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妈妈:“我这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调皮捣蛋,各方面习惯都很差,一点都不听话。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有时候也表扬他。但都么用。已经软硬不吃、刀枪不入了。老师,您说这个孩子怎么办?还能有出息伐?” 孩子倔强地瞟了妈妈一眼,鼻子里轻描淡写地“哼”了一声。头一扭,看向别处,说:“反正我天生是个坏孩子。” 【钮老师的话】 这是我在心理咨询室里常见的一幕:爸爸妈妈当着孩子的面,历数孩子种种恶习,充满了抱怨与恨铁不成钢的无奈。而孩子呢?对自己的问题视若不见、恶习不改变本加厉。当这些孩子成长到初中的时候,整个家庭基本就处在“失控”的状态里。 有时候,我会忍不住问家长:“您诅咒孩子多久了?”一般家长听了会大吃一惊:“我怎么会诅咒自己的孩子?”而我的本意,也是希望家长能通过“大吃一惊”好好反思一下的。什么是诅咒?诅,“言”字旁边一个“且”, “且”,是“加力、加强”的意思;“咒”,带有魔力的口诀。诅咒是加强地在心里想、口里说孩子的种种不是,像念口诀一样形成套路。一般孩子都清楚的知道,妈妈一开口会怎么按套路来数落自己的不是。而这些魔咒,常常会变成现实:孩子果然越来越表现不行了~~(拓开来讲,一些家庭焦虑的妈妈不仅诅咒孩子,也诅咒老公,这不行,那没能力!可怕的诅咒像瘟疫一样弥漫在家庭里,气氛压抑。) 其实,家长的本意都想要“帮助”孩子的。但有些家长很少去考虑我们怎么说怎么做才是“帮”孩子?说出来的话是帮助还是打击,传递“你不行”的信息还是传递力量和希望? 在这里,我想提醒广大家长朋友的是:孩子只能从“好”到“更好”。“好”是前提,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孩子的各种习惯和品质,就像是埋在土里的种子,有时候暂时会让你感到土地荒凉颗粒无收,但您要深信,“好”的“不好”的都在埋在土里。您浇灌什么(常常唠叨什么,常常关注什么),就助长什么。如果您浇灌好的行为,好的习惯和品质就慢慢发芽,只要他破土而出,你就要去助长它。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好的种子,这就是从“好”到“更好”,不是从“无”到“有”。(无中生有,难!)。如果您无微不至地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就会越来越多。 停止诅咒,代之以祝福,给予关心和信心!给孩子有形的保护,和无形的保佑。祝福普天下爱孩子的爸爸妈妈们。 如果爱,请使用爱的语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