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沭阳书画探源

 梁园处士 2016-09-12
   沭阳书画探源



e* t
- f+ B! O* F. t8 q3 {
吕述谡 # h4 y' G, o' z
5 i# M8 E& q6 Y; ]- ~1 W


沭阳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据历史记载,已有2000余年。自唐以来文化名人众多,于书画为昔贤怡情适性之端,汉唐以来,各擅精微自成名坦。

清末,以周宗濂为代表的书画家画山水(灰堆),徐子容、吕次侯、周莲画山水,周惠擅二笔荷花。韩山吕家山水、西关刘家花卉,近代四家梅作者魏家西、张德亭、李哲西、孟稼农。. L7 [$ m; G! q. A3 E& {' i2 @
  在对沭阳书画研究中,赵梅林、侍茹等前辈先后发表了《对清著名山水画家周宗濂初考》、《水即真水山真山》、《画梅名手张德亭》、《沭阳四家梅》等研究作品,沭城临河轩李光剑先生在沭阳县先贤书画作品的收藏和研究颇有造诣。笔者在认真学习上述文章,及李光剑先生的帮助下,经过数年的收集和整理,试从家族、派系等方面入手,对沭阳书画作一探考,并请专家指正。4 @- c. Y1 g1 h& I
                 山水画家周宗濂

周宗濂是清著名山水画家,赵梅林先生对周宗濂先生的研究中是颇有见地的。曾见载于清冯金伯《墨香居画识》、民*国《重修沭阳县志》、俞剑华《中国绘画史》和《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书。但对其具体生卒情况和艺术成就记载皆欠详,如:

周濂(清)字莲亭,江苏沭阳人,性狷介,善山水。《墨香居画识》、《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周宗濂,字莲亭,安贫乐道。博学,诗书画无不工。善医术,而以画山水见长。性古癖,寡交游。尝应徐心如河帅聘,意不自适,归结庐:无波画舫,云烟供养,乐天忘年。年八十余,著有《小梅轩诗》二卷,乡贤吕昌际为之序。

究其生卒年月无载,可喜我县图书馆所藏其作的大横披水墨雨景山水一幅,款为:“道光丁酉三月,时年八十”。道光丁酉为道光十七年,是公元1837年。按此可知先生出生在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我县清时另一位山水画家徐子容先生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公元1782年),比宗濂先生小二十四岁。子容先生六十六岁卒于道光二十七年丁末,即公元1847年。《县志》载宗濂先生“年八十余”。但他到底卒于何年,尚待进一步考证。- k! J) H, N- F. ]6 s$ A5 M2 W  W5 ~
  宗濂先生的艺术造诣,“博学,诗书画无不工,而以山水显”。沭阳民间素称其山水画为“灰堆”,并赞誉其用笔之妙用墨之神韵。惜今其墨迹已不易多见,但从所见到他的墨迹中,足可以说明宗濂先生为清时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至今我见过其三幅作品,除上述谈及的其八十岁之作外,还在一位同志家见其一大中堂《梵王宫殿图》。款为:“嘉庆丁卯九秋上”。嘉庆丁卯即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为先生五十岁之作。此图以淡彩稍工界之法作梵王宫殿于淡墨浑染的烟云之中,表现出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空蒙的情趣和意境来,显露了他匠心独创的艺术才华,称得上是其中期的成功作品。据载他著有《小梅轩诗》二卷(此诗卷是否刊印,不详),乡贤吕昌际为之序。吕昌际,字峄亭,号莱园,沭阳人。诰授中宪大夫,署山西按察使,分守冀宁道。昌际先生生于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卒于嘉庆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年七十三岁。昌际先生长宗濂先生二十三岁,卒年正是宗濂先生作《梵王宫殿图》之年。昌际先生为其《小梅轩诗》作序,应在卒前些年,按昌际先生二十五岁即赴任在外,四十岁前后因“素谈于宦情”,借父殁家居养母至卒未出。昌际先生回里时,宗濂先生还不足二十岁,此诗卷应在三十——四十岁完成,其诗书画中年时已蜚声于世了。我见到先生另一幅中堂山水是在一位友人家,当时仅是三分之一的残片,笔意与其八十岁之作较近,均属其炉火纯青的晚期作品,观这两幅作品,山石纯以水墨烘染,泼墨而下,层次分明,有米氏云山之势,但不用米氏云山加浓、焦墨点簇山头;其人物、树木、屋宇、桥梁用笔粗犷,不象《梵王宫殿图》那样工细:其烟云、雨景全用淡墨渍染、泼而成,整个意境烟云掩映,不取细意,不失天真,呈现了大自然连云合雾,汹涌兴没的神奇之趣。沭阳无崇山峻岭,而他能把大自然表现得如此意趣盎然。据说他借助宇宙的云海变幻,每临朝暮,每遇阴雨,于风雷闪电之中,立城头高颠,仰观烟云吞吐,俯察大地万物,摄取自然神理,融汇前人之笔法,加以提炼概括,形成了“灰堆”山水。这正与他的“性狷介”,“古癖、寡交游”,“烟云供养,乐天忘年”的所谓超凡脱俗的思想是一致的。俞剑华先生谓其为“不明所学者”,因历史上对于评述宗濂先生画法之文章甚少,故难以知其艺术师承。% c& [4 K* r, I$ E9 U& u
  先生是否有子,不详。据载:其女惠、莲,工荷花,亦善山水。7 }3 r) s/ d* h0 \) [) i/ ^% y! B
  徐子容,清嘉庆、道光年间著名山水画家。: Y# ?% ]- }; ?* Z
  “水即真水山真山,笔端写出边关色”;“万丈奇峰百道泉,一峰才隐一峰见。秦关蜀岭当人面,帘前隐约雾霏霏”。这是清仲梓村对徐广绪先生山水画的评论。徐广绪,字子容(公元1782—1847年),沭阳龙庙乡(旧汉坊镇)人。在他六十六岁时,过世于浙江钱塘任上。据载:子容先生为道光年间“江南名士”。他的绘画艺术最早见于清蒋宝龄之《墨林今话》第七卷:“嘉定主簿子容徐广绪沭阳人。画山水疾如风雨,倾刻百幅,随笔题记,风趣横生;诗文尺牍,气俱活泼,才如其人。手钞寄书数千卷,闻殁后,不存片纸,殊可惜也”。今他的墨迹已不易寻得,淮阴市博物馆藏有子容先生六帧山水册页装成的手卷,有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阙里孔宪曾题签,为子容先生逝世三十一年后而装裱成轴的。其中一帧盖朱文“壬寅生”小印一方,子容先生生于公元1782年,正是清乾隆壬寅四十七年,与史料记载相符;另一帧画于清道光丙午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子容先生逝于公元1847年,可见是他逝世前一年之作。纵观这六帧作品,山石以秃笔钩勒皴擦,线条短壮,犹如“屋漏痕”,貌似零碎而实苍浑,积墨点叶先浓后淡,复加焦墨缀以淡色,有以浊求厚之趣。

清之山水画,笼罩画坛的是“四王”,可谓争相仿效,遂为师法所囿,不能自出手眼,尽为槁木死灰,神气索然。以致形成刻板,陷于公式化,毫无一丝生气。而子容先生却能度越一切流派,一切规模与因袭的固有风貌。具有灵动、变化之艺术特征。正如他自题《云海归鸿图》“瞥见冥鸿破空绝地来,朝游北海,暮游东海,大气蒙蒙历历,万劫而何胎,我知之矣”!他十五、六岁随父去西藏廓尔喀;三十六—五十一岁出任山西蔚州、河北蓟州,正定吏目、主薄;五十三—六十六岁任浙江钱塘、德清、乌程、嘉善等县主簿、典史、县尉等职。使其有机会游历了祖国东、西、南、北名山大川,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光,他自官清廉,“贫不能自聊”。公余之际“或啸傲湖山顶上,或倘徉湖水湾中”(古僮吴绍矩《徐子容先生事略》)。从而把物像与笔、墨、感情有机地结合融会贯通起来,不为流俗所梁,以达“在南宫北苑间”,(清王钦霖《海欧山房诗钞》寄子容舅氏)。子容先生强调“画虽末艺,必须多看真山真水”;他反对“一味临摹,徒在几个死人卷册上作生活,究非正法眼藏”;“前贤云,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画可学乎?若专一在画上理会,则画是画,人是人,贱工也,须是画与人和成一片”;“前人画,可多看不可多临,多看则烟云变幻,有时而来,有时而去,则不即可离之致,自在胸次,若多事临摹,久便受其束缚,急切跳不出他底窠臼,所谓老死于笔下者是也”(徐子容《论臼画》)。子容先生对于艺术大胆坚持了生活、传统、创造,以造化为师。他不为当时纯以临摹为事者接受和传染。因此,俞剑华先生《中国绘画史》把子容先生编入清朝之绘画山水画家中“不事临摹者”。



沭阳四家梅  ^6 E0 I  E: y  a
  梅花以其形色高雅、刚毅、圣洁,常被人们用以比德、寄情。我国历代梅文、梅诗、梅画、梅乐、梅戏等层出不穷,蔚为大观。清末至当代五六十年代,在沭阳画坛上就活跃着四位画梅高手,他们是魏鹭西、张德亭、李哲西、孟稼农,人称沭阳画梅四杰,也称沭阳四家梅。! o# r* R; d$ |
  张德亭:号亦荣、逸荣(1890-1963)沭阳县建陵居委会人,贫民出生。解放前教读为业,善墨梅,幼年师法邑人魏鹭西。所作梅,虬枝盘曲,神韵秀逸。他写梅干,以一笔而就,用笔多盘曲或以飞白出之,顿挫得宜,转折有方,通过这种笔势和墨色,表示梅的苍皮斑剥的老干。主干如龙,遒劲似铁,其作枝条,喜用蟹爪法,干湿得当,浓淡有致,虚实并用,层次分明,变魏家梅的长枝条而有了新意;他的梅瓣,只是作了几个圈,为单梅花,有的仅为半个圈,一笔二顿挫,犹铁线圈成。德亭先生作画中、偏锋兼用,张张都是一气呵成。观他的画,觉得几欲脱纸而出,香满四溢,寒气逼人,给人以一种“树树立风雪”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之感。7 y3 V0 s9 v' T; o
  张德亭的梅画,继承并夸大了魏鹭西用笔节奏感强烈的阳刚之美,行笔用墨刚劲、凝重,梅干虬枝盘曲,黑色浓淡对比强烈,干湿得当,构图中巧用枝干穿插,使整个画面层次分明。: J. Y1 E  n, u+ P' Y7 e
  德亭先生笔墨洗炼的功力是与他数十年的辛勤砚田钻研分不开的,他在七十岁时题画云:“余研究墨梅五十余年”。而他的艺术造诣在中青年时已负盛名,其作品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就在上海、镇江等地展出,他过世的前几年曾有诗云:“二十年前淞沪游,展览会上姓名留。虬枝铁干今犹炼,不让他人出一头。”解放后,虽年老,笔力不衰,有求必应,其作品淮海地区流传甚广,并有一定的影响。

魏鹭西(1870—1938),名振、家振,字声远,四十岁后改字鹭西,沭阳龙桥人(现沭阳县吴集乡尚庄村人),魏鹭西出生贫寒,幼时敏慧好学,八岁就读于乡贤中杰三家私塾,后考取痒生、贡生。光绪三十三年,魏鹭西与耿梦鱼(耿梦鱼,名兆丰,字梦鱼,清末痒生。)率先在家乡创办了“养正初等小学堂”,魏任校董兼校长。养正初等小学堂,民*国初年更名为沭阳县第三区立第八国民初级小学、沭阳县第二高等小学,即现在的沭阳县吴集小学。此后,魏鹭西先后在沭阳县第一高等小学、省立淮安第九中学、省立海州第十一中学任教职,沭阳县立中学任校长,并参与宣统三年《沭阳县志》的编纂工作。晚年回乡后,又独资在村里办起了沭阳县塔桥初级小学。魏鹭西一生,不光以兴办教育闻名乡里,桃李满园,还因为博学多才,诗书画三绝声名远扬。魏鹭西画梅花,行笔飘逸洒脱,用笔用墨处处皆是画家情感的自然流露,他的面构图讲究,巧妙地运用布白,使其作品赋于浓厚的儒雅气息。魏鹭西的梅画,每幅皆有题诗,或五言、或七绝,借梅言情,或咏梅言志,诗书画浑然一体,清新不俗。其作品在徐淮盐连地区流传甚广,民间多有收藏。

李哲西(1892—1964),名春寿,字哲西,号汉三、半半斋主人、半半叟,沭城镇文峰巷人。一九**年任沭阳县政协委员。李哲西早年先从名儒吴铁秋、魏鹭西、解正琴为师学习古文、诗词、书画,一九一O年冬以学习成绩第一名毕业于沭阳县立师范。后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著有半半斋诗稿四集,墨梅画稿一册,散文多集、对联一集等。李哲西平生为人为画颇重“梅品”,所作梅画,继承发扬了魏师的俊逸、儒雅的风格,他的画用墨清淡,格调高雅,运笔如行云流水,轻灵、柔美,构图上较多地运用长线条,布局散漫,每幅画形成不对称的和谐美。另对花鸟的绘画也有较深的造诣。笔下的牡丹、芦雁、白头翁栩栩如生。毕生对律诗、书法的学习研究刻苦认真,就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未辍笔,诗词用典多寓意深长,书法以魏碑见长,县城北公园烈士亭上的横额、沭阳由初级中学升为“沭阳县中学”时的校牌,也是他的手笔,他的诗词、书法、梅画人们誉为三绝。

孟稼农(1806—1984),名广田,字稼农,祖籍山东滕县,后定居沭城东关。孟稼农幼念私塾,有良好的国学功底。早年曾在南京等地谋生,壮年回故乡,后一直从事商业工作。孟稼农画梅花,以自学为主,曾受画师鲍小安(淮安人)指点,所作梅画落墨大胆,行笔奔放,具有较强的传统绘画之功底。/ T* [5 s3 ?% ]% `
  一九八七年春节,沭阳县文化馆与沭阳县书画协会联合举办迎春书画展,第一次信中展出了四位“梅翁”的作品四十幅,在当地引起强烈的反响,沭阳籍中年画家黄德潜先生为画展作“鹭西抚琴”、“德亭垂钓”、“哲西访友”、“稼农听泉”四幅国画,并赋诗四首赞沭阳四家梅。: R* S2 W' K' x' `
  仔细想来,在一县范围,一段时间中产生四位颇有影响的画梅高手,实在令后人叹慕不已。



沭城吕家山水

沭城吕氏家族世代多人为官,诗文久负盛名,然其于出画亦见功夫,尤以吕封为代表的山水画,对世人影响很深,其墨山水技法,为我国一绝技。吕氏家族中如吕恩湛之妻陈云华,吕干淳、吕希霖、等人也负盛名,吕昌际诗书画三绝,负誉海内。

吕封,字次侯,沭阳吕氏山水代表人物,善焦墨山水,墨梅,也善书法。其代表作为《远山图》,现藏于沭城临河轩李光剑寓内。, Y/ @8 r3 c& n) e# a+ O2 |2 v
  吕家还有一位画家——陈云华。云华24岁嫁吕恩湛为妻,擅长作诗,每有感触则发之于诗,但诗风柔弱、温存,著有《绿筠仙馆诗存》1卷。陈云华的绘画成就远在其诗名之上。其外公恽南田是著名画家,陈云华得其真传,加之,日积月累,勤学苦练,自成风格。其画作绮丽飞腾,饶有气势。陈云华因丈夫贵为大吏,被封为夫人。

另外,吕氏家族中:( ^0 b# g( w( j5 o3 Z
  吕士淳,字小沧,善画花卉;

吕希霖,字雨辰,精画山水,享有盛名。

西关刘家花卉# N% l3 g0 T+ m0 I- J. P: @$ R
  在沭阳书画界能形成家族气侯的除了吕氏家族外,还有沭城刘氏家族。刘氏居住沭阳县城西关,代表人物为刘希乔、刘葵中,以花卉闻世,人称西关刘家花卉。% {3 a2 V7 q+ W7 ]& J' I6 q  {
  刘希乔(1853-1917)字凫仙。刘希乔赋性耿介,不屑于俯仰权贵。刘稀乔擅长画花鸟人物,《民*国沭阳县志》称其作品:“勾勒设色,工整妍雅,神骨气韵,会心于笔墨之外”。

刘葵中,字午阳,以字行。江北师范学校毕业,生卒年无考。民*国初年,刘葵中任沭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学校发生一次学潮包围校长室,刘葵中被打伤。社会舆论哗然,批评学生和个别教师肇事。民*国12年(1923年),任高沟小学校长。20年代中期,刘葵中、吴谷峰主编进步刊物《沭声》,宣传科学、民主,抨击封建势力,给沭阳知识界吹进一股新鲜空气。但未几天被县府查封。2 i2 d# }& C/ j/ D8 m
  刘葵中喜爱国画,曾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进修。他擅长花鸟画,功底深厚,光彩照人,栩栩如生。民*国25年(1936年),刘葵中应聘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沭阳县志载其于1936年之后,不久刘葵中病逝。其实其卒于1960年,享年70余岁。近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家大辞典》,将他收录进去,作简要介绍。其书学吴俊卿,书法学李健,从学三十余年。# v# v, Q5 p* s- W: c2 s5 i2 C
  * Y) X& {' W4 U, m& [9 @% L
       其他书画家& Q5 B6 P6 d8 g/ h
  沭阳明清以来,以画闻名者多如星辰,其中有成就者除上述诸人外,还有其他一些人物对沭阳县的书画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和推动。
      徐广绪,工山水(昭文蒋宾龄《墨林今话》载)。
      徐延玟,字玟,躬善画,得法南田,工小诗。
      魏宗岳,字云峰,桑墟人,善画工诗。卒年八十四岁。
      仲会实,以诗悼云:“诗有画在何妨死,名高不救贫之句”。
      纪兰如,工鱼藻。
      吴延飑,善画墨兰。
      程立寿,字寿坪,工花鸟。: d  P9 }. h7 v4 [. W
  李云龙,字雨香,乾隆丙午武举,赴金州拟从政,全事平住,依峨嵋山僧,僧教之绘事,一学而工,尤精画马,骨肉,并擅山水林木。; ^. q# |2 `- v
  注维桢,字铁山,号蝶衫,又号静怡主人。习静寡言,以风雅自娱者漱香属诗,诗中有画,以墨笔山水者一时,藏有二王、南田、石田、真迹甚多,临摹多出时流蹊径,不轻易为人作画,流传甚少。王诩之建陵山房诗钞有题汪铁山维侦山水长幅诗。( b8 Z1 e4 y; \' a: f
  静一僧,善墨梅,焦古慈云寺,后更名为水龙王庙。
      刘敦诗,女,工荷花山水。- s' g: r# ^  Y2 N% A) h, n. f
  周惠,周莲乃周宗濂之女,工荷花亦善山水。

以书画名者有徐振缪、毛呈兆、黄锋钟、吴甸华、左纯、王钦霖、陈延诰、汪九成、袁奇美、冯善昌、周韶音、吴宗彦、吴其泰、徐山集、徐方增、李恕、吴光辅、魏培源。 # ~7 B; u* G6 ~* {+ }7 \
5 Z- Z: n) {. Q% t  T

       篆    刻, q, `' b( _' p
  篆刻虽属一门类,但大家仍习惯的将其纳入书画范筹之内。沭阳县早在清代以前就有人经营,后不断有所发展。清光绪年间,沭城东关有市民颜锡工刻图章。到了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期间,颜锡工之子颜振育在沭城小南门(今县水利局身底),开设《颜振麟刻字店》,均划木质篆字图章,每枚收费十至十五个铜钱,后改刻活字板,刻《三字经》、《百家姓》、供学堂(校)学生学习所用。另为县ZF刻些布告。颜振育还收丁钟为徒弟,十四岁开始学习刻字手艺,终生从事刻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刻字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有沭阳县工艺美术公司刻字社,职工十五名,专为党政部门及单位刻印章,并为个人刻私章,用章质地有角质、木质、塑料、石质、铜质、化学骨质,有机玻璃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