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律.到韶山》赏析

 鲤鱼山九龙门 2016-09-11

【写作背景】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同志1925年1月从上海回到韶山,建立中共韶山支部,后又组织农会。1927年1月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度回到韶山,组织农运工作的同志开座谈会,听取党支部的汇报。以后由于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没有回过韶山,毛泽东离开韶山,在湘西掀起了秋收暴动,随后就率领起义农民上了井冈山,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的一页。

  直至解放以后1959年6月才回到韶山,在家乡住了两天,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这首七律就是25日深夜写成。诗前有一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说明此次到韶山的时间,与原来离开韶山时已经是三十二年了。

  【注释】

  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中。五代?张泌《寄人》诗:“别梦依稀到谢家。”

  依稀:仿佛、隐约,不很分明。

  咒:诅咒、痛恨,这里只是恨的意思。

  故园:故乡,指韶山。

  红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

  戟,古代兵器。青铜制,将戈、矛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这里意喻武器处于劣势,指英勇反抗的民众武装所使用的梭标。

  鞭,古代兵器。是一种像鞭子一样的兵器。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

  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

  高悬:高高举起。

  为有:因为有。

  多:增强激励。

  敢教:能令、能使。

  日月换新天:谓半封建半殖民地韵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喜看:高兴地看到。

  稻菽:泛指农作物。菽,豆类作物的总称.

  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遍地英雄: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此句原作"人物峥嵘胜昔年"。

  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

  【用典】别梦依稀咒逝川

  逝川,是化用孔子的话,是说过去的日月。《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里的逝字,汉儒注,以及尔雅、说文,都当往字讲,而往字依古注可作两种解释,一是既往,一是前往。依照既往解,则逝字就是消逝的意思,依照前往解,则逝字就是前进的意思。两者都有根据,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又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一诗中有句:“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此诗感叹时光流逝,人世苦短,年貌易改。言外有劝人惜时之意。

  【名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赏析】

  首联:暗暗点出回到故乡。不说回到故乡,却说“别梦依稀”,仅这四个字,便把蕴藏在深心中的“桑梓之情”全部宣露了出来。这句诗里,毛泽东的故园情怀,真切而自然,实实在在,如水,浸染了故园的泥土,如岚,覆盖了故园的山川。这一点和一般常人是相同的。而“咒逝川”,一个“咒”字则只是诗人独特感受和主观态度的个性化的表达。仅仅这一个“咒”字,便给“故园三十二年前”的“逝川”与“别梦”泼洒上了一层浓郁的色调。

  颔联:紧承“三十二年前”,概括表述当年的斗争形势。当时的韶山异常贫困,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山林,被地主豪绅霸占。百分之六十的农户靠乞讨度日。当地民谣称:“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家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农民头上三把刀,债务租重利息高。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情况,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离开韶山时,他向乡亲发出气壮山河的誓言:“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也不回韶山了!”

  这十六字无疑是对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红旗,是马列主义,是苏维埃,是共产党的旗帜卷起了农奴戟,是那样鲜明生动的形象塑造。“红旗”、“黑手”,针锋相对,爱憎分明。当诗人在说“红旗卷起农奴戟”时,显然是洋溢着自豪感的回忆,是赞美;当诗人在说“黑手高悬霸主鞭”时,则投掷着愤怒与蔑视的目光,是贬斥。一个“卷”字状写了农民运动波澜壮阔、迅猛发展的声势。但是,农民运动却引起了地主豪绅极度的恐慌和无比的仇恨,他们和各派反革命黑暗势力勾结串通,用他们罪恶的黑手,用反革命的武装力量来镇压和杀害革命者,所以称之为“黑手高悬霸主鞭”。

  颈联:假如说颔联两句是一正一反,这里颈联两句则一反一正:“为有牺牲多壮志”,正上承“黑手高悬霸主鞭”,讲的是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于是顺理成章,下句紧接着说:“敢叫日月换新天”,说的是敢于胜利,取得光明。是对上句“壮志”的具体说明。两句的重心集中在一个“敢”字上。这里的“敢”字,用得遒劲、有力、贴切,它雄浑刚健地体现了革命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是胆量,是勇气,是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而一个“换”字,又生动地显示了革命人民改天换地、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壮举。如果说前一联是中国革命行程的概括,这一联就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精神的概括,这个精神就是勇于牺牲,敢于胜利,是教日月换新天,而不是天换新日月!合起来看,上下两句,包容着多么丰富的斗争史实,又体现着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

  尾联:毛泽东的思绪终于回到了眼前,此时已是韶山的傍晚,夕阳下炊烟袅袅,风吹稻菽千重浪,遍地的劳动人民,他们与牺牲的英雄一样,是真正的人民英雄。再遥应首联“别梦”,紧承上句“新天”,总结说:“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对久别重归的韶山故乡作了形象的歌颂。谁“喜看”?自然是诗人“喜看”; 这“千重浪”的“稻菽”;这“下夕烟”的“英雄”,是眼前景,不出一望之遥;但它仅仅是属于韶山一地所有吗?它不同时也是全国广大农村的普遍风光吗?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韶山,但实际上概括了全国,事实上全国各地的情况都和韶山一样,全国的人民都经历过血和火的考验,现在都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全国形势一片大好。综览全诗:首以“别梦”开端,暗示回到故乡,而又荡开到“三十二年前”;末以“喜看”作结,正面形象歌颂。前“咒”后“喜”,自然对应。中间两联四句一正一反,一反一正,正好把三十二年的历史发展按序表述了出来,由“咒”而“喜”,绾合首尾。真是“一气相生,旋转自如之作,最为上乘”。(施补华《岘傭诗话》)真情壮采,自然浑成;五十六字,字字珠玑。既是思,又是情;既是景,又是史;既是抒情,又是叙事。思想深刻,情真意切,景在眼前,史在思中,抒情深沉,叙史精括,让我们读到了文学史上唯一的一种情怀,既是故园情怀,也是岁月情怀;既是历史情怀,也是革命情怀,更是人民情怀。句句都是直抒胸臆,合读恰成一篇革命史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