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栖》入栖霞山寺

 【点石成金】 2016-09-11


入栖霞山寺
久抱寻幽愿,重来选佛场①。
峰峦匹茅蒋,钟磬自齐梁②。
世事观云悟,名心听水凉③。
眼前无障碍,夷险两相忘④。


【作者】

陈作霖(1837—1920),字雨生,号伯雨,又号可园,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授教谕。曾任奎光书院、崇文经塾教习,又任江南图书馆、江苏通志馆、江宁县志局等编纂。擅长诗文,尤为关注南京乡邦文献,是著名的南京史志专家,编著有《金陵通纪》、《金陵通传》、《金陵文抄》、《元宁乡土志》、《金陵诗续征》、《金陵琐志五种》等。其诗文集有《可园诗存》、《可园文存》、《可园词存》等。


【注释】


① 选佛场:指开堂、设戒、度僧之地。这里泛指佛寺。

② 茅蒋:江苏句容的茅山和南京的蒋山(即紫金山)。齐梁:南朝的齐梁两代,栖霞寺创建于齐梁时代。

③ 名心:追求功名的心。

④ 障碍:佛教语。恶业所引起的烦恼困惑,因能扰乱身心,故佛典称“障碍”。夷险:平坦与险阻,也比喻顺境与逆境。


【赏析】


陈作霖是南京本地人,热爱南京乡土文化,一生致力于乡邦文献编纂和文化传承,功劳不小。他大半生住在南京,游览栖霞寺对他来说应该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才有这首诗中所写的“重来”。但是,由于世事的牵缠,未必能够随心所欲,游览栖霞寺也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所以才有这首诗中所写的“久抱”。埋藏在作者心中许久的愿望,如今终于可以实现,欣喜之情可想而知。

栖霞山的峰峦,可以与久负盛名的茅山、钟山相提并论。茅山是道教圣地,钟山不仅佛寺丛集,也是隐士最为喜爱的一个地方。栖霞山散布着佛教、道教和隐士的遗迹,自齐梁以来,就是栖霞佛寺和千佛雕刻闻名于世。颔联两句,“峰峦”侧重自然景观,“钟磬”侧重人文景观,意在突出了栖霞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这样的地方,“观云”、“听水”才会有别样的体悟。能够深刻理解世事,看透功名,人生也就没有了扰乱身心的障碍,更不必担心路途的平坦与危险了。这是因为身处栖霞寺,才有如此对人生的体悟。常言说“境由心生”,这首诗可以说是“心由境生”。栖霞山不仅有可以养生的药草,也有养心的良药,这也是作者通过这首诗要告诉我们的一点。


交通


可以乘坐206、207、326、327在栖霞寺站下车即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