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语石论手法

 并不hy 2016-09-13

针对网站一些同道论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特发表粗浅的看法,因为这样的辩论只能越辩越明,不言某处执业、某处讲课、是否是骗子、也不要动怒与放弃等,希望专论此手法
http://www./bbs/viewthread.php?tid=3008&extra=page%3D1&page=4

回复如下:


在整个针灸过程中,我认为顺天时、四时、正因为人不合于阴阳术数、所以“其为不知道者”而饮食生活无度、不知避虚邪贼风,而有疾(关于疾与病建议查查《说文解字》对中医的治疗会有好处的)。

以“顺”为要,以“调”为次,目的都是调“常”或说调之为“常”,这就是除了针灸以外按摩、导引、踩跷、汤药能取效的原理,这些没有提插,也能有佳效,说穿了,“烧”与“透”仅仅是手法中的一种,况且有不施手法能愈病,偏于手法一种,夸大其疗效,还要再读书再实践。

“烧”与“透”仅仅是针对寒热一种提插的针灸方法而已,是补者从卫取气,泻者从荣置气的一种延伸手法而已,没什么神秘可言,《灵枢》所言: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取刺极深之,以下谷气(谓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矣),此其旨也,“烧”与“透”是《灵枢》行针手法之一的发展而已。

假令脉急者,深内而久留之;脉缓者,浅内而疾发针;脉大者,微出其气;脉滑
者,疾发针而浅内之;脉涩者,必得其脉,随其逆顺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
发针疾按其穴,勿出其血;脉小者,饮之以药。

此时,提插必然乱气,真要提插《灵枢》也有答案,假令恶寒者,先令得阳气入
阴之分,次乃转针退到阳分,令患人鼻吸口呼......

要知道还有呼吸补泻、迎随补泻、捻转补泻、开阖补泻等,如何融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手法,原则是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不施手法,针入气调病自愈亦有之,不必泥于提插,甚至,“烧”与“透”。

此时针者应知:
一 呼吸之理乃调和阴阳法
二 迎随之理乃针下予夺之机
三 疾徐之理乃持针出入之法

明此理,方不惑于手法而舍本逐末,况《大成》有补针之要法,泻针之要法言,离了提插补泻是否一定不能补泻?是否“烧”与“透”就是行针最高境界?有人惑于针术沉迷于手法,有人迷于针道长于讲理,须知凡为学术,有体才有用,有用必有体,体用兼备,乃能理明法妙。针灸之道为体,针灸之术为用,须知结合方为合格针者,方能使顽铁通于神明

“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最早的记载始于《黄帝内经》。在《内经》(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曰:“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这段是一网友对“烧”、“透”寻依据的认为,认为《针解》中刺后针下热即为烧山火,针下寒即为透天凉,其实甚为牵强。

针刺临床时间长的人都知,有针者一下针病人即温热;有些大实热病人,医者三棱针一下,即感凉润;有行针不数下,有针三里感觉全身发热者,假定这数下,不是三进一退,不是三退一近,是否也是烧山火透天凉?是不是因为针经已言“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只要产生”热“、”凉“就是”烧“、”透“,岂不是太多的”烧“与”透“?  

针灸发展另外一个高峰时候的明代,百家争鸣,手法发展繁多,其精华不外”抽添“二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