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鲟又名达氏鲟,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是我国长江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有1.5亿年的历史,体重最重可达40公斤,体长最长可达1.5米。由于长江鲟目前已非常稀少,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为“十大濒临灭绝物种水生动物”之一。长江鲟是长江独有鱼种,与中华鲟一样,成长于我国的长江干支流及沿江大型湖泊和近海,每年9~10月洄游到上江上游产卵。 白鲟: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千克,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物种。另名为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体长梭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吻长剑状,其长为眼后头长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后逐渐变宽,前端钝尖,狭而平扁,基部肥厚。体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春季溯江产卵。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现资源量逐年明显下降,面临濒危,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中文学名:白鲟别称: 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时称鲔 毛花鱼,Coilia brachygnathus,鳀科鲚属的一个物种。体形长而侧扁。上颌骨后伸不超过鳃盖后缘。无侧线。纵列鳞68~77。胸腹部具棱鳞。胸结上部有6根游离的丝状鳍条。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相连。中文学名:毛花鱼 刀鱼(学名Coilia ectenes Jordan),又称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与河鲀、鲥鱼和鮰鱼一起被誉为“长江四鲜”。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长颌鲚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由于长江污染加剧以及滥捕滥捞,刀鱼产量逐年下降。刀鱼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银白色,肉质细嫩,但多细毛状骨刺。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清明后,刀鱼肉质变老,俗称老刀。中文学名:长颌鲚,刀鱼别称: 刀鲚,刀鱼、苦初鱼、凤尾鱼、毛鱼 河鲀 ( hé tún )为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俗称河豚。(注:河豚的叫法存在错误,但被广泛使用,河豚也可以指一种淡水哺乳动物。)自古以来中国食用的河豚皆生息于河中,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声的唧唧声而得名河'豚'。另有“气泡鱼”、“吹肚鱼”、“河豚鱼””、“气鼓鱼”(江苏、浙江)、“乖鱼”(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用闽南话读)(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等称呼。古时称“肺鱼”。黑斑叉鼻鲀(Aronthron nigropunctatus)等中文学名:河鲀别称: 气泡鱼、吹肚鱼、气鼓鱼、乖鱼、鸡抱、龟鱼、街鱼、蜡头、艇鮁鱼 青海湖裸鲤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又称“湟鱼”。仅分布于中国青海湖及其湖周支流,为高原低温盐碱性水域经济鱼类。喜栖息于滩边、大石堆间流水缓慢处、深潭或岩缝中。适应性强,在半咸水(青海湖水含盐量12~13‰)或淡水中均可生活。杂食性,主要摄食藻类、轮虫、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小鱼。幼鱼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成鱼在产卵洄游时仍摄食,但摄食量下降。中文学名:青海湖裸鲤别称: 湟鱼,花鱼,无鳞鱼 鲈鱼 中文里有许多种鱼类都可以被称为鲈鱼,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种,分别是:海鲈鱼,学名日本真鲈,分布于近海,及河口海水淡水交汇处。松江鲈鱼,也称四鳃鲈鱼,属于降海洄游鱼类,最为著名。大口黑鲈,也称加州鲈鱼,从美国引进的新品种。河鲈,也称赤鲈、五道黑,原产新疆北部地区。中文学名:日本真鲈别称: 花鲈、鲈板、花寨、鲈子鱼、七星鲈 鳜鱼: ( jué yú )中文学名:鳜鱼别称:桂花鱼、花鲫鳜鱼又名桂鱼、鳜花鱼、鳌鱼、脊花鱼、胖鳜、桂花鱼。体高侧扁,口大,两颌,犁骨均具绒毛状齿,上下颌前部的小齿成犬齿状;圆鳞甚细小;体侧有不规则暗棕色斑块。冬季在水深处越冬。春季游向浅水区,性凶猛,幼鱼喜食鱼虾,成鱼以吃鱼类为主,冬季停止摄食。肉质细嫩,味极鲜美。体侧扁,背隆起,头大、口裂略倾斜,上下颔前有小齿,体色棕黄,腹灰白,体侧有许多不规则斑块、斑点。属凶猛肉食性鱼类,常以其它鱼类为食,也食虾类,常栖息于静水或缓水域底层,春季天气转暖后常到沿岸浅水区觅食,觅食多在夜间,雨后常在急流处产卵,喜群集,鳜鱼分布很广,除青藏高原外,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肉质优良,为名贵品种,也是垂钓的主要对象。 哲罗鲑 ( zhé luó guī )是一种冷水性的淡水食肉鱼,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地区,西至伏尔加河流域、东至伯朝拉河流域、南至黑龙江流域,北至勒拿河流域均有发现。哲罗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水中,冬季在较深的水体如大江干流、湖泊中越冬,春季向溪流洄游产卵。性凶猛,体型大,身长在1米以上,但曾经有发现长达4米,重达90公斤的个体,捕食鱼类及在依水生活的蛙类、蛇类、鼠类、鸟类等。哲罗鲑肉味鲜美,为珍贵鱼类。中文学名:哲罗鲑别称: Huchen、者罗鱼、折罗鱼、哲绿鱼(东北),大红鱼(新疆) 铜鱼Coreius heterokon (Bleeker)属鲤形目,鲤科,鱼句 亚科,铜鱼属。地方名:金鳅、水密子、尖头棒、麻花鱼、铜线、芝麻鱼、长江铜鱼。铜鱼是长江流域上游的重要经济鱼类,是大众喜爱的上等鱼,地方风味菜肴有豆瓣鱼、红烧鱼等。江苏靖江一带宾馆饭店也将其作为高档鱼用于筵席,俗称黄道士,需求量较大。近年来,铜鱼自然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捕获个体变小,产量下降。中文学名:铜鱼拉丁学名:Brass gudgeon别称: 金鳅, 出水烂, 尖头, 铜钱鱼 圆口铜鱼学名Coreius guichenoti (Sauyage et Dabry),属鲤形目,鲤科。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中文学名:圆口铜鱼拉丁学名:Coreius guichenoti 别称:水密子, 方头, 肥沱, 麻花鱼生活习性 生境: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中,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喜集群。捕食与食性:食性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其摄食活动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春秋摄食强烈,冬季减弱,昼夜均摄食,但白昼摄食率低于夜间。保护:未列为保护动物。 金丝鱼 唐鱼(学名:Tanichthys albonubes)。属于鲤科唐鱼属,本属仅有1种,分布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唐鱼为我国特有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是由于分布狭窄,种群数量稀少,现已野外绝灭。中文学名:唐鱼别称:白云山鱼、白云金丝、红尾鱼 小鰁 ( xiǎo quán )口小,下位,呈马蹄形。下颌有角质边缘。下唇限于口角。具短须。侧线鳞34-35。体侧有一黑色纵纹。生殖季节雄鱼吻部具珠星,雌鱼产卵管稍延长。生活水层属于中下层鱼类,喜生活在水质清澈的石底山溪和小河中。雌鱼体长50毫米达性成熟,生殖季节约在4月。喜欢在水底的砾石中翻寻食物,行动十分敏捷。中文学名:小鰁外观: 口小,下位,呈马蹄形俗 名:江西鰁、荷叶鱼产 地:分布于珠东水系的北江、西江两大支流、长江水系中下游浙江和富春江水系等。(我国特有种) 银色颌须鮈 ( yín sè hé xū jū )(学名:Gnathopogon argentatus ),是鲤科的一种鱼类,俗名亮壳、亮幌子。口亚下位。唇简单。须1对,其长度与眼径相等。中文学名:银色颌须鮈别称:须鮈、亮壳、亮幌子形态特征 口亚下位。唇简单。须1对,其长度与眼径相等。眼径等于吻长。侧线鳞38~42。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之间的后1/3处。生存习性 为常见小型鱼类,栖息于水体中、下层。生殖季节在5月。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藻类和水生植物。分布范围 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逆鱼 形态特征 身体中等长,侧扁。背腹微隆。头较小。眼大、侧位。吻长等于眼径。口近下位,口裂弧形。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其长度等于或稍大于头长。背鳍起点距吻端近于或等于距尾基的距离。胸鳍不达腹鳍。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稍后。腹部在腹鳍前较圆,从胸鳍基部到肛门间有明显的腹棱。肛门贴近臀鳍。尾鳍分叉。侧线完全。体色背侧灰褐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浅灰色,腹鳍基不浅黄色。中文学名:逆鱼俗名:刺鳊、扁脖子、浮鲢,科属:鲤科种群分布 分布于长江水系 瓣结鱼(Tor (Folifer) brevifilis)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结鱼属,瓣结鱼亚属。俗称:哈司,重口,马嘴,腊巨。瓣结鱼为生活于清澈流水中的中下层鱼类,体型为流线型,头尖,鳍健,为善泳的鱼类之一。它经常在水底乱石间穿越,用喇叭形伸缩自如的大口向江底和石面上吸食,以底栖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植物的碎片和丝状藻类为食。一般3冬龄鱼始达性成熟,产卵期估计在6-7月间,成熟亲鱼要求在急流条件下进行繁殖。中文学名:瓣结鱼 雅鱼是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的俗称,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其中,齐口裂腹鱼属于裂腹鱼亚属,重口裂腹鱼属于裂尻鱼亚属)。简介 雅鱼,雅安名特产之一,是中亚高原山区特有的品种,又称“丙穴鱼”。产于青衣江(雅安段)周公河,故称雅鱼。鱼形似鲤而鳞细如鳟,体形肥大,肉质细嫩,砂锅雅鱼为当地名菜。相传,清代上贡慈禧,太后赞美为“龙凤之肉”。雅鱼两种鱼的鉴别依据:齐口裂腹鱼下颌前部具有明显的角质层,属植食性,口角须与眼径大致等长;重口裂腹鱼下颌前部无角质层,属肉食性,口角须大致为眼径的2.5倍。外形特征 雅鱼,又名丙穴鱼、嘉鱼、丙穴嘉鱼,学名裂腹鱼,有齐口和重口之分,裂腹红尾,形似鲤而鳞如鳟,源产于雅安周公河 香鱼体狭长而侧扁,头小而吻尖,口大眼小。背缘苍黑,两侧及腹部为白色。尾分叉,无硬棘,背鳍后有一小脂鳍。鲜活时各鳍淡黄色,腹鳍的上方有一处黄色色斑。香鱼吻端下弯,形成钩吻。下颌前端各有一突起,两突起之间成明显的凹陷。上下颔各有一行宽扁细牙,能活动,着生于皮上。犁骨无牙,颚骨和舌上具牙。全身除头部外均备有细小圆鳞。具脂鳍,体长可达30厘米左右。中文学名:香鱼别称: 香油鱼、瓜鱼、细鳞鱼、海胎鱼、仙胎鱼、秋生子 罗碧鱼 体极扁薄,背缘平直,腹缘圆凸。腹棱明显,自鳃颊至肛门。吻尖,口端位,下颌前端突起与上颌凹陷嵌合。侧线在胸鳍上方缓下弯。背鳍无硬刺。中文学名:罗碧鱼形态特征 体极扁薄,背缘平直,腹缘圆凸。腹棱明显,自鳃颊至肛门。吻尖,口端位,下颌前端突起与上颌凹陷嵌合。侧线在胸鳍上方缓下弯。背鳍无硬刺。臀鳍基部长,其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的下方。生存习性 小型鱼类。喜栖息在水体的中上层,在产地为常见种。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水系。 北极茴鱼又名棒花鱼。茴鱼科Thymalidae,茴鱼属Thymallus6种。体长形,侧扁,前背窄棱状。吻钝短,眼大,口裂稍斜,上下颌约等长,各有一行细弱牙。鳞中等大,尾鳍深叉形,分布于额尔齐斯河流域,为冷水性底层鱼类。喜生活在山麓砂底的清澈激流中,食性以水生昆虫及软体动物等为主。是开展溪钓运动极好的对象。中文学名:北极茴鱼 狗鱼属鲑形目,狗鱼科,狗鱼属。即黑斑狗鱼。俗称:狗鱼,鸭鱼。英文名:Pikes , Amur pikc 。狗鱼是在北半球寒带到温带里广为分布的淡水鱼。口像鸭嘴大而扁平,下颌突出。是淡水鱼中生性最粗暴的肉食鱼,除了袭击别的鱼外,还会袭击蛙、鼠或野鸭等。据说一天可以吃和自己体重相当的食物。因为寿命长,偶尔可发现巨大型的个体。因肉味极佳,成为钓鱼的好对象。狗鱼是鲑形目狗鱼亚目狗鱼科的唯一属。共5种,2亚种;中国有2种,即黑斑狗鱼和白斑狗鱼。体细长,稍侧扁;口裂极宽大,约为头长的一半;齿发达;背鳍及臀鳍位靠后并相对;体侧有斑。狗鱼生长快,肉质细嫩洁白,味道鲜美,是很好的食用经济鱼类。但因狗鱼为肉食性,贪食而食量大,对其他经济鱼类有很大的危害。中文学名:狗鱼别称: 黑龙江狗鱼、河狗、鸭鱼 全裸裸重唇鱼仅见于腾冲境内之瑞滇和明光两乡,为珍稀种类。生活在高海拔山间小溪,于中下层水中寻觅杂食,性耐寒,中文学名:全裸裸重唇鱼别称冷水鱼、冷水花鱼形态特征 体延长,腹近圆而身略侧扁,除臀鳞和腹鳍基外侧有一腋鳞外,通体几乎“一丝不挂”,呈“全裸体”状,故得名。背灰腹白,背侧散布众多不规则斑点,构成典型的“河道色”。生存环境 虽个体小,食用价值不高,但作为裂腹鱼亚科中明显特化的一个属,它是由原始的裂腹鱼属伴随高原的隆起分化而形成的,因而在科学研究尤其是在鱼类遗传与生态的研究领域具有特殊的价值,可称为一种珍稀的“化石鱼”。 松潘裸鲤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口亚下位,弧形。下颌无锐利角质。唇薄,下唇侧叶细狭,唇后沟中断。无须。体大部裸露,仅有臀鳞和少数肩鳞。背鳍刺细弱,后侧缘下部具细锯齿,起点在腹鳍之前。中文学名:松潘裸鲤别称:冷水鱼, 白鱼生存环境 小型鱼类,体长不超过200 mm。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分布于长江上游的支流中。国内分布 金沙江,澜沧江水系,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理县,黑水等岷江和大渡河上游,南坪九寨沟。 花斑裸鲤 体长,侧扁。头锥形。口亚下位,口裂较大。下颌无锐利角质。唇薄,下唇侧叶狭窄,唇后沟不连续。无须。大部分裸露,仅有臀鳞和少数肩鳞。背鳍刺强,具发达的锯齿,起点稍在腹鳍之前。体侧具多数环状、点状或条状的斑纹。中文学名:花斑裸鲤别称: 大嘴巴鱼、大嘴花鱼、大嘴鱼分布范围 分布于黄河上游和柴达木盆地的奈齐河水系,四川、甘肃、青海与黄河邻近水系有分布,为黄河上源重要经济鱼类。 大鳞四须鲃 ( dà lín sì xū bā )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水系。在江河流水中生活。个体中等大,常见约250g。中文学名:大鳞四须鲃形态特征 头两侧略染淡红,眼微红,体背青灰,两侧银白闪光,鳞片边缘具有黑边,形成明显的网眼纹,背鳍、尾鳍青灰,胸鳍、腹鳍、臀鳍橙红;体高而侧扁,背缘和腹缘的弧度略相等,头短侧扁,吻短而钝,眼较大,侧位,偏于头的前半部,口次下位,深弧形;须两对,较细长,背鳍外缘内凹,背鳍不分枝鳍条后缘具有锯齿,尾鳍深叉,末端尖,侧线完全,和缓下弯。鳞较大,背鳍基具有鳞鞘,腹鳍基外侧具有腋鳞。在江河流水中生活。个体中等大,常见约250g。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水系。 虹鳟 ( hóng zūn )(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形目、鲑科,鱼类。最大体长:120cm,栖息深度:0-5公尺,誉为“水中人参”。善于跳跃,上钩后激烈拼搏。已从北美西部引殖到很多国家。栖于湖泊和急流,体色鲜艳。体上布有小黑斑,体侧有一红色带,如同彩虹,因此得名“虹鳟”。在北京顺义有养殖基地。中文学名:虹鳟别称: 瀑布鱼、七色鱼。 桂华鲮 ( guì huá líng )为鲤科,华鲮属鱼类。 体长,稍侧扁,腹部圆。吻稍钝,密布珠星。口宽,下位,弧形。吻皮边缘具细缺刻,近口角处外露,下唇与下颌分离,下唇边缘及内面布满小乳突,具颏沟。下颌角质缘略外突。须极小,成鱼吻须退化,颌须位口角深沟内。背鳍无硬刺,最长鳍条大于头长。别称:青衣、扁青衣、沉香鱼生活习性 栖息于石底激流的江河或山溪。食藻类、青苔及有机碎屑。3~4月集群产卵。常见0.5~lkg,最大4kg。为产区经济鱼类。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分布于西江水系。珠江水系,元江水系,湖南的洞庭湖及其附近大型湖泊中和洞庭湖上游的河流中。 墨头鱼(Garra pingi)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墨头鱼属。俗称:墨鱼,东坡鱼,乌棒,黑鱼,鮇鱼(《本草纲目》)。英文名:Beardless sucking bard 。体长,稍呈圆筒形,腹面在腹鳍之前较平,尾部侧扁。头部宽而平扁,略呈方形。吻钝,前端有角质突起;口大,下位,呈新月形,无须。上唇吻皮向腹面包下,其边缘分裂呈栉状,下唇宽大,似椭圆形吸盘,中央有一肉质垫,周缘游离,上有小型乳状突起,其前缘与肉质垫之间有一深沟相隔。眼小,位置较高。鳞中等大,腹鳍前腹面的鳞片埋于皮下;背鳍无硬刺,边缘凹形。体褐色,背部深,腹部灰白,鳍呈灰黑色,体侧鳞的基部有一黑斑,联成体侧黑褐色条纹数条。雌雄鱼平时具有珠星,至生殖期更为显著。民间传说这是苏东坡在家乡习字,洗笔砚于江,将鱼染成黑色的,故称之“东坡墨鱼”。墨头鱼分布于长江上游、澜沧江及元江水系。中文学名:墨头鱼别称: 墨鱼,东坡鱼,乌棒,黑鱼,鮇鱼 角鱼(学名:Epalzeorhynchos bicornis)属鲤科野鲮亚科角鱼属,本属为东洋区一特有属,共有数种,以中南半岛为分布中心,向南伸展达苏门答腊,向西至印度。角鱼为中国特有种,在国内仅发现于云南泸水县及保山县(属怒江水系),在怒江下游缅甸的萨尔温江可能亦产。中文学名:角鱼别称: 红眼鱼生活习性 小型淡水鱼类,主要栖息于底质多岩石清水江河的下层。刮食着生藻类。体型较小,体长一般100-150毫米。 石爬鮡( shí pá zhào )(Euchiloglanis spp.)属鲇形目,鮡科,石爬鮡属。俗称:石爬子、青石爬子、黄石爬子、火箭鱼。中文学名:石爬鮡种类 石爬鮡分为两种:青石爬鮡(E.davidi)的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大于至鳃孔下角的距离,上颌须的须状延长部分较短,仅及鳃孔,胸鳍较长,达到或接近腹鳍起点。它分布于四川青衣江上游。黄石爬鮡(E .kishinouyei)的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小于至鳃孔下角的距离,上颌须的须状延长部分较长,超过鳃孔,胸鳍较短,显著不及腹鳍起点。它分布于青海、四川、西藏的金沙江水系。 食蚊鱼又名大肚鱼、柳条鱼等。食蚊鱼(学名:Gambusia affinis )为胎鳉科,食蚊鱼属的一种。体长形,略侧扁,长15.5~37.5毫米。雄鱼稍细长;雌鱼腹缘圆凸。头宽短,前部平扁。原产美国东南部、墨西哥及古巴,因对消灭疟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虫有一定作用,而被一些国家移殖。利用食蚊鱼灭蚊,既不污染环境,又能把蚊子幼虫消灭在水体里,可有效地控制蚊子的滋生。如果各地都普遍养殖食蚊鱼,对于消灭蚊子,有效控制和预防通过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将大有裨益。但是由于竞争力强,会对生态位相似的当地鱼类造成相当压力,更会袭击体形比自己大一倍的鱼类。在华南人类活动区,食蚊鱼已取代了本地的青鳉(Oryzias latipes)和弓背青鳉(O. curvinotus),成为低地水体的优势种,危害到这些青鳉的生存。甚至会影响当地蛙类、蝾螈等两栖动物的生存。中文学名:食蚊鱼别称: 柳条鱼,大肚鱼,山坑鱼等 青鳉鱼 ( qīng jiāng yú )青鳉鱼是国际医学用鱼,对水质、环境变化特别敏感。我国分布的几种青鳉鱼被很多家庭当成宠物鱼或观赏鱼来养。中文名:青鳉鱼食物子孓、红虫、线虫、水蚤、绿藻习性成群浮於浅水区的中上层环境水塘、沟渠、沼泽、小溪流源头生活环境 食物:青鳉鱼属于杂食性鱼类,据观察,如孑孓、红虫、线虫、水蚤、绿藻都是它的食物,但对腐尸却不感兴趣,对自己本种小鱼会追食。 鲥鱼 ( shí yú )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名。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味道最佳,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继扬子鳄、中华鲟、白鱀豚、胭脂鱼之后,长江鲥鱼也遭遇种群危机。中文学名:鲥别称: 迟鱼、时鱼、三来、三黎鱼、鲥刺 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属鲑形目,胡瓜鱼科,公鱼属。俗称:黄瓜鱼。英文名:Pond smelt 。体细长稍侧扁,头小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口大,前位,上、下颌及舌上均具有绒毛状齿。上颌骨后延不达眼中央的下缘,眼大。鳞大,侧线不明显。背鳍较高,其高大于体高;脂鳍末端游离呈屈指状;胸鳍小;尾柄很细,其高度仅等于眼径,尾鳍分叉很深。背部为草绿色,稍带黄色;体侧银白色;鳞片边缘有暗色小斑;各鳍为灰黑色。中文学名:池沼公鱼 大马哈鱼属鲑科鱼类,是鲑鱼的一种,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它们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却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长大。每年秋季,在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可以见到这些大马哈鱼。大马哈鱼是肉食性鱼类,它们的本性凶猛,到大海后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而在幼鱼期则以水中的底栖生物的水生昆虫为食。大马哈鱼可以长到6公斤多重,它们是珍贵的经济鱼类,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卵也是著名的水产品,营养价值很高。素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著称于世,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中国黑龙江省抚远市的黑龙江畔盛产大马哈鱼,是“大马哈鱼之乡”。中文学名“大马哈”鱼,来自于黑龙江省的赫哲语的音译。中文学名:大马哈鱼别称: 北鳟鱼、大发哈鱼、罗锅鱼、马哈鱼、麻糕鱼、鲑鱼 马苏大马哈鱼 是我国大麻哈鱼属中徊游种类分布最南的一种,南限达北纬350,对温度的适应较高,是内陆驯化对象之一。属名贵经济鱼类,肉质细腻而味美,探受群众喜爱。近年来其资源锐减濒于枯竭。国内见于黑龙江和吉林。中文学名:马苏大马哈鱼生活习性 马苏大马哈鱼系在淡水河流中繁殖,在海洋中生长,达到性成熟年龄时又回到淡水中产卵的洄游性鱼类。由于它喜栖于低水温总生活,属于冷水性鱼类。 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卷口鱼属。俗称:嘉鱼,老鼠鱼,鼠头鱼。英文名:Ratmouth barbel 。属于定居性鱼类,生活于河床宽阔、流速大、江中多深潭、水质清澈的石底深水河段以及通泉水的石洞中。最大个体2市斤以上,肉味鲜美,含脂量多中文学名:卷口鱼别称: 老鼠鱼, 嘉鱼, 鼠头鱼, 圆口鱼 极边扁咽齿鱼 同义词扁咽齿鱼一般指极边扁咽齿鱼极边扁咽齿鱼是黄河上游海拔3000米以上宽谷河段的独有鱼种,主要分布在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以前是黄河上游鱼类中的绝对优势种群。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加之人为过度捕捞,这种鱼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现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中文学名:极边扁咽齿鱼别称:扁咽齿鱼、小嘴巴鱼、鳇鱼、草地鱼 春鲤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俗称:春鱼。英文名:Long pectoral carp , Longfin carp 。濒危等级:易危。个体较大,历史上产量较多,为洱海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水位下降、酷渔滥捕和引种不当,造成春鲤的数量急剧下降。中文学名:春鲤别称: 春鱼生活习性 春鲤平时栖息于湖中敞水区。食性杂,主要摄食底栖寡毛类动物,也食昆虫、螺蛳、小型甲壳动物、水生植物等。产卵期在3-5月,较集中于4月,因产卵较早,故有春鱼之称。卵产于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上。 糠粃鱼 无泪骨突起,无须,体鳞无纵裂。侧线不完全。小型鱼类,生活于山溪或沟渠缓流处,是产区常见鱼类。色彩鲜艳,有较大的观赏价值。中文学名:糠粃鱼分布区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俗名: 糠粃鱼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怒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介绍: 口亚下位,下颌稍长于上颌,下颌正中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 彩副橘 :简介 外形与无须橘相似。背鳍及臀鳍均不具硬刺,仅不分枝鳍条的基部较强硬,而未端仍柔软分节。腹鳍未端超过臀鳍起点。侧线完全。喜集群,生活于静水或缓流水域,以浮游动物为食。生殖期间,雌鱼具淡灰色产卵管。体色鲜艳,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适应性较强,常随其他鱼类被带到东北等地。分布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河北、山东等地。 扁吻鱼(学名:Aspiorhynchus laticeps)俗称新疆大头鱼,是中国的特产鱼类,也是世界裂腹鱼中的珍贵物种, 起源于3亿年前,有着古鱼类活化石之称。仅一属一种,在世界上的分布,仅存于塔里木水系,已在原最大产地博斯腾湖绝迹,它在中国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鱼类部分中,属一级保护动物,与陆上大熊猫同属一个级别,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中文学名:扁吻鱼别称: 新疆大头鱼、大头鱼、虎鱼 花羔红点鲑(学名:Salvelinus malma)为鲑科红点鲑属的鱼类,体色由褐色至灰色。有陆封型和洄游型之分,我国境内为陆封型,终身生活于江河干流及支流清冷水域。食性广,以底栖动物及落入水面的昆虫为主,有时甚至跳出水面掠食。中文学名:花羔红点鲑 鳗鱼拼音:mán 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风馒、日本鳗。鳗鱼是指属于鳗鲡目分类下的物种总称。又称鳝,是一种外观类似长条蛇形的鱼类,具有鱼的基本特征。此外鳗鱼与鲑鱼类似具有洄游特性。鳗鱼属鱼类,似蛇,但无鳞,一般产于咸淡水交界海域。中文学名:鳗鱼别称: 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 鯮 ( zōng )(学名:Luciobrama macrocephalus)属鲤科鯮属,为我国特有种类,仅在我国东南部平原地区,以及长江南各水系有分布。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江湖阻隔以及食物短缺等原因,导致鯮的种群个体数量显著减少。中文学名: 鯮别称: 吹火筒、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喇叭鱼 凤鲚属于河口性洄游鱼类,平时栖息于浅海,每年春季,大量鱼类从海中洄游至河口半咸淡水区域产卵,但决不深入纯淡水区域(长江口凤鲚最远达江阴,瓯江口凤鲚至江心屿)。刚孵化不久的仔鱼就在江河口的深水处肥育,以后再回到海中,翌年达性成熟。中文学名:凤鲚别称: 凤尾鱼、子鲚、烤籽鱼 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飘鱼属。俗称:飘鱼,篮片子,篮刀片,薄削。分布极广,我国辽河、长江、钱塘江、闽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均有分布。中文学名:银飘鱼生活习性 上层鱼类。银飘鱼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不论静水、流水都能生活。喜欢漂泊于浅水地区,行动迅速,经常成群地在水面上来往漂游,故有飘鱼之称。冬季到深水层中越冬。以小鱼、浮游动物及植物碎屑为食。个体不大,但繁殖力强,产卵期在5、6月,绝对怀卵量为3400粒左右。种类分布 分布极广,我国辽河、长江、钱塘江、闽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均有分布。 金鱼起源于中国,也称“金鲫鱼”,近似鲤鱼(Cyprinus carpio)但它没有口须,是由鲫鱼进化而成的观赏鱼类。金鱼的品种很多,颜色有红、橙、紫、蓝、墨、银白、五花等,分为文种、草种、龙种、蛋种四大品系。在12世纪已开始金鱼家化的遗传研究,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引种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金鱼已陪伴着人类生活了十几个世纪,是世界观赏鱼史上最早的品种。金鱼易于饲养,它身姿奇异,色彩绚丽,一般都是金黄色,形态优美。金鱼能美化环境,很受人们的喜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观赏鱼。中国的金鱼主要是在鲫鱼上发展而来。而彩色鲤鱼传到日本后得到很大重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