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夫子庙——我的青云楼记忆

 圆角望 2016-09-12

  

  1983年春天,我被借调去南京市文学讲习所,为学员编教材,编辑部就设在夫子庙青云楼二楼。前后一年时间,每日在夫子庙进进出出,我对夫子庙历史文化、老城南民风民俗的了解,就是在那时打下的基础。

  青云楼位于贡院西街的西侧,当时临街通道的门额,写的是“人民游乐场”。这条通道原是学宫的北甬道,现在已没多少人弄得清楚,都当成游乐场的东门了。因为大成殿在南京沦陷时被日寇烧毁,四十余年没有重建,殿基连同学宫、东西市场、庙前广场,便被辟为各种民间游艺表演的场所,间杂着手工艺品、旧货文玩的摊铺。我小时候,到夫子庙逛游乐场、吃茶点,是令人期盼的大事件。青云楼坐北朝南,是夫子庙历尽浩劫幸存的历史建筑之一,据说始建于明代,初为三层,太平天国战争之后,同治年间重建为两层,楼上藏书,楼下供科举考生阅览,檐下高悬“青云楼”横匾。民国南京通志馆曾设于此,一度易名徵献楼。我们编的玩意儿固不能与卢冀野先生所编《南京文献》相比,但置身于这样的文化渊薮,心中是颇引以为自豪的。

  沿着东墙外的楼梯直上二楼,是一个百余平方米的大通间,铺着地板,因为刚经过修缮,南面一排木框玻璃窗明光透亮,窗下是半截板壁。我们四个编辑年纪相仿,将办公桌两两相对拼成个大平台,安放在西南角窗下。主编的办公处靠东南,进门处横着收发的小条桌。当年“文学热”,信件稿件每天都是整邮包地送过来,大家也就忙得不亦乐乎。

  青云楼西邻,原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崇圣祠,其时被改作小剧场,称梨香阁,门额“梨园”。泡茶听戏,算是夫子庙戏茶厅的一缕余脉。当年多是民间小班的越剧、扬剧和淮剧。冬春天寒,时或有演员提着戏装下摆直奔南面的厕所,仿佛从古代穿越而来,路过的游客看得一惊,转过念头便不免失笑。

  梨香阁前真的有一棵老梨树,春天满开白花。梨花谢尽石榴红,旁边那棵石榴树也有上百年了。西边还有几棵高大的老槐树,南对明德堂,北向尊经阁,都是幸存的历史建筑。明德堂的匾据说是文天祥写的,令人肃然起敬。两层的尊经阁略显破败,后来因为要建秦淮区文化馆大楼,就被拆掉了。

  游乐场终日熙熙攘攘。只有当夏日的雷雨将至,黑云压城,繁华顿退,显露出空旷的废墟,才能让人领略史事的苍凉。而泮池畔的两种明代遗物,北岸整石雕琢的几十架石栏杆,南岸绵延百米的赭红大照壁成为另一种注脚。

  站在文德桥上,可以看到南岸的乌衣巷口,小径东去,直达白鹭洲,清一色寻常百姓家。北岸贡院街临河,是新改名萃园的秦淮小公园,迤逦曲折,高树浅草,生趣盎然。沿岸河房,高低错落,千姿百态,而都有阶梯下达水面,使人可以遥想旧时游船与河房的互动,那才是“桨声灯影”的真实内涵所在。萃园东北端的出口,开向龙门街,迎面便是江南贡院遗存的孤零零的明远楼了。

  每天中午,有位师傅帮我们做点儿简单的饭菜。但大家有时约好了,不做饭,出去吃,轮换着品尝各家茶点小吃。

  上了贡院西街,第一家名小吃,便是清真蒋有记,专售牛肉锅贴和牛肉汤。朝东两间门面,店堂不深,贴后墙一面大灶,砌入两口大铁锅,锅里常年熬煮着高堆的牛骨架,清香满街飘逸,引得过往行人无不侧目。临街一条长案板,是包锅贴用的,一片面皮中包进多少牛肉馅,谁都看得清清楚楚;两座大炉,一是煎锅贴的平锅,一是煮汤的深锅,牛骨汤至此再经料理,加入肉片,方成美味牛肉汤。狭长的锅贴煎炸透黄而不焦,馅肉多汁带卤,饺皮薄而不破,吃客络绎不绝,门前常见人排着队。

  蒋有记的近邻,是莲湖甜食店,专以玄武湖产莲子做甜点。莲子熬得烂熟,加上桂花、果料,清香四溢。爱吃甜食如我者,总是受不住诱惑。光吃莲子当不得饱,幸而还有糖粥藕、糖芋苗、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糕团,都是该店的当家名点。有趣的是其店招,初时自右向左只写两个大字“湖莲”,往往被人念成“莲湖”。店家也不计较,后来重新装修店面,索性就叫莲湖甜食店了。

  贡院西街南口,与贡院街交角处的新奇芳阁,可谓占尽夫子庙的地利,又新翻修了店面,上下两层,摆放数十张茶桌,故有“龙灯头”之誉。新奇芳阁的茶点品类众多,最有名的是两组:麻油干丝配鸭油酥烧饼、鸡丝面配什锦蔬菜包。至于他家的茶,倒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什锦蔬菜包尤见特色,出笼时于热气蒸腾间,可见面皮上现出斑斑翠绿,人称“翡翠包子”,入口鲜香清爽。其馅料或用荠菜,或用青菜、菠菜,必取鲜嫩,择洗洁净,以沸水烫至八成熟剁碎,再掺入芝麻、木耳丝、香干丁等,加小磨麻油拌匀,旋包旋入笼,面皮发酵、蒸工火候,均需恰到好处。这话说来简单,实则要把握得毫厘不差,绝非易事。

  沿贡院街东行,不远便是六凤居,葱油饼堪称一绝,豆腐脑儿别具风味。贡院街与龙门街交角的百年老店永和园,当时还是两层楼店面,以烫干丝和千层油糕、蟹壳黄烧饼脍炙人口,有“一口酥”的美誉。老城南人最可心的下昼,便是将酥烧饼掰开来,蘸小磨麻油,回味不尽。

  南京的小吃,之所以俗称茶食、茶点,因为初始是在喝茶时用的点心。老南京爱喝绿茶,茶碱刺激会分泌过多胃酸,俗话说“伤胃”,因此喝茶时吃些小点心,是符合养生之道的。南京人素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习惯,早晨坐茶馆品茶吃点心成为一道风景。民国年间,夫子庙一带茶馆多达数十家,明里暗里相互竞争,茶点遂越做越臻精美,且各有拿手品种。天长日久,茶点小吃竟喧宾夺主,成为某些茶馆的主业。而烧饼、包子、锅贴、糕团、煮蛋等,单吃未免有些干噎,所以店家又为食客准备了汤点,形成南京小吃“一干一稀”相搭配的特色。当然茶是定会有一杯的,只往往闲置一旁,成了摆设。

  20世纪80年代,可说是夫子庙茶食经营最为兴盛的时期。五六十年代,市民经济条件拮据,且政治运动不断,能有这份闲情逸致的人不多。“文革”期间,茶馆、茶食均被当作“四旧”,必破之而后快,于是茶馆“革命化”为早点店,一律改做大包子、大馒头,配以豆浆、稀粥、咸菜。南京素有俗话:“人大笨,狗大呆,包子大了一肚子菜。”此时却成为一种荣耀。70年代末,随着夫子庙灯市恢复,茶馆复业,所幸各种技艺传人尚在,茶食也得以重振旗鼓。其时市民心情舒畅,经济渐趋宽裕,兼之旅游初兴,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使得夫子庙小吃的声誉广为传播。

  饭后散步,逛得多的是金陵路。当时的夫子庙小商品市场,不但有各种时兴物件,也有诸多地方特产,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惠山泥人、杭州折扇、黄杨木雕、竹编器具……我在农村插队八年,又在江北的南京钢铁厂呆了七年,长久远离市井,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再往东走,便是花鸟虫鱼市场。认认花木,逗逗画眉,挑几条金鱼,抱个玻璃鱼缸回家,都是赏心乐事。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雨花石。小时候学校组织上雨花台为烈士扫墓,我就对商贩挎着小篮卖的花石子羡慕不已,也曾在山冈上掘过,从没有像样的收获。如今石摊上一排排白瓷小碗,清水养着五彩斑斓的玛瑙石,不过一两角钱一粒,便宜的只要几分钱。花上一元钱,就可以买到质地、色彩、形状、图案俱佳的上品。其时我月工资五六十元,另有稿费收入,五花八门的买过不少。

  夫子庙青年商场是另一种景观,当年是南京青年创业的典范,从业者都是待业青年,懂得年轻人的心思,经营的多是全国各地的新品名品,得风气之先,很受年轻人的欢迎,不买东西也喜欢去逛逛。贡院街上的永安商场是南京的百年老店,70年代小姑娘结婚买衣服还首选永安商场,此时也被青年商场夺了风头。

  有时走得远些,便经由大、小石坝街去白鹭洲公园。石坝街对我们是颇具神秘感的地方,犹记得小时候大人吵架,一当将对方女性与钓鱼巷、石坝街相联系,便免不了要动拳头。弄清石坝街与金陵四十八景中“长桥选妓”的关系,是后来的事情了。当年有位文友做旧时妓女生涯调查,在石坝街上还能找到这样的老人。老人往往愿意谈,可子女总是不许说。然而时过境迁,我相信石坝街上的住户多半是清白的。石坝街不乏规整的多进传统院落,据调查够得上“九十九间半”的就有两处。夏日住户敞着门吹穿堂风,我们惊讶于那“庭院深深几许”的幽静,主人也不以为怪,还会让我们进去参观。

  白鹭洲那时游人稀少,建筑简朴,胜在清疏野趣。古人说造园的要点在“多栽树,少盖屋”,白鹭洲正得要领。园中水面广阔,洲渚间长桥短桥,城墙下花树垂杨,还有农夫种菜,渔人扳罾,生意盎然。

  一日,因谈起《儒林外史》,遂起兴去寻访桃叶渡和利涉桥。从建康路走到新姚家巷,须从菜场里穿过去。改革开放后集市贸易兴旺,菜要鲜鱼要活,免不了遍地污水,买菜人和卖菜人都不在乎。出了菜场,经人指点,转过几处旧民宅,终于抵达秦淮河边。远处隐约可以看到东关头的城墙,近旁也确有一座水泥桥。然而,除了狭窄河道,泥泞水岸,披离荒草,再无所见。渡口何在?风波何在?桃叶何在?遥想前人怀古的诗情画意,实在不能不佩服他们的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