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始终致力于苦瓜育种......
在苗床内,开始时仅个别瓜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经数日反复后,病株萎蔫枯死,早期与猝倒病不易区别。但病情扩展后,病株不猝倒,病部具轮纹或不十分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且病程进展慢,别于猝倒病。 防治措施
育苗期易发病。苗期染病露出土表的茎基部或胚轴中部初呈水渍状,后变为黄褐色,病苗往往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猝倒在地面上,病部变为黄褐干枯或缩为线状,湿度大的,病部附近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 防治措施
镰孢菌苦瓜专化型引起的苦瓜枯萎病病株表现黄化和萎蔫,主要表现为茎基部组织内导管褪色变褐。 防治措施
主要为害叶片、茎和蔓果,以为害茎蔓影响最大。叶片染病,初现褐色圆形病斑,中间多为灰褐色,后期病部生出黑色小粒点。茎蔓染病病斑初为椭圆形或梭形,扩展后为不规则形,灰褐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或病情严重的常溢出胶质物,引起蔓枯,致全株枯死。病部也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假囊壳。果实染病初生水渍状小圆点,逐渐变为黄褐色凹陷斑,病部亦生小黑粒点,后期病瓜组织易变糟破碎。 防治措施
发病初期叶片局部产生圆形小白粉斑,不久发展到整张叶片,最后造成叶片发黄,有时病斑上产生小黑点,病菌侵染处后期叶片褪绿发黄。病害发生严重时,病菌可以侵染布满茎蔓,症状类似叶片。 防治措施
初叶面现浅黄色小斑,后扩大,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颜色由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至褐色,严重时病斑融合为斑块。湿度大时,在叶背面长出白色霉状物,有时叶面也可见白色菌丝,天气干燥时则很少见到霉层,该病田间症状与苦瓜白粉病酷似。 防治措施
一般全株受害,主要侵害植株叶片和生长点,以顶部幼嫩茎蔓症状明显。除黄化皱缩型病毒病外,还有一种花叶病毒病,表现为上部叶片先发病,叶子上有黄绿相间的花斑,叶面凹凸不平,新叶畸形,硬化,蔓顶端节间缩短,花器不育,难以坐果,或果实发育不良,形成畸形果。 防治措施
苦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叶、茎及果实。叶片染病初生黄褐色水浸状小病斑,多角形或不整形,中央黄白色至灰白色,易穿孔或破裂。茎部染病,呈水渍状浅黄褐色条斑,后期易纵裂,清晨或湿度大时分泌出白色至乳白色菌液;果实染病,初现水渍状小圆点,后迅速扩展,小病斑融合成大斑,果实呈水渍状软腐,湿度大时瓜皮破损,种子和瓜肉外露,全瓜腐败脱落。干燥条件下,病部呈油纸状凹陷,有些干缩后悬在蔓上。 防治措施
苦瓜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面现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至暗褐色轮纹斑,后扩大,直径2~5毫米,病情严重的,病斑融合成片,致叶片干枯。 防治措施
![]() 主要表现为瓜条染病,病斑不规则,初病斑黄褐色至黑褐色,水渍状,圆形,后扩大为棕黄色凹陷斑,有时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或阴雨连绵时,病部呈湿腐状;天气晴或干燥条件下,病部呈干腐状凹陷,颜色变浅淡,但边缘色仍较深,四周呈水渍状黄褐色晕环,严重时数个病班连成不规则凹陷斑块。后期病瓜组织变黑,但不变糟且不易破裂。茎、蔓染病,病斑呈椭圆形或近椭圆形边缘褐色的凹陷斑,有时龟裂。 防治措施
![]() 棚室或露地栽培的苦瓜早春或晚秋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果实和茎蔓。果实染病多始于残花部,初呈水渍状,后长出白色菌丝,菌丝纠结成黑色鼠粪状菌核。茎蔓染病初在病部产生褪色水渍状斑,后长出菌丝,病部以上叶、蔓萎凋枯死。 防治措施
![]() 主要危害幼瓜,也可危害叶、茎和较大瓜。幼瓜多由残花侵人,致使花瓣腐烂,并长出淡灰褐色霉层,进而向幼瓜发展,幼瓜迅速变软、萎缩、腐烂,表面密生灰色霉。较大瓜发病,病部变黄褐色并生有灰色霉层,以至腐烂或脱落。病叶一般由脱落的病花附着在叶面引起发病,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病斑,病斑边缘明显,灰褐色,表面有少量浅灰色霉。烂花、烂瓜附着在茎上也能引起茎部发病,病茎腐烂。 防治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