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山怪石—黄山归来不看岳(二)

 颐心文苑 2016-09-12








黄山怪石—黄山归来不看岳(二)


来     源 / 网     络
复制·编辑 / 塞上齐翁




       【塞上齐翁按】  “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 ,这几乎已经成为众多旅游者的共识。黄山、九寨的美,不仅在于她的奇,她的幽,更在于她的自然,在于她的浑然天成,在于她的天然去雕饰。
       我曾于56岁、66岁时二上黄山,也曾二上庐山,还登过泰山、峨眉山,唯对黄山情有独钟。二上黄山时曾对同行的朋友立志扬言:75岁时三上黄山。或许是老天不同意我的 “宏图大志”,73岁岁尾,我的疑是重症肌无力复发,语音障碍、咀嚼无力、吞咽困难,“进口” 出了问题,体重在短时间内急剧掉了30斤,只剩下110斤(与 “110” 报警巧合,岂不是天意?)。掉30斤,两大盆肉啊!乖乖!我的体质几乎垮了,三上黄山,已成黄粱一梦。
        我喜欢摄影,一直想用自己拍的照片编几篇黄山的图文日志。但是,二上黄山用的都是胶片相机,想把底片变成数字文件,若自己买高质量带底扫的扫描仪,价格昂贵,又不经常用,划不来。送图片社,不知道人家的扫描仪质量如何,况且,扫底虽然我们觉得收费颇高,但利润较底,恐怕人家不会给你认真做。我曾去试扫了10几张,质量真的是惨不忍睹。
        黄山,让我魂牵梦萦,割舍不下。于是乎把曾经在网上收集的黄山图片翻出来,筛选整理、缩放为统一尺寸,进行简单的光影处理,又把网上收集的文字重新编撰,编辑成《黄山归来不看岳》,共五集,与大家共享。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黄山区境内(景区由市辖),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平方公里。

       黄山原称“黟山”,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升仙。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六日改名黄山,这一天还被唐玄宗钦定为黄山的生日。

      黄山为道教圣地,三山五岳中的三山之一,遗址遗迹众多,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

      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以日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五绝”(也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之说)著称;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年均气温8℃,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黄山是独特的花岗岩峰林,大大小小的峰峦,千姿百态的古松,惟妙惟肖的怪石,变幻莫测的云海,构成了黄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巨幅画卷,赋予了黄山艺术的魅力,塑造了黄山永恒的灵性、神奇的风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山中有温泉、云谷、松谷、北海、玉屏、钓桥六大景区,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黄山,以其奇伟俏丽、灵秀多姿的独特魅力名扬遐迩,成为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疗养胜地;国家5A级旅游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评选为首批 “世界地质公园”,黄山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三大世界桂冠的旅游胜地!

         黄山,作为大自然造化中的奇迹,历来享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的美誉。

        郦道元、李白、徐霞客等古今名士都曾在此留下壮美的诗篇和历史的足迹。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黄    山    怪    石   (风光图片51P )

       被誉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

       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有“飞来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猴子观海”、“仙人晒靴”、“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等。这些怪石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珑;有的独立成景,有的是几个组合或同奇松巧妙结合成景。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模样儿也就有了变化,成了一石二景。如“金鸡叫天门”又叫“五老上天都”,“喜鹊登梅”又叫“仙人指路”就是移步换景的缘故。也还有些怪石,在不同条件下看,会产生不能的联想,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名字,如“猴子观海”又叫“猴子望太平”便是。 这些怪石分布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鹦鹉石)老鹰石
        从白龙桥(温泉区花房的大门旁,白云溪和桃花溪的汇合处,系一单孔石拱桥)上朝西北方向仰望,可见桃花峰顶有一石如鹰,展翅欲飞,称为“老鹰石”。


  壁虎攀壁
  壁虎攀壁在青鸾桥东侧的悬崖峭壁上,有一石似壁虎,作沿壁攀登状,故名。
 


 金鸡叫天门
         金鸡叫天门在黄山半山寺前仰观天都峰山腰老人峰上,有一石如雄鸡,头朝天门坎,振翅欲啼。半山寺路侧岩壁上,刻有:“空中闻天鸡”五字。    


五老上天都
 
五老上天都
       从龙幡坡上回头看,“金鸡”已不见,却见五石如五位老翁,携手持杖,摩肩接踵,向天都峰顶攀登,形象逼真生动,被称为“五老上天都”
      前面一石为五老之首,作前导状,亦称“老人峰”。


童子拜观音
         在耕云峰侧,可见“天梯”旁有一石人亭亭玉立,头戴风帽,衣巾飘曳,酷似古装仕女。她的对面又有一石,酷似跪地下拜的童子。两块巧石,构成一幅神话图景——童子拜观音。 
         此外,松谷庵上方,有两石对峙,大者若合掌跌坐,小者若鞠躬下拜,亦称“童子拜观音”。
 

 鲫鱼背  


         鲫鱼背
         鲫鱼背在天都峰上,以奇险著称。从天都峰脚,手扶铁索栏杆,沿“天梯”攀登1564级台阶,即至海拔1770米处的石矼,这里是登峰顶的必经之处。
       此石矼长10余米,宽仅1米,两侧是千仞悬崖,深邃莫测,其形颇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鲫鱼之背,故名。
       此处自上而下,坡陡达85度左右,若遇风吹云涌,仿佛山摇石动,攀登尤为惊险。清人许全治有诗记其险:
       “无意吞舟归北海,何心借水跃昆仑。
       游人尽是批鳞客,竹杖芒鞋脊上行。”
       1937年,怀宁石工队历尽艰险,将此道开通,并护之以石柱铁索,从此,游人攀登揽胜,甚感安全。


玉屏一线天
        玉屏一线天,在文殊洞下方,登玉屏道中,过小心坡、渡仙桥,有一天两壁夹成的狭长石巷,宽处不过2米,窄处仅半米,中间盘道有80多级,只能容一人通过。(黄山还有鳌鱼峰一线天)

 
蓬莱三岛
        蓬莱三岛在玉屏景区,从天都峰北麓下来,上玉屏蹬道,过“一线天”,登数十级,回首再看,可见三座参差不齐的小石峰相拥而立。蓬莱三岛峰巅似剑,纯石无上,峰上奇松挺拔,形态各异。每当云雾综绕,峰尖微露,似海中岛屿,人们喻为神话中的蓬莱仙境,故取名“蓬莱三岛”。

 
 白象石
       白象石又名象鼻石,位于玉屏楼右侧。巨石如大象蹲伏,头部有石柱翘起,酷似象鼻,因此得名,传说是普贤菩萨恰是骑象。
 
 
        有人发现,象鼻石又酷似一柱惟妙惟肖的人根石,故称其为 “黄山阳石” 。大自然的造化,真是鬼斧神工,无奇不有。
 
 青狮石
        位于玉屏楼左侧,在迎客松旁。巨石如雄狮盘踞,想是因形如文殊菩萨的坐骑而得名。迎客松倚狮石破石而生,枝干如臂,礼迎宾朋。雍容潇洒,姿态奇美。
     青狮石与白象石有“青狮白象守文殊”之意。石上有大量题刻,字体不一,书法清湛,细加品赏,情趣自生。
 

 
松鼠跳天都
在玉屏楼向东眺望,耕云峰顶有一石,像只小松鼠欲越过万丈巨壑,跃上天都峰,故名。


  玉屏卧佛


  玉屏卧佛
        玉屏卧佛在玉屏峰上,酷似一尊仰卧的巨佛。玉屏卧佛是花岗岩山体经过自然风化形成的,毫无人工斧凿的痕迹。它长约数百米,鼻子高耸,眉眼清晰,甚至连头上的螺髻、颈部的喉结也都清晰可辨。
       玉屏卧佛头朝莲花峰,脚朝耕云峰,左右有象、狮二石镇守,头顶有金龟侍候,卧姿安详,形态逼真。玉屏峰前的玉屏楼宾馆,原为佛教寺庙文殊院。

 
孔雀望莲花
       位于玉屏景区。在莲蕊峰腰,一块巧石似一只美丽的孔雀,附着在莲蕊峰的峭壁上,头向着好似新莲初绽的莲花峰。
      玉屏楼文殊台附近,平坦开阔,巧石众多。台左有雄狮盘踞,右有白象蹬伏,狮象相距50米,故称“青狮白象宇文殊” 玉屏附近可观的巧石有“童子拜观音”、“松鼠跳天都”、“金鸡叫天门”、“五老上天都”、“犀牛望月”、“蓬莱三岛”等。回首眺望右侧的莲花沟,“采蓬船”、“孔雀望莲花”、“望夫石”、“仙人飘海”、“羊子过江”等奇石形态各异,巧夺天工,而且随着观赏角度的不同,移步换景令人人赞叹不已。


烏龟上莲蕊



鲤鱼跳龙门
         过玉屏楼,沿绕莲花峰观光道路,“断层” 标志牌不远处就是奇石 “鲤鱼跳龙门”。
石头缝里,一条惟妙惟肖的鲤鱼正在挣扎着奋力向上,似要跳跃水面。
 
 
鲤鱼吃螺蛳
下面的鲤鱼石和上面的一块椭圆形石头,被会意为 ”鲤鱼吃螺蛳“


 龟蛇锁关(龟蛇守云梯) 
                      左为蛇石,右为龟石。 往前是百步云梯。


百步云梯

 百步云梯
        百步云梯在莲花峰西北麓的峭壁上。在石壁上凿成的一百余级险峻陡峭的橙道从两石间穿过下行,从对面鳌鱼洞观看,磴道下临深渊,象靠在峭壁上的长梯,常有云雾缭绕,十分险要,这就是“百步云梯”。


老僧入定
        “老僧入定”  百步云梯修成后,有个云游僧人见此百步云梯险道有利可图,顿生恶念,谎称是他捐资修造的,要收买路钱,独犯佛门清规,被玉帝遣天将把他打成石人,在路旁示众,这就是“老僧入定”。 



鳌鱼嘴  
        鳌鱼峰在黄山中部,莲花峰西北,从平天矼能攀至峰顶,海拔1780米,为36小峰之首。因山峰形状极像鳌鱼而得名。峰腰有三角形的鳌鱼洞,洞额刻有“天造”二字,洞内有梯道,游人可从洞中穿过。古人有诗:
       “东海有巨鳌,何年飞到此;
       人行穿鱼腹,沾衣湿玉髓。”
       从光明顶过鳌鱼峰回望鳌鱼嘴


鳌鱼吃螺蛳
        鳌鱼峰有很多巨石,远望像螺蛳,构成“鳌鱼吃螺蛳”、“老鳌下蛋”等奇景。从百步云梯下来,遥望鳌鱼峰,可以看到有趣的景观“鳌鱼吃螺蛳”:鳌鱼正张开了它的大嘴,要吞吃它面前的小螺蛳。

鳌鱼驮金龟

 
鳌鱼驮金龟
 在光明顶,隔天海观鳌鱼峰,可见峰脊有巧石似龟,昂首向前。峰石结合,构成“鳌鱼驮金龟”的奇景。



 飞来石
        飞来石 从光明顶、天海、西海等处都能看到。位于光明顶西北方,相距近1公里。天海平天矼的西端,有一块巨石,宽7米,厚1.5-2.5米,高15米,重量约为544吨。从北海向西海道中观赏,石则成桃状,故名“仙桃石” 又名'仙桃峰"。电视片《红楼梦》片首的仙桃石,即为此峰。
       经实地测量,巨石下面的基岩平台长12-15米,宽8-10米。岩石成分完全相同的上下二石,其间的接触面积却很小,使游人感到到上面的巨石似从天外飞落崖上,故名“飞来石”。游人立于基座平台之上,如临画境,故石面上有“画境”二字题刻。明代游览者程玉衡惊叹此石的存在,有诗云:
       “策杖游兹峰,怕上最高处。
       知尔是飞来,恐尔复飞去。” 
       “飞来石”历世千年,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相传此石为女娲补天所剩两石之一,后来飞落黄山成此奇石。
       据记载,黄山飞来石共有三处,另两处,一处在翠微峰侧,另一处在古颖林庵前小峰上。


仙人踩高跷
      在排云亭前,远瞰正前方,可见有一石,下端极细,似一根根子插在地上,上端若一人直立,身子向前微倾,其状酷似民间游乐节目“踩高跷”。每当云雾缭绕时,则象仙人踩着高跷,在西海峰壑中揽胜,故名“仙人踩高跷”。


 

仙人晒靴
     西海排云亭前左侧近处,峰顶有一石如古代靴子,倒置在石台上,名为“仙人晒靴”。相传,古时八仙之一的铁拐李路过此处时,被这儿的奇丽风光所吸引,挟在腋下的一只靴子掉了下来也未察觉。他走后,这只靴子便长年累月地晒在那里,遵化成别有情趣的一景。今人有诗云:
       “昔日女锅未补天,黄山竟日雨绵绵。
        仙人已去留奇迹,一只潮靴晒万年。”
     而位于排云亭前右侧近处,还有二石如一双鞋,整齐地放在小峰台上,似在晾晒,名为 “仙人晒鞋”。


武松打虎
        西海排云亭前右数峰腰,有石似勇士振臂而立,威武雄壮;下边有一石如猛虎,昂首而吼,凶猛异常。其状为:猛虎后爪着地,两只前爪扑在勇士身上,勇士则用左手叉住猛虎下颌,右手举拳欲击,形似武松打虎,故名。

 
 十八罗汉朝南海 
       在始信峰与仙人峰之间,有一排石人,有的矗立峰头,有的静坐松下,有的手持雨伞,有的携杖缓行,形态各异,都面向南方,人称”十八罗汉朝南海“

黄山图片 2011·大美黄山(国际)摄影大展获奖作品优秀作品《石猴观海》  摄影:黄文华.jpg

猴子观海

       自清凉顶北望狮子峰前,一石如猴,蹲于峰顶,静观云海起伏,人称“猴子观海”;云雾消散后,又如在远眺太平县境(今届黄山区)内的田野风光,故亦名“猴子望太平”。


太白醉酒
         太白醉酒位于十八道弯下边,由宝塔峰去二道亭途中,仰视右侧山峰上,有一石如人,醉态可掬,恰似诗仙李白,取名“太白醉酒” 


关公挡曹
        位于北海景区,在上升峰腰,直立二石如人,上下相峙。上者顶生奇松状若盔缨,形同气宇轩昂的武将;下者头戴平顶官帽,身穿袍服,神色慌张,似一文官。由此,联想到《三国演义》中关羽华容道挡曹操的情节,名之为“关公挡曹”。
        远看“关公”居上,威武雄壮,“曹操”处于下风,似欠身说情。两块奇石形神俱备,天成佳景。有诗云:
        “峰前稳坐手持刀,干载山中演挡曹。
         头上盔缨风欲动,美髯飞舞伴云飘。”  
       
 
梦笔生花
        北海散花坞左侧,有一孤峰耸立,上部1/3处横裂,裂缝以上部分渐圆渐尖,形似蘸满浓墨的笔尖,而下部2/3石柱状如笔杆,“笔尖”上巧生奇松如花,故名“梦笔生花”。清人项黻有诗曰:
       “石骨棱棱气象殊,虬松织翠锦云铺。
       天然一管生花笔,写遍奇峰入画图。
       传说古代文人墨客若文思枯竭,只要到此一游,便会茅塞顿开,妙笔生花。
 
 
天鹅孵蛋
        鸡公峰位于黄山北部,北海去松谷庵的途中,靠近书箱峰,为36小峰之—,海拔1520米。其山峰形如雄鸡,伸颈欲啼,维妙维肖,故名。有诗咏曰:
       “雄鸡振翅报晨昏,万曲千歌唱北门。
        自古前庭多过客,焉知后院接仙村。
        鸡公峰前有一巧石,状似天鹅,颈项弯曲细长,头向上昂起,身下有许多圆形卵石,似在精心孵蛋,故名。相传这只天鹅是从银河飞来黄山落户的,至今尚未带领它的子女回故乡探亲。有诗云:
       “岩头巧石似天鹅,后海为家产卵多。
       孵化千年巢未热,几时携子返银河?”
       
 
 仙人下棋
         从曙光亭东眺,在上升、始信两峰间,有一排巧石,形似几个身穿道袍、头挽发髻的道士。其中两人对坐,如棋手对弈,之间一棵古松,树冠平整恰似棋抨,取名“仙人下棋”。
        这是一组由松石组合而成的奇妙景观。


 天狗望月
 
 
天狗望月
          过白鹅岭,下“四百踏”,前眺对面炼丹峰东部有一巧石,似一小狗伏在大石块上,昂头仰望长空,悠闲在适;故取名天狗望月”。
 
 
 
喜鹊登梅
         过入胜亭上行不远,有石桥横跨溪上。在桥上仰望前面两峰间,有一怪石屹立在峰巅,状如喜鹊。其旁有一棵青松似古梅,松石揉合成景,称为“喜鹊登梅”。
        沿去皮篷的小路行百米,回头再看“喜鹊登梅”的喜鹊,已变成身穿道抱的仙人,仙人抬着右臂,手指登山盘道,名“仙人指路”。曹来复曾有诗记:
        “世事多乖错,投足皆模糊。
        请君出山去,到处指迷途。”

       与时俱进,现在,也有人称此石为 “手机石”。

 
仙人采药 (  老僧采药)
位于云谷景区,在双猫捕鼠下面,有一直立的怪石,状如身披袈裟的僧人;面前一片奇松,状似采药,故名“。

 
 仙人翻桌
       仙人翻桌 在石鼓峰下,有一柱峰,峰顶有石如桌,四脚朝上,好象被人翻到,人称“仙人翻桌”。


 乌龟爬山 

 
中国猿人
 
 

兔子不吃窝边草

       延伸阅读:

      《黄山巧石谱》: 120多个有命名的奇石。

       吼狮石 :从温泉去白龙桥路下,蹬道右侧有一巨石,上部丛生龙须草,很象一头怒吼的雄狮,刻有“石作狮吼”四字。

       龙虎斗: 白龙潭右侧,有一巨石如猛虎;前有古枫和紫藤相互缠绕,好似蛟龙,合称“龙虎斗”。

       龙头石 在白龙桥上方左岸,有一巨石,隔溪相望,石形似龙头,石上刻有“龙头”二字,为董必武手书。

       醉 石 :温泉至汤岭道中,近呜弦泉,有一斜立巨石,上刻“醉石”两字。旧传李白曾在这里饮酒听泉,乐而忘返,醉卧石旁,所以名为“醉石”。一说李白醉后,曾绕石三呼,故名。醉石,是一块不生根的花岗岩“转石”,兀立溪旁,与附近山峰不相连。在高约5米的横断面上,可见互相平行的垂直裂隙,与附近山峰倾斜的似层状裂隙迥然不同,因此断定为“外来之客”。

       老鹰石: 从白龙桥上朝西北方向仰望,可见桃花峰顶有一石如鹰,展翅欲飞,称为“老鹰石”。

       张公背张婆: 站在白龙桥上,仰望西北方向,可见桃花峰畔有两石相并,好象人背着人迈步登山,俗称“张公背张婆”。

       刘海戏金蟾: 过三叠泉,可见岩上坐着一个石人,下面有一巨形石蛙,两石构成一景,名为“刘海戏金蟾”。

       试剑石 :过鸣弦泉、落星泉后,可见一巨石分裂为二,犹被利剑劈开,岩壁刻有“试剑石”三字。

       钓 矶: 在汤泉左侧溪畔,有巨石一方。传为元代高士郑玉垂钓处,人称“郑公钓矶”。有石板引桥可登石顶,石上刻有“黄山仙镜”四宇。

       呼龙石“ 在白龙溪侧,石上刻有“呼龙石”三字。

麟 石 在虎头岩溪中,距丹井仅数步,有一纤小巧石,称“麟石”。

笠人石 在汤岭上,有石如人,戴笠而立。

停雪石 在醉石旁。泉水从石壁淙淙流过,阳光照射其上,洁白如雪,故名“停雪石”。

回澜石 在白龙桥上方。桃花溪水奔腾而下,有巨石力挽狂澜,致使溪水徐行缓流。石上刻有“回澜石”三字。

朱砂石 在朱砂峰下,石呈赫色,故名。

龙吟石 在白龙桥上方,桃花溪与白龙溪汇合处,有一巨石,被溪水冲击,声似“龙吟”。巨石上刻有“且听龙吟”四字。

壁虎攀壁 在青鸾桥东侧的悬崖峭壁上,有一石似壁虎,作沿壁攀登状,故名。

蜡烛石 过金沙岭,道右山谷中,有两根石柱,并列耸立,酷似一对蜡烛,顶上烛泪斑斑,好象刚刚点过。清人曹来复有诗咏景:“露滴蜡泪流,云起篆烟浮。寂寂空山里,仙人好夜游。”

碰头石 在金沙岭下,路旁有巨石伸向路面,人行至此,如不当心,容易碰头,俗名“碰头石”。

松鼠跳天都 在玉屏楼前向东眺望,可见耕云峰上一巧石,酷似活泼逗人的小松鼠,拖着尾巴,想越过万丈巨壑,跃上高耸云霄的天都峰,故名“松鼠跳天都”。

鲫鱼背 在天都峰上。从天都峰脚,手扶铁索栏杆,沿“天梯”攀登1564级台阶,至海拔1770米处的石矼,石矼长10余米,宽仅1米,有如鲫鱼之背,两侧万丈渊谷,深邃莫测。清人许全治有诗记其险:“无意吞舟归北海,何心借水跃昆明。游人尽是批鳞客,竹杖芒鞋脊上行。”

二僧朝天都 在天都新道。站在万仞壁,可见左下方有两块巨石似人,面向天都,如作揖状,名为“二僧朝天都”。

仙桃石 在天都峰上。过鲫鱼背,穿过第一个石洞,回首可见洞顶有三个圆石相垒,形如一盘蟠桃。游人联想《西游记》里的神话故事,疑为孙悟空自空中扔下的仙桃,落地为石。

仙人把洞门 在天都峰上第二个石洞外,有巧石如醉仙斜卧,人称“仙人把洞门”。

天 桥 在天都峰上。自天都峰脚,沿“天梯”向上攀登三里,有一道石屏风,上刻“天上玉屏”四字。前有一巨石,横架于两山之间,成为天然石桥,白云翻滚桥下,谓之“天桥”。

孔雀戏莲花 在莲蕊峰腰。一块巧石似一只美丽的孔雀,昂首向着好似新莲初绽的莲花峰,雀身及长尾附着在莲蕊峰壁上,形象逼真。

采莲船 莲蕊峰顶一石如船,远看有帆有舵,漂荡在含苞待放的莲蕊之上,称为“采莲船”。云海起时,更象—叶扁舟泛游黄海,又名“渡云船”。清人许全治有诗:“不载张骞入斗牛,溯洄银汉泊峰头。桡停独侯探花客,好采芙蓉过十洲。”

望夫石 在玉屏峰西侧。从玉屏楼西行,站在“大士岩”前看,岩壁边有一巧石,如少妇立石台上,面对深壑,似在盼望远行的丈夫归来,故名“望夫石”。

象鼻石 在玉屏楼右侧。—巨石如大象蹲伏,头部有石柱翘起,酷似象鼻。

青狮石 在玉屏楼左侧。迎客松旁有一巨石如雄狮,与象石合称“青狮、白象”。

仙人飘海 在石笋矼。从玉屏楼远眺,右前方石笋矼上一石如人,身上衣带被风吹起,飘逸潇洒。四周云海翻腾时,好似传说中的仙人飘海游蓬莱。

羊子过江 在石笋矼,“仙人飘海”附近。从天都峰观看,一只石羊微露云表,形象逼真,逗人喜爱,风起云动,羊亦活跃,似欲渡江远行。

一线天 在文珠洞下方。登玉屏,过小心坡、渡仙桥,有一狭长石巷,宽处2米,窄处仅半米,中间盘道有80多级,只能容一人通过。人行其中,窥天一线。清人李雯有诗:“云里石头开锦缝,从来不许嵌斜阳。何人仰见通霄路,一尺青天万丈长。”

蓬莱三岛 过“一线天”,回首可见三座参差不齐的小石峰,峰上奇松挺拔。每当云雾缭绕,峰尖微露,似海中岛屿,人们喻为神话中的蓬莱仙境。“三岛”两旁,有“飞鱼”、“鹦哥”等奇石。

蒲团石 近小心坡,有一圆形巨石,直径4米,很象古人用来跪坐的蒲团。立于蒲团石之上,可观天都峰上游人攀“天梯”的情景。

童子拜观音 在耕云峰侧。立于天都峰脚,可见“天梯”旁亭亭玉立一个石人,酷似古装仕女,对面小石,似一跪地下拜的童子,两块巧石构成一幅神话图景——“童子拜观音”。此外,松谷庵上方,有两石对峙,大者若合掌跌坐,小者若鞠躬下拜,亦称“童子拜观音”。

犀牛望月 在蒲团松下,眺望玉屏峰盘道左边,陡峭的牛鼻峰上,有两头石牛,昂首仰望长空。特别是较小的石牛,神态更为活泼,人称“犀牛望月”。

金鸡叫天门 在半山寺前仰观天都峰腰老人峰上,一石如雄鸡,头朝天门坎,振翅欲啼。清人洪惟有诗:“一声高唱天门开,迎来东方红日来。职在司晨无计较,宁以峭壁不高飞。”岩壁有石刻“空中闻天鸡”五字。

老鹰抓鸡 在“金鸡”背后,有大石如苍鹰,两石搭配,构成“老鹰抓鸡”一景。

五老上天都 从龙蟠坡上回头看老人峰,“金鸡”已不见,却见五石如五位老翁,携手持杖,向天都峰攀登,形象生动。

镜子石 半山寺至天门坎道中,路旁一石,平面如镜,称为“镜子石”,又称“美女照镜”。

姐妹放羊 从龙蟠坡远眺,在莲花峰右侧的山岗上,有两石并列,形如姐妹。面前一片矮脚古松,宛如羊群。松石搭配,构成“姐妹放羊”之奇景。

龟鱼石 在天门坎下,路旁有石如龟鱼,称为“龟鱼石”。

飞鱼石 “蓬莱三岛”右侧山峰上,有一巧石,状如飞鱼,天然生动。

鹦哥石 在“飞鱼石”对面山峰上,有一石形似“鹦哥”。

兔儿望月 上天门坎,可见坎下一峰,上有巧石如兔,仰头朝天,俗称“兔儿望月”。

姜太公钓鱼 从玉屏楼向左前方俯视,可见天都峰下侧有一奇石,状如老翁端坐,持杆垂钓,称之为“姜太公钓鱼”,又有俗名“仙人下轿”。

指路石 在蒲团松后面,峰腰有一奇石如掌,食指朝上,好似为游人指路。

凤凰石 在玉屏峰前,山峰上有一石如凤凰,旧传早在轩辕黄帝时,有凤凰飞来,在此落地为石。

鹦鹉石 蒲团松东侧,有一巧石,酷似一只小鹦鹉。

石榴石 在玉屏峰右侧立雪台东边,有巧石如石榴,石上生长一棵奇松,似石榴叶。

猴子观海 自清凉顶北望狮子峰前,一石如猴,蹲于峰顶,静观云海起伏,人称“猴子观海”;云雾消散后,又如在远眺太平县境(今届黄山区)内的田野风光,亦名“猴子望太平”。

仙人下棋 从曙光亭东眺,在上升、始信两峰间,有一排巧石,形似几个身穿道袍、头挽发髻的道士。其中两人对坐,如棋手对弈,之间一棵古松,树冠平整恰似棋抨,取名“仙人下棋”。

丞相观棋 在“仙人下棋”右边,有石高矗如人,身穿古服,头戴纱帽,两手拢在背后,似袖手旁观两位棋手对弈,名为“丞相观棋”。

仙人背包 在“仙人下棋”左侧,有—巧石如人,背负一袋宝物,称为“仙人背包”。因在“丞相”对面,又如身背葫芦的“侍童”。

十八罗汉朝南海 在始信峰与仙人峰之间,有一排石人,有的矗立峰头,有的静坐松下,有的手持雨伞,有的携杖缓行,形态各异,都面向南方,人称“十八罗汉朝南海”。

梦笔生花 北海散花坞左侧,有一孤立石峰如笔,顶颠巧生奇松如花,故名“梦笔生花”。清人项黻有诗:“石骨棱棱气象殊,虬松织翠锦云铺。天然一管生花笔,写遍奇峰入画图。”

老翁钓鱼 在散花坞笔架右侧,有奇石似老翁垂钓。

猪八戒吃西瓜 在后海。从清凉台北眺,靠右有一石柱,上一巧石直立,状似身穿僧衣的猪八戒,其对面另一岩柱顶上,有一块经风化残留下来的圆石,犹如西瓜,两石构成“猪八戒吃西瓜”。

骆驼石 在散花坞。从观景台向左前方眺望,在笔架峰的左侧,有一石形如骆驼,故名。

飞来钟 在散花坞。“骆驼石”的左侧,一石如古钟落座峰顶,似从天外飞来。

仙人晒靴 西海排云亭前左侧近处,峰顶有一石如古代靴子,倒置在石台上,名为“仙人晒靴”。

仙人晒鞋 排云亭前右侧近处,有二石如一双鞋,整齐地放在小峰台上,似在晾晒。

仙女绣花 在排云亭前,向左眺望,远处高峰上有一巧石似少女,面前有一奇松如绣花台绷,美其名为“仙女绣花”。

仙人踩高跷 在排云亭前,远眺正前方有一石如人,独立于石柱上,云蒸雾绕时,极似仙人在眺民间歌舞“踩高跷”。

武松打虎 西海排云亭右峰峰腰,有石似勇士,威武雄壮,右手握拳,振臂欲击;下边有一石如卧虎,昂首而吼,两石组合成景,取名“武松打虎”。

仙人打琴 在西海排云亭前左高峰上,有巧石如人状,面前紧挨着有石如琴,两石构成一景,名为“仙女弹琴”,或称“仙女打琴”。

猫头鹰 在排云亭左前方,可见一石,状似描头鹰。

天 狗 西海排云亭前,朝左数峰眺望,在“仙女绣花”左侧,有一巧石独立峰巅,形状似狗,昂头朝天,人称“天狗”。

牌坊石 在排云亭左前方,可见一巨大碑状石,耸立于深壑峰海之中,状似古代的牌坊。

达摩面壁 在狮子峰顶上向西眺望,有巧石屹立在丹霞峰前,状如僧人,身披袈裟,喻为佛教禅宗祖师达摩面壁。

飞来石 在飞来峰上,有一巨石耸立,高12米,长7.5米,宽1.5至2.5米,重约360吨;其下为岩石平台,长12至15米,宽8至10米,巨石与平台之间的接触面很小,巨石好象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从光明顶西望,巨石又似仙桃,亦名“仙桃峰”。康熙十八年《黄山志定本》记载,黄山飞来石有三处,另外两处,一在翠微峰侧,;一在古颖林庵前小峰上。

鸽子石 从光明顶去西海,前行不远,路旁有一小峰,峰巅有巧石似鸽,形象逼真,故名。

龟蛇守云梯 在莲花峰脚,“百步云梯”两旁各有一块巧石,一如龟,一似蛇,共守“云梯”。

老僧入定 在“百步云梯”对面,容成峰下有一怪石,高约丈余,宛如身披袈裟、头戴僧冠的和尚跌坐静修,名“老僧入定”;

如云海形成烟雾缭绕时,又为“老僧观海”。

鳌鱼吃螺蛳 下“百步云梯”眺望鏊鱼峰,可见“ 鳌鱼”张大嘴巴,似要吞食前面状如螺蛳的几个圆石,人称“鳌鱼吃螺蛳”。

鳌鱼驮金龟 在光明顶,隔天海观鳌鱼峰,可见峰脊有巧石似龟,昂首向前。峰石结合构成“鳌鱼驮金龟”一景。有云海时,此景更是妙趣横生。

容成朝轩辕 站在鳌鱼洞口,可见对面山峰上耸立两块巨石,状似两个巨人,旧称“容成朝轩辕”。

金龟跳海 在莲花沟顶,左侧有一巧石,长1.5米,宽1米,状如龟,头伸向云海荡漾的山壑,名为“金龟跳海”。

猫 石 在莲花洞前,奇峰嶙峋,一峰顶端有巧石如猫,两耳直竖,猫相十足。

慈航石 在炼丹台左侧,有一巧石,形状如船,因靠近古大悲院,佛家起名“慈航石”。法袋石 在炼丹台右,有一石形似寺院中弥勒佛的法袋,故名。

杵臼石 在炼丹峰下,洗药溪中。旧传轩辕黄帝曾在此捣药炼丹,故名。此外,普贤洞下亦有一个杵臼石。

双龟石 在石门峰上。两崖夹谷,有巨石横架如桥,两边各有一块巨石,形状如龟,石桥长约10米,人可通行。

猿猴石 在“双龟石”左侧,有一石,形如猿猴。

琴台石 在始信峰顶。巨石前有古松,名“聚音松”(1992年此松死亡,2002年7月就地移植松树一棵)。清代名士江丽田曾在此独坐抚琴,人称江丽田琴台。近旁有“寒江子独坐”的碑记。另外,在云谷寺“狮子滚球”的东北面,也有一块琴台石,近有石刻“清音”二字。

立佛石 在石笋矼右侧,有一石如佛像,满面慈容,似在低眉顾望众生。

小鸟石 在曙光亭观“二仙下棋”时,左侧仙人头上有一小石如鸟,似在展翅欲飞。

动 石 始信峰顶有—巨石,用手推扶,似有摇动感,故名。

仙人榜 过九龙瀑,经开门石,路旁有一块巨石,高约30米,石上隐隐约约似有字迹,俗称“仙人榜”。清人曹来复题咏:“擘窠宇飞动,扪读不分明。仙人在天上,岂亦重科名?”

狮子滚球 在丞相源后溪中,有巨石如雄狮,有石级可登狮背,其西有一大圆石,合称“狮子滚球”。

喜鹊登梅 过入胜亭上行不远,有石桥横跨溪上。在桥上仰望前面两峰间,有一怪石屹立在峰巅,状如喜鹊。其旁有一棵青松似古梅,松石揉合成景,称为“喜鹊登梅”。沿去皮篷的小路行百米,回头再看“喜鹊登梅”的喜鹊,已变成身穿道抱的仙人,仙人抬着右臂,手指登山盘道,名“仙人指路”。曹来复曾有诗记:“世事多乖错,投足皆模糊。请君出山去,到处指迷途。”

双猫捕鼠 过“喜鹊登梅”前行,仰望打鼓峰上,有一石似鼠,神情慌张;两边怪石如猫,在窥视老鼠动向,组成双猫捕鼠的奇景。

老僧采药 在“双描捕鼠”下面,有一直立的怪石,状如身披袈裟的僧人,面前一片奇松,状似百药,景名“老僧采药”。

苏武牧羊 打鼓峰腰,—石似人,石边一棵孤松,好象牧杆,前面一片矮林,在云雾中犹如羊群。松石搭配,合成一幅牧羊图,取名“苏武牧羊”。

七巧石 在白鹅岭,下盘道右侧,有大小七块岩石,形状不一,天然巧叠在一起,协调和谐,名为“七巧石”。

五老荡船 从白鹅岭俯视,贡阳山畔有五块巧石,形如五位老翁相聚一起,在云雾弥漫时,似在摇橹操舵,荡船于海上。

石 鼓 从白鹅岭向右眺,有一峰顶有石如鼓,与峰不连,似从天际飞来。

仙人翻桌 在石鼓峰下,有一柱峰,峰顶有石如桌,四脚朝上,好象被人翻到,人称“仙人翻桌”。

天鹅孵蛋 鸡公峰前一块巧石,形状似鹅,身下有许多圆形卵石,如鹅在精心孵蛋。

小梦笔生花 在“天鹅孵蛋”附近,有伞状石松,覆盖一石柱,人称“小梦笔生花”。

天狗望月 过白鹅岭,下“四百踏”,前眺对面石峰上,有巧石如狗,昂头仰望长空。

介于背母 在“天狗望月”附近,峰腰有两石相并,好似人背着人。联想“介之推背母隐居绵山”的故事,故称此景为“介子背母”。

猴子捧桃 在去皮篷的三岔路口,右眺山峦间有巨石,独立如猴状,手里捧着石桃,故名。因石桃也象一只猴子,俗有“猴子抱猴子”之名。

净瓶石 在皮篷前,石形如瓶。

海航石 在石鼓峰后,山壑幽深,云雾弥漫,状如大海。一石如船,飘流于海上,故名。

鹰展翅 在皮篷景区内,由东向西,山顶有奇石,似老鹰展翅。

侧面人 在皮篷景区内,有石峰似侧面人像。

钓月台 在眉毛峰东侧,离云谷寺一公里的竹林中,古有“月岩读书处”,其旁为钓月台。另一巨石横倚台上,下面形成洞穴,洞上刻“梅屋”二字。

仙人观榜 在后山二道事前,仰视宝塔峰下,有石兀立,宛如道人,头戴古冠,身穿道袍。隔涧有块长方形的石匾,远望似有字迹,高悬于飞龙峰头,叫“天榜”。石人凝目仰观天榜,若有所思,人称“仙人观榜”。

仙人铺路 过二道亭,前行里许,跨过小溪,绕宝塔峰曲折而上,蹬道陡峭,云雾缭绕。旧传这里原是悬崖峭壁,瞪道无法铺设,后来宝塔峰风化,倒塌半边山岩,使宝塔峰更象宝塔;塌下的岩石,恰好埴在绝壁危岩处,故名“仙人铺路”。

三尊大佛 在后山三道亭俯瞰宝塔峰,峰上有三块大石,如三尊大佛,一字斜排在松间,异常壮观。

卧虎石 在松谷庵乌龙潭上方,有巨石如卧地老虎。石壁刻“卧虎”二字。

关公挡曹 在上升峰腰,直立二石如人,一上一下,相互对峙。在上者,气宇轩昂,威武雄壮,顶生奇松一棵,恰如武将的盔缨;在下者,头戴平顶小帽,身着古服,神色慌张不定。两石成景“关公挡曹”,栩栩如生。

老虎驮羊 从后山三道亭回观鸡公峰,可见峰畔有石如虎,其背上有巧石似羊,两石组成“老虎驮羊”。

马蹄石 在芙蓉峰下,石上凹痕如马蹄迹,共有二、三十处,深者约30厘米,浅者约5厘米。旧传为轩辕黄帝进山采药骑马留下的痕迹。

茸 石 在松谷庵附近,路旁一石如莺,松涛寂静时,如闻莺啼。

马头石 在青牛溪上,有一石,似烈马昂首嘶鸣。

萝 石 在夫子山下,明人汪道昆题“石依林薄”四字,刻在石上。

太白醉酒 在十八道弯下边,从“仙人铺路”到二道亭,仰视右侧山峰上,一石如人,醉态可掬。

海豹爬壁 在松谷庵二道亭下,东侧崖壁上,有石似海豹向崖壁上爬行,故名。



欢迎光临颐心文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