位英雄,也给易水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壮色彩。从此,易水河边就刻下了一组击筑悲歌的永恒形象,从而成为燕赵这块土地的底色和风格。萧萧秋风中,一个慷慨赴死的英雄怒发冲冠,临水高歌,易水为之动容,秋风为之和奏。千年不腐的易水啊,从此不再变暖,永远都是彻骨的寒。寻常的易水,从此有了这一层文化上的感人色彩。
    英雄的脚步越走越远,易水的呜咽无人能听得见,秋风卷走他的背影,历史把一个落寞的剪影拓在了易水河畔,悲歌壮气,千载犹存。
    易水悲歌被人传唱千年的永恒魅力,就在于英雄悲剧的深刻性,还在于去慷慨赴死而刺杀行动却没能取得成功。其实,荆轲行刺秦王赢政前,也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他得了赵国著名剑匠徐夫人铸造的毒剑,见血立死,锋利异常,又让勇士秦舞阳当助手,同时,准备了燕国要地督、亢的地图和秦王仇人樊於期的首级作为见面礼,匕首就藏在地图中。到了戒严森备的秦宫,壮士秦舞阳惊慌失色,而荆轲仍能从容应对。计划不能说不周密,勇士不能说不坦然,然而天不随人愿,图究匕现,而荆轲刺杀不成,自己被乱剑所杀。
    一个侠气冲天的英雄在萧萧秋风中随风而逝,易水啊,唱了千年的悲歌,穿过如烟的岁月,这声音是否已经失真?几千年过去,易水河畔,也许阳光同样明媚,也许酒吧里同样是灯红酒绿。几千年过去了,英雄壮举,冲天一怒,把历史的血腥与残酷再现在我们面前。燕赵大地一直流响着这悲壮的歌声。
    荆轲无疑是个英雄,是个豪气冲天的英雄。从表层次看,荆轲的壮举是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厚遇。内心深处,作为游侠的荆轲也是在完成他一辈子都在寻找、都在准备完成的一件惊天动地的伟业,以此来实现和证实他的自我价值。
    然而,这场精心策划的刺杀秦王的事件最终败落了,英雄的剑气仅仅一瞬间闪亮便暗淡下来。这次刺杀失败既有偶然的因素,更多的是必然的结局。历史只把事件的过程呈现给我们,而把导致失败的原因深深地掩藏了起来。我们剥开历史的表层尘埃,依然能窥见到真相。在强秦面前,各诸侯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每一个爱国的志士都怀着满腔的热血为之献身为之悲愤。其实,历史的大致方向有了,大一统的趋势已经明显,强秦的地位已经确立,荆轲刺秦王能否成功也改变不了燕王国被灭的命运,改变不了历史的走向。这是荆轲更大的悲剧。
    燕国为了不被强大的秦国消灭,燕太子丹出此下策,把一个刺客推到了历史的浪尖,而刺客承担不了这种改变历史的托付。命运的起落,是历史的潮流使然,荆轲不过是浪尖上横空出世的一道闪电,它纵然让人惊叹,让人敬佩,它纵然能劈开奔流的潮头,但却无法改变河流的走向,黄河两岸终于归于同一个版图。唯有易水不肯改变它的底色,不肯改变它的悲歌。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那是彻骨的寒,穿越时空的寒。歌声在空气中摩擦,最终却没有擦出燃烧的火花。
    一个国家的生存危亡托付于一个刺客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弱者的行为,无奈的行为。放在历史的背景上去看,荆轲刺秦王,不是两个人的较量,而是两个国家的较量,两种国势的较量。所以,荆轲的失败不是偶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以荆轲的行动才具有了一种高尚的情怀,所以易水河边的送行才凸显了悲壮的凉意,才有了千古流传的绝唱。

 

悟】课本素材活用之借鉴篇

刺秦(山东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心灵的选择”)

  太子的身影已在远方消逝成一个小白点,易水的澎湃涛声还依稀可辨,毫无暖意的寒风吹着车上的旗子,车辕因为车子的起伏而吱吱作响,我看了一眼舞阳,他也在望着易水的方向。高渐离的筑声又在心头响起,我的豪气复在胸间奔涌。
    如果我的膝沾着秦国的土,那么我是在对着浑厚下跪:如果我的背挡着楚国的歌,那么我是在为着激昂停留:我的呼吸有齐鲁风的节奏,我的胸怀有吴越水的温;我从风萧萧的燕国离别,走向苍茫茫的秦国的险途,我此行必死。赢政,你的死期已到!我将以你的人头来洗刷太子的耻辱,以你的心来告慰樊将军的英灵,以你的鲜血来偿还天下苍生的血债。赢政,受死吧!
    马车驶出燕国边境,驶过满是荒烟蔓草的旷野,驶过高峻险恶的大山,驶进人烟密集的城镇,驶进物资阜盛的城郭,离秦国越来越近,我的心越抽越紧,心中的怒火也越聚越多。
    路旁时常有饿死的尸首,小村中常见兵士劫掠后放火的浓烟,瘦弱疲惫的农人挣扎着在田间劳作,寒风从颓坏的墙缝吹贫寒的人家,吹在身无完衣的百姓身上。战火、杀戮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我买通了秦王的宠臣,秦王要在三天后召见我,我在这个夜晚对皇宫作最后的探查。我走进赢政的书房,竹简堆满了桌子,桌上摊开着一束竹简,墨迹还未全干,我借手中的火读了那文字,却是秦王新写的文书,我并未想到,这竹简会改变我的行动。回来后我两天两夜未睡,思考着竹简上的文字,那些张扬着野心却也满是雄心的文字。我的心被撕扯着:百姓的苦痛是因为战争,假若秦统一天下可还会有战争?秦的国力乃诸侯之最强,六国自是无与争锋,杀了秦王于天下苍生何益?太子的个人恩怨与天下生灵的命运哪一个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应该如何选择?两天煎熬后,我的心一痛,终于有了选择。

    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

壮哉,荆轲

唱一曲别离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搵一把英雄泪,“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以报太子也”。
你作别了白衣冠的太子丹,踏上了无归期的秦国路,丢开生死,守住承诺,壮哉,荆轲!
你是一名剑客。剑道曾经是你毕生的追求,游侠天下曾经是你唯一的夙愿。一袭青衫,三尺长剑,涉过了吴越的水,翻过了齐鲁的山。烈烈长风,你倚剑而行;皑皑白雪,你把酒而歌。剑客的生活是简单的,而剑客的性格是率直的。于是有了“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臣以左手执其袖,右手揕其胸,将军岂有意乎”,干脆不委婉;于是有了“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坦荡不留痕。然而,你凭着一名剑客一往无前的气势,挟一把匕首闯入秦宫,只为守住那份承诺。
你也是一位忠臣。虽然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远大理想,却有着“生死何须顾,情义一肩挑”的强大信念。秦军破赵,兵至燕国边境,你知道,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身为燕人的你,没有退却,更没有逃避,绝世的剑法敌得过千千万万如狼似虎的秦军吗?怎样以己之力保全燕国呢?多少次夜不成眠,多少次食不知味,你原来豁达的心变得沉重起来了。太子丹的嘱托,樊於期的信任,燕地百姓的希望,使你守住一份承诺:刺杀嬴政,别无选择。
你更是一位智者。你的智,不是晏婴巧答楚王的善辩之智;不是邹忌讽劝齐王的善谏之智;也不是孙膑减灶败魏的将兵之智。你的智,是“身处江湖,心系天下”的大智。太子问策时,你提出以樊将军之首献秦王,足见你的深谋远虑;进入强秦,又以千金资物厚遗宠臣蒙嘉,足见你的计划周详;秦宫进见,舞阳色变振恐而你笑着道歉,足见你的应变机敏。而真正凸现你的大智莫过于挥匕的一瞬间,仅仅一案之隔,武功超卓的你难道这么轻易让嬴政逃脱?淬毒的匕首竟会划不破嬴政的肌肤?这是你早有计划还是临时决定?一切不得而知。但我从中看到了你睿智的目光投在了全天下的百姓身上:刺秦失败,燕国必亡,天下统一,百姓就不再遭受战乱之苦。以己之身换来天下苍生的福泽,荆轲幸甚!于是匕首掷中铜柱的一刹那,便如耀眼的恒星照亮了战国的天空。
谨守你的承诺,以生命的代价报答了太子的厚待;献出你的生命,为天下的黎民百姓结束了一个漫长的战争噩梦。
勇者无惧,忠者无畏,智者无己。壮哉,荆轲!

荆轲刺秦

第一幕 儿,忘了所有的仇恨

  报幕:5年前,他不过是个孩子,曾经的伤痛,又有谁能懂?
  荆轲(屋外,苦痛):我知道,娘已很难撑过今夜,只是我不能,不能让她看见我的泪。她这样艰难的撑到今天,是因为她始终不放心我。她是我唯一的亲人,而我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这样的离我而去。为什么?谁来告诉我?为什么是她?为什么偏偏她是樊於期的妹妹?我只有这样的一个娘,谁来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荆轲之娘:儿,你在外面吗?
  荆轲(走进屋中):娘,我在这里。
  荆轲之娘:儿,娘恐怕已再难陪你走完今后的人生。只是娘心里始终放不下,儿,你只是一个孩子,而娘却不愿让你承受这样的苦痛。
  荆轲:娘……(欲言又止)
  荆轲之娘:儿,我知道我哥哥的心情。他一直都是那样的疼爱我。今天的这一切同样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儿,不要怪我的哥哥,你的舅舅自有他人生的事业,有些代价注定要这样的付出。(咳嗽)儿,你亦不要去记恨秦王,这世间恩怨是非,并不是我们所应该介入的。儿,仇恨会毁了你的人生,那是娘最不愿看到的,我只要我的儿子可以幸福,再无其他。
  荆轲:娘,你要我如何甘心,是秦王那个狗贼下毒,使我们的生活改变。娘,我的生活并不重要,只是您怎么忍心舍下我不管。
  荆轲之娘:儿,答应我,忘了所有的仇恨,别被仇恨焚烧了自己。
  荆轲:娘,要我如何答应你,忘记杀母之仇……不,娘你不会死的,不会的。
  荆轲之娘:儿,答应娘,答应娘。这是娘最后的心愿,不要让我死不瞑目。
  荆轲(艰难,拭泪):娘……我,我答应你。
  荆轲之娘(缓慢,艰难):儿,你要记得,忘了仇恨,别被仇恨焚烧了自己(死去)
  荆轲:(痛苦)娘,娘!!为什么,为什么!!(痛恨)秦贼,不杀你,我誓不为人!!!

第二幕 你要记得,你的诺言
  报幕:你来了,我已等你许久。
  樊於期:荆轲,你……可好?
  荆轲:无需樊将军关心。
  樊於期:荆轲,你何必如此记恨我多年?
  荆轲:我娘若不是你的妹妹,她也不至于那样痛苦的死去,你怎么会知道,那些毒令她在深夜疼痛难忍。
  樊於期:我知道,这些本应由我来承担,若是可以选择,我怎么会让她为我而死?
  荆轲:可你那时又在做什么呢?躲起来像个缩头乌龟,宁愿让她那样痛苦的死去。
  樊於期:荆轲,你又怎么会懂,那秦贼他本就是一个小人,我怎么可以令他的奸计得逞。
  荆轲:我只是要你的人头,无需多说废话。
  樊於期:你我果然血脉相连,这也正是我要对你所说。如今我已不能再连累太子,他已收留我许久,对我不薄,我不能因我而连累他的国家。他是如此的爱才,才会陷入两难的抉择。总要有人选择,若这个人是我,他便不会那样的难过。
  荆轲:既然你已知道,便不用我再多说。太子如此对你,应是仁至义尽。这些年,太子所做的一切,你我都清楚。如此爱民之君,恐怕已再难遇到。你不能再自私地躲藏下去,而选择让那秦贼得天下。
  樊於期:你已做好杀我的准备,那下一步呢?
  荆轲:你自己了结,我不想令我娘伤心。而我,若是成功,必将这天下交予太子。
  樊於期:你要记得,你的诺言。为了太子,也为了我妹妹。
  (荆轲伸手给剑,樊於期接过,不舍,眷恋,终究义无反顾的选择自刎。)
  太子丹:慢!
  荆轲:太子。
  太子丹(抱起刚刚自刎的樊於期):樊将军,我终究还是来晚了,你这又是何苦?
  樊於期:太子,樊某终究还是辜负了您,可是您的国家,又怎能因我一人而丧。
  太子丹:樊将军。
  樊於期:荆轲,你要记得,你的诺言。(死去)
  太子丹(拭泪):荆轲,是你逼他。
  荆轲:无人逼他,他终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太子丹:原来你真的始终无情,他可是你的舅舅。是我看错了你。
  荆轲:太子,无论您怎么说,您都是我荆轲一生敬重的人,即使大义灭亲,也要保住您的江山。

第三幕 送别

  (话外音)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太子丹(将盛有樊於期人头的盒子交于荆轲):你真的决定了?
  荆轲:太子,我一定会将那秦贼的人头提来见您。
  太子丹:荆轲,你始终是我的爱将,我不希望有一天从远方传来的是你的噩耗。我已失去樊将军,若是这代价始终换不回百姓的安宁生活……我绝不能再失去你。
  荆轲(感动):太子。
  太子丹:荆轲,你去,我并不拦你。走出我的土地,便忘掉我和我的国家,全心全意,为你娘、为樊将军、为天下苍生,这是你最该做的。而我,即使我不能得到整个江山,我也会尽力使我的人民过他们心中所最希望过的日子。
  荆轲:太子,我始终相信,只有您这样的仁君才能得天下。若是世间生灵来选择他们的主宰,那必定是您,而不是秦贼。
  太子丹:走吧,走吧。记得樊将军对你所说之话,不要让他的鲜血白白的流走。
  荆轲:太子,保重。
    太子丹:保重。

第四幕 忆娘牌子
秦国
  荆轲:5年,我等了整整的5年。这5年里,我已学会成为一个冷血的刺客。我在等,等待有这样一个机会,将那秦贼的头颅亲手取下,让我的娘安息。我知道,这五年里,每当我的杀戮过后,娘都会于我梦中流泪,只是我不能,忘却秦王所带给我的痛。5年,又有谁能懂,这样的日子我是如何熬过来。
  (荆轲想象)荆轲之娘:儿,忘了所有的仇恨,别被仇恨焚烧了自己。
  荆轲(动情):娘,是你吗?娘?娘,你在哪?
  心中荆轲:这样的杀戮,难道你看不到你娘眼中的泪?
  荆轲(冷酷):谁?你是谁?你到底是谁?
  心中荆轲:你便是我,我便是你,我仅仅是5年前那个有血有肉的你。
  荆轲:你要我如何忘记,我的娘在病床上,她是那样的年轻,而我也仅仅是个孩子。那些本该充满着欢乐与温暖的时光,又有谁能够还给我?
  心中荆轲:那么便以放弃对她的诺言为代价?你今日的选择,今日的处境,可曾有过一丝的快乐?你变成这样,她又怎么会放心。她既已死,你便不该让她这样死不瞑目。
  荆轲:可你又怎么知道,在她死后的日子,我是如何度过。她是我生命中最后一个相互依赖的亲人啊,我夜夜梦到那些曾经的幸福日子,可是那些却再也不能回来了。
  心中荆轲:难道你不明白,她是要让你忘了这所有的一切,让你去寻找另一种简单而平凡的生活……
  荆轲(打断):我不想听你说这些话。
  心中荆轲(接上):你如此执著的沉浸在曾经的痛苦里,才会有今日这所有的痛。
  荆轲:那么你又可曾忘了?
  心中荆轲:忘不了又如何,我始终活在五年前,正是不愿与你经历后来的一切。
  荆轲:那么你告诉我,该如何选择?(无人回答,迷茫)告诉我,该如何选择?

第五幕 刺秦牌子
  大殿内(秦王坐于正中,旁边有一个侍卫。)
  侍卫:报,荆轲提樊於期人头来见。
  秦王:快传。
  侍卫:传荆轲上殿。
  荆轲(手捧樊於期人头的盒子,一步步走上大殿,跪下):大王。
  秦王邪恶而贪婪的笑,瞥了一眼侍卫。侍卫从荆轲手中取下盒子。
  秦王(看了看侍卫打开又合上的盒子):樊将军,你,可好啊?好,荆卿重重有赏。
  荆轲(假意献媚):大王,我这里还有一张极其机密的军事地图。
  秦王(心中窃喜,表面装得严肃,其实满脸横肉都在笑):好好好,赶快呈上。(表情立刻严肃,再瞥一眼侍卫,厉声)还不赶快退下。(侍卫下后,继续奸笑)荆卿赶快呈上。
  荆轲一步步走向秦王,甩开地图,拔匕首向秦王刺去。眼见匕首已到秦王咽喉处。
  (以下均为荆轲已乱的思想,三者最好同时说)
  荆轲之娘:儿,忘了所有的仇恨,别被仇恨焚烧了自己。
  樊於期:你要记得,你的诺言。为了太子,也为了我妹妹。
  太子丹:走出我的土地,便忘掉我的国家和我的人,全心全意,为你娘、为你的舅舅、为天下苍生。
  荆轲之娘:儿,儿……
  樊於期:为了太子,也为了你娘……
  太子丹:不要让他的鲜血,白白的流走……
  荆轲被这些声音困扰,脸面向观众,一时忘记自己所处何地,迷惘不已。趁这个空当,秦王拔剑刺进荆轲的体内。
  荆轲(捂住胸口,后退,表情痛苦):我知道我败了,我竟就这样的败了,我辜负了太子的期望和樊将军的信任。这卑鄙的小人终将举起太子的人头,指挥天下群雄。可是娘,我仍旧令你伤心。娘,你再不会于我梦中流泪,我却永远再见不到你的笑颜,世间永不会有人明白我的心。(深情)娘,我错了吗?(泪流,死去)
  (歌声空灵,时间仿佛回到从前)
  荆轲之娘:儿,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呢?
  童年荆轲:娘,我想要做个大英雄。
  荆轲之娘:可是儿,娘只希望你做一个平凡而快乐的人,一个平凡而快乐的人……
评语:
  写得非常好!现在演绎“荆轲刺秦”故事的很多,无论荆轲此举对与不对,他都不失是一位英雄。世人都知道这是“以卵击石”的举动,不然也不会“风萧萧兮易水寒”了,但荆轲义无返顾,所以人们钦佩他的勇气,他的悲壮。对于他失败的原因也有很多的版本,但小作者用自己细腻的文笔和洞察人物心灵的悟性,为我们重新演绎了一个活生生的荆轲!一个身肩天下大任而又特具人性的荆轲!他痛苦、彷徨,有强烈的仇恨,又渴望过一种平静幸福的生活。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荆轲迷惘了!荆轲失败了,但也许这正是“荆轲刺秦”的动人之处,所以我们想起荆轲常常会泪流满面。具有人性的英雄更能穿越历史,做一个具有人性的英雄也更艰难!
  作者才华横溢,思虑周全,剧情经得起推敲,剧中人物各具特色。尤其是荆轲的内心痛苦的选择挣扎。他虽然痛苦但很坚决,所以荆轲具有人性的优点,也具有人性的弱点,所以他是一个英雄!

 
吊荆轲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吟此诗句,吾可见太子丹、高渐离“皆白衣冠”为荆轲君送行,亦可见荆轲君刺秦王未遂,喋血秦廷箕踞而骂,惨烈之至!
  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叩问天之苍苍,地之茫茫,堂堂荆轲君,你凛凛一躯,盖世英豪,剑行天下,无人可敌,为何身置秦廷而虎威泯然,掷出匕首而误中于柱?燕太子丹泣涕相托,樊於期以人头相助,盼的是你铁肩担大义,利刃灭秦王,力挽燕之大厦之欲倾,而你却殒命于秦,为天下武林侠客所耻笑呢?
  千古悠悠,思之悠悠。有人猜测你身临秦廷而惧了天威,有人猜测你掷出匕首方才想到秦王一统天下乃天命所在,你不肯逆天命而为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今目睹了“老鹰与乌鸦”的哲理童话,我懂得了,千载推测皆否也,皆谬也。大凡世俗平民,抑或英雄豪杰,要效法他人之伟业,成就自身之辉煌,必先审视自身之才德,之素质,之方寸身心,如若盲目而行,则必以失败而告终。
  诚然,荆轲君,若论长剑短刃,你本所向无敌;若论深谋妙策,你亦周密审慎;若论临阵胆略,你当然无所畏惧。以此而论,你若去杀什么强盗贼寇,亦必如探囊取物,但你这次偏偏要刺杀的是秦王赢政,这与你就万万不宜了。遥想荆君当年,你与太子丹、秦王赢政曾经焚香结拜,是为金兰之盟,身为将朋友之信义看作大于天的荆轲君,即使你出于一时义愤,受命于人,而当真的行至秦廷,掷出血刃,你能心旌不摇,手臂不颤吗?你能活生生地刺穿赢政,看着朋友的鲜血汩汩而淌吗?不能,绝对不能!
  试想,在那图穷匕现的一刹那,你的眼前,你的耳畔,会有秦王铁蹄践踏的冤魂呻吟,有“要离之刺庆忌,专诸之刺王僚,聂政之刺韩傀”侠客先贤的仰天怒吼,但亦必有你与秦王赢政金兰结拜的铮铮盟誓;有太子丹泣涕再拜、樊於期剑割头颅的画面回映,亦必有你与赢政嬉戏山林,饥餐麇鹿肉,渴饮一瓢水的友情欢歌。因此,当你真的血刃秦王时,你的眼睛迷离了,你的匕首迷离了。遗憾的是,赢政却是虎狼之君,无义之徒,此君是挺得出血刃的,于是你的悲剧也就帷幕大开了。
  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历史轮回,无独有偶。几百年后,赤壁之战,曹操兵败逃命,诸葛亮算定曹操必亡走华容,便派将截杀。此时大刀关羽主动请缨,意欲效法韩信垓下拎回霸王首级,立斩曹贼,并血指立下军令状。然而当他真的与曹操狭路相逢时,关羽的一把青龙偃月刀却为曹操闪出了逃路。可关羽回得大帐,则险些被推出斩首,岂不悲哉!试问,关羽乃一世豪杰却辱没了天下之大任,何哉?亦是由于一个“义”字。想那曹操曾有恩于关羽,关羽的大义青龙刀是杀不了曹操的。
  壮哉荆轲君,悲哉荆轲君。的确,你与关云长的英名大义,是千古世人所敬仰的,但你们仰慕圣贤而效法,执利刃而赴大命,却都忘记了自身的致命缺憾,岂不可悲可叹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荆轲君世之鉴!
  荆轲君,吾辈敬您爱您,亦扼腕痛惜于您。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评语
  阅读此文,首先让人感到考生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者借《吊屈原赋》这一历史古瓶装载当今给材料作文之新酒,并调制得风味高雅醇厚,令人赞许。文章沿着时空隧道,追溯到秦王将天下诸侯革灭殆尽之际,剪辑了一幅幅惊心动魄而又耐人寻味的画面,形象地反映出一条真理:大凡世俗平民,抑或英雄豪杰,要效法他人之伟业,成就自身之辉煌,必先审视自身之才德,之素质,之方寸身心,如若盲目而行,则必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从议论手法的角度来看,本文吊荆轲而又不拘泥于荆轲之事,后半部分又将三国时关羽与荆轲类比,初读似嫌赘余,细细斟酌实为匠心独运,如此行文主旨愈发鲜明,内涵愈发丰厚,观点更具说服力。
  第三,本文紧扣寓言材料含意,且见解非凡。荆轲刺秦王未遂,反遭秦王所杀,原因何在?千古悠悠,众说纷纭。小作者身居考场,高屋建瓴,见解新颖独到而又言之成理,的确难能可贵。

壮士,让我送你一程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当西风古道不再有漫天的黄沙,柔美的丝绸也已带不走那悠扬的驼铃,当曾经的辉煌已成为淡淡的往事,经典的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奏鸣。此刻,站在绵长的历史河畔,岁月如同滔滔不绝的一江春水,日日夜夜奔流不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惨淡的黄昏,一位年轻的壮士踏着最后一抹斜阳,缓缓走来。
  一个足以彪炳史册的名字,你——荆轲映入了我的视线,站在易水河畔,你那为国分忧的爱国之心让我震撼不已。为了报效太子,更为了让我们这些燕国的子民继续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你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刺秦。此刻“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壮士,让我送你一程吧!当你“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时,我们早已“垂泪涕泣”,或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能看到你凯旋的身影。
  报国路,险象环生,你以如燕国大地般宽厚的脊背,负起了太子及百姓的重托,“士为知己者死”,国家多事之秋,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这一切都让我万分激赏,“回首河山空荡响,只留风雨响青萍”不会是你的叹息,“白刃临头惟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才是你无畏的精神,而这一切怎能不让我热泪盈眶,你此去也许会“壮志难酬”,也许会“英雄气短”,但你毫不畏惧,就为这,壮士,让我送你一程!
   路上,是那沙沙的树叶声;河边,是那缓缓的浪涛声;高空,是那嗷嗷的孤雁声,它们是在为壮士你奔赴前路而叹息么?秦国是虎狼之地,此去必是凶多吉少,壮士,珍重啊!

 
壮士,请留步
        为什么你执意要走,连头也不回?我用模糊的双眼凝视着马车远去的背影和那两道压得深深的伸向远方的车辙……
  你也许早就预料到此行必是有去无回,所以,易水河畔你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既然不能凯旋而归,又何必作那无畏的牺牲呢?但你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只是让我不明的是,你是为了燕国,还是为了自己?
  壮士,请留步!国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势,春秋战国列国纷争,土地荒芜,民不聊生。黑暗的世道,混乱的时代,这样的惨况怎能不让七国统一变成大势所趋,秦国此刻便有这个能力,灭掉六国,平息连年的战火,统一天下,秦国责无旁贷。而你,你去刺杀秦王嬴政,不是以卵击石么?即使刺杀成功,又能怎样?杀了一个秦王,还有第二个,甚至第三个……他们灭亡六国的步伐也会像嬴政一样坚定,而你无论成功与否,都逃脱不了秦庭的利剑和刺刀,你最终也不过是个黄土下哀鸣的冤魂,是的,刺秦成功,燕国也许能苟延残喘几年,但历史的趋势又岂是一个小国所能阻挡的!
  壮士,请留步!如果说你是为了自己,也只是图得虚名,也许你会认为,选择了退缩,你便会像金子一般埋没在世俗的沙砾里,就好像漫长的历史隧道中,诸葛亮没有出茅庐,艾青没能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任贤齐没有唱《心太软》,你也就默默无闻了,当然更不会有后人的崇拜了,更或许当历史的大潮奔涌过后,连你的子孙都会怀疑你是否存在过。你的刺秦举动正如老鼠与狮子决斗,你利用这场力量悬殊的决斗贬低了秦王的身份,提高了自己的名气,但名气二字也终是虚幻,赞赏你的人站成了一列,眼里饱含感动的泪水,但轻视你的人不也耻笑你剑术低下。世人的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只会让你所追求的名气虚幻不已。 
        壮士,是啊,你有坚毅的眼神,铿锵的步伐,是该叫你一声壮士,但请你留步!

 
壮士,我想拉住你的手
        远远地,远远地传来击鼓的声音,这一阵阵鼓声不断敲击着我自责的心,我正扬鞭策马追赶着你,此刻,我多么想紧紧地拉住你的手。
  易水即在眼前,我的心像一支离弦的箭向往着立刻飞到你的面前,可是,当我到达这哀风轻拂的易水时,你早已离去,那穿白衣戴白帽的士人仍站在易水边久久不忍离去,鼓声渐停,凋零的树叶飘荡在空中,我的眼前不断延伸的是你车轮碾过的深深车辙,那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犹在林间回响,衬着阵阵暮鸦的悲鸣显得如此的哀伤……
  壮士,为何你不多等片刻,让我拉住你的手,与你携手同行。你可知道,如果你的死讯传来,我会多么自责,世人都会骂我贪生怕死,我也会为没能助你一臂之力陷入痛苦的漩涡,而我不愿,真的不愿!
  壮士,稍等片刻吧!也许仅凭你我之力也无法成功刺秦,但只要拉住你的手,和你一起深入虎穴,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即使是死,我也死而无憾!
  壮士,我不想再用优美的词句描绘你的壮举和你不屈的精神,你的爱国之心天地可鉴,我真想拉住你的手与你共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让我们用共同的悲壮成就共同的梦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