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教师节”怎么过?

 木头1018 2016-09-11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迎来的第32个教师节。作为尊师重教的一个纪念日和庆祝日,教师节有其重要的意义。泱泱中华尊师重教的传统久矣,从某种角度讲,中国的教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了,早在古代便有类似“教师节”的节日,那便是圣人孔子的诞辰日和塾师生日。在这样的日子,东家都会向塾师致送“节敬”。





▲孔子



孔子生日如同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全国人大会议上,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在古时,我国的教师节可以追溯到汉代,据《汉书·平帝纪》记载,当时的学校体制是:“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教师)。”


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中说:汉、晋时期,每年农历8月27日,即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要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各地官府也纷纷效仿,这天除祭奠孔子, “置休经师,也要 授束脩(干肉)”。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发福利待遇了。


唐宋时代,农历8月27日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主祭者为地方首长,朝廷由皇帝亲临主祭。当时的祭典非常隆重。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要从本地学校的学长(主持学习事务的教师)、学正(做训导工作的教师)中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 “先进教育工作者”这些 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到了清代,8月27日这天,不但祭典孔子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还将提高各个书院、学府、监院教师的薪金,成绩卓著者在这天最高的会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清代许多著名学者如颜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时得到的提拔。


从各个朝代尊孔祭孔、尊师重教的实际,说明农历8月27日便是古代的教师节。






古代怎样给教师送礼


古代的启蒙学塾分为私塾、家塾、义塾三种类型,在家塾中,老师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节敬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东家往往会向塾师致送银钱或礼物,这称之为“节敬”。有一些私塾,明文规定节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内,在节令时也就不再另行致送。还有一些私塾,平时并不向塾师支付束脩,而在节令时支付。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国传统的节日,但各时代或地区也有差别。有的地区特别重视清明、夏至、端午、七月望、中秋、十月朔、冬至七节,有的家族则在四节致送,也就是清明、端节、七夕和重阳。在很多地方,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是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 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在所有的节敬中,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最基本的。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拜见之赀,也就是学生第一次进学拜见老师敬呈的礼物,一些地方俗称“拜见”。节令或塾师生日时可以不送礼,但第一次进学从师,贽见礼是必不可少的。学童第一天入塾,按传统习俗,先向孔子神位跪下磕头,后跪拜塾师,并献上“贽敬”。


▲私塾图







我国教师节的演变


 有关教师节的来历,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师节是1931年。当时,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不久,国民党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为教师节,后又将教师节改为8月27日(孔子生日)。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曾恢复6月6日为教师节,教育部通告各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庆祝活动。1951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51年4月19日,教育部长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发表书面谈话,宣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由于这一天缺少教师的特点,执行的结果并不理想。特别是1957年以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教师不受重视,教师节实际上已不再存在。


其实早在1932年,国民党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而从此以年,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孔子杏坛讲学







延伸阅读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师傅、师父

  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

  也称西宾。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


  宗师教授

  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


  助教

  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

  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讲郎

  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

  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府学教谕多为  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先生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最早设立教师节的是哪个国家?


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设立有教师节。葡萄牙是最早确定教师节的国家,早在1890年5月18日,葡萄牙亚科莫布大学的毕业生为了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纷纷向老师敬献彩带,老师在彩带上签名后还给学生留作纪念。后来,葡萄牙政府就把这一天定为教师节,每年举行庆祝活动,迄今已有123年的历史。


  此后,许多国家纷纷设立教师节,但日期各不相同。委内瑞拉将每年1月15日、泰国将1月16日、埃及将2月28日、韩国将5月15日、马来西亚将5月16日、德国将6月12日、新加坡将9月1日、印度将9月5日、波兰将10月14日、越南将11月20日、法国将12月25日定为教师节……此外,每年的10月5日还有个“世界教师日”。1966年10月5日,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审议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由此,教师职业应该是专业性职业的看法逐渐成为共识。“世界教师日”是为纪念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布《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于1994年设立的。 





本文转自民俗学论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