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及名迹介绍

 昵称32650495 2016-09-13

1.南山积雪亭

南山积雪亭,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三景。此亭是一座单檐双排柱攒尖顶方亭,外排四角各有三根方柱,内排四角各有三根圆柱。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地处山庄北面山峰之上,与北枕双峰南北并列。亭子东南悬崖陡峭、险峻异常。冬季,从亭上遥望南面僧冠诸峰,横空出世,直插云表,采用“因高借远”的建筑技巧。每当大雪初晴,南面诸峰,银装素裹,在璀璨的阳光照耀下,闪着晶莹之光,犹如玉雕银镂,景色幽美,康熙称赞它可与峨眉、昆仑相媲美。

南山积雪亭,顾名思义,此亭的主要观赏价值,是登高远眺洁白如玉的积雪。其实,山庄南山不仅有“积雪”可看,其苍松山色更值得观赏。康熙在《南山积雪》里说:“图画难成丘壑容,浓妆淡抹耐寒松。”诗中写出了山庄南岭遍布青松,而松树的耐寒特质,使这里的山色,一年四季总是苍碧青翠的。松涛阵阵,此起彼伏,的确是用画笔也难表现其容貌之美的。其实,只要登临此亭,不管是春秋还是冬夏,都能观赏到胜于“图画”的美景。

 

2.四面云山亭

 

四面云山亭,是康熙三十六景第九景。此亭是一座十六柱单檐攒尖顶方亭,其造型简明而大方。约建于1709——1711年(康熙四十八至五十年),地处山庄西北峰顶上。登亭四望,苍山如海,群峰围绕。向北金山、黑山并峙天际,向东天桥山凌空飞架,南望僧冠山银装素裹,西眺广仁岭磅礴蜿蜒。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远眺,都可以观赏山庄外的峰峦秀景,每当烟云笼罩峰峦沟壑时,此亭四周犹如一派茫茫云海,匾额“四面云山”为康熙御笔,并题联“山高先得月,岭峻自来风”。

     当年,康熙、乾隆等清代皇帝,常到四面云山亭登高远眺,并在这里传餐,边饮酒边赋诗。特别是乾隆皇帝,对此亭更加喜爱,每来山庄,必登四面云山亭,并提笔赋诗。还命人把写好的诗刻在木牌上,悬挂在亭子的四壁,到了乾隆47年,壁上有诗达54首之多。

     高踞峰顶的四面云山亭,浮于山峦云海之上。从园林艺术的角度看,四面云山亭有很强的观赏性,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因高借远”的建筑技巧,园内造亭,凭借地势之高,远借园外佳景。四面云山亭,因地处山庄内高峰绝顶,能远借山庄外诸多胜景。

清朝皇帝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时,常率领王公大臣和蒙古贵族登高,到这座亭子中赏赐野宴、吃狍子肉,然后启程回京。

 

3.北枕双峰

 

北枕双峰亭,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十景。此亭是一座双排柱攒尖顶方亭,其结构和造型,都与南山积雪亭相同。此亭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与南山积雪亭相对。

据《热河志》记载:“山庄内直北山巅有亭焉,斗拔悚起,与西北金山、东北黑山,颉顽鼎峙,圣祖题额曰:‘北枕双峰’,其势排空意向,如天门双阕,对拱檐楹。亭前两石笋,秀削青瑶,矗立云际。”北枕双峰亭,位于高山之巅。登临此亭向北眺望,大约距离百余里处,可见东西两座高峰。西北的叫金山、东北的叫黑山,两山遥遥相对,就像是宫殿门前两侧的望楼。而脚下的山峰像枕在两山之间似的,所以得名“北枕双峰”。

       北枕双峰亭前,原来有形状如同竹笋的两块青色大石,上面刻着康熙《北枕双峰》诗和乾隆的和诗《北枕双峰恭贺皇祖圣祖仁皇帝御制元韵》。两块大石今已不存,所刻诗文是:

康熙诗为“嵚奇冈岫紫宸关,乾地金峰坎黑山。苦热云生双岭腹,盆倾瞬息落息弯。”

乾隆和诗为“欲排云雾叩仙关,咫尺罗天即此山。却喜晴明聊纵目,滦河如带一湾湾。”

 

4.晴碧亭

 

晴碧亭,是一座重檐攒尖顶八角亭。此亭建于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地处康熙三十六景之一的“万壑松风”岗下,据《热河志》记载:“前殿据岗背湖,渐近湖为坡坨,殿五楹,北向。长松数百,掩映周围,额曰:‘万壑松风’……康熙壬寅,上以冲龄随侍山庄,赐居于此。殿后三楹曰‘鉴始斋’,坡下亭曰‘晴碧’。”康熙壬寅,即是1722年,十二岁的乾隆,跟随祖父来到避暑山庄,住在“万壑松风”的“鉴始斋”,“晴碧亭”距离当时乾隆的住所很近。乾隆追忆此事,并在《晴碧亭忆旧》一诗中写道:“万壑松风之山阴,枕溪有亭曰晴碧。我年十二随至此,即指殿傍为赐它。望见御舟泊亭畔,呼名趋下层岩壁。顾谓勿急恐蹉跌,是即初蒙恩眷目。”此诗不仅追忆了祖父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还介绍了晴碧亭的具体位置。

康熙喜爱杭州西湖,也喜爱避暑山庄,故而他为山庄题额赋诗时,常常跟杭州西湖景观加以比较。康熙以“晴碧”二字为万壑松风岗下的小亭题额,也与杭州西湖有关。北宋大文豪苏轼曾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明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来歌颂杭州西湖。南宋诗人杨万里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赞美西湖的荷花。苏轼诗中用了一个“晴”字,杨万里用了一个“碧”字,康熙取二者合一为自己喜爱的亭子命名,意思是坐在这座小亭中,可以欣赏到同杭州西湖一样美的水与荷花。

 

5.锤峰落照亭

 

锤峰落照亭,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二景。此亭是一座卷棚顶歇山式大型风景亭,四周设置围廊,其外侧共有二十根立柱,内侧有门窗。于围廊之中,可眺望山庄内外景色。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地处接近湖区的山庄西岭上。此亭西与四面云山亭相望,东以宫墙外诸峰为对景。

锤峰落照亭与山庄东面高耸于群山之上的磬锤峰遥遥相对。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东方诸山都呈现深暗之色,惟独磬锤峰映着霞光夕阳,巍然挺立,看上去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康熙在《锤峰落照》定景诗里写道:“纵目湖山千载留,白云枕涧报深秋。巉岩自有争佳处,末若此风景最幽。”站在锤峰落照亭上,纵目远眺那千年以前就存在的石峰,连天接峡,朵朵白云浮于空中,就像枕在山涧之上。如此秀丽的景色,让康熙觉得天下的奇峰怪石,哪里的也比不上磬锤峰的景色优美。

乾隆也非常喜欢这一景致。他在山庄期间经常登临此亭,并写诗多首,对所见到的景物进行描绘和歌咏。其中一首为乾隆四十六年九月九日重阳节,乾隆陪皇太后到此登高时所作的《九日登高作歌》。诗都刻在碑上,立于亭旁。碑今尚在,碑体雕刻得很精美,游人可亲临观赏。

 

6. 曲水荷香亭

     

曲水荷香亭,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五景。此亭是一座双排柱重檐大型方亭,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圣祖御笔题额,俗称“流杯亭”。亭内奇石环列,形成弯弯曲曲的小水渠,当年“碧溪清浅,随石盘折,流为小池,藕花无数,绿叶高低。”此景的创建源于“曲水流觞”的典故。

       相传东晋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浙江绍兴西南的兰亭举行修禊之礼(修禊,古代一种习俗,于每年阴历三月初三到水边游玩,来消除不祥)。他们把酒杯放在清流之上,任它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要赋诗一首,作不出的罚酒三杯。众人列坐在水边,饮酒赋诗,王羲之乘兴作《兰亭集序》,并亲自书写,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段雅事广泛流传,兰亭被后人称为流杯亭。

避暑山庄的曲水荷香亭,虽然借鉴了绍兴的兰亭,但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康熙在《曲水荷香》诗序中说:“碧溪清浅,随石盘折,流为小池,藕花无数,绿叶高低。每新雨初过,平堤水足,落红波面,贴贴如泛杯。兰亭觞咏,无此天趣。”康熙认为山庄的曲水荷香亭更令人喜爱。

作为康熙三十六景之一的“曲水荷香”,其原来的亭早已被毁,至今尚未修复。如今将“曲水荷香”的匾额,移至文津阁南的流杯亭上。重新修复的流杯亭,其造型和意境与曲水荷香亭相同,观赏此亭,就如同面对“曲水荷香”。

 

7. 濠濮间想亭

 

濠濮间想亭,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七景。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2002年,澄湖北岸四座亭重新挂牌,改变了原来的排列顺序,是“莺啭乔木”与“濠璞间想”二亭的位置东西互换,同时也使这两座亭题额与原来的造型不一致了。那么,康熙时代所建的“莺啭乔木”与“濠璞间想”究竟哪座在东,哪座在西呢?其各自的造型又是什么样的呢?据《避暑山庄后序》和《避暑山庄图咏》记载和分析,澄湖北岸现存的四小亭,自东而西的排列顺序应该是:单檐四角方亭为“甫田丛樾”、扁八角亭为“莺啭乔木”、攒尖顶六角亭为“濠璞间想”、重檐十六角亭为“水流云在”。

“濠”和“濮”都是水名。“濠水”在安徽省境内。“濮水”也称为濮河、普河,原本是黄河的支流,后来因为黄河迁流、决口等原因,不复存在。此景名称取自庄子的典故。春秋时期,庄周同他的好友惠施同游濠水,二人站在桥梁上,庄周望着水中悠闲自得的鱼说:“鱼这样悠闲自得是鱼的快乐。”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周反驳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后来庄周经常在濮水岸边垂钓,楚王聘他为相,他谢绝不去,终生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此亭周围长满了茂密的林木,康熙在此处感到安恬舒适,听鸟儿在枝头清脆地啼鸣,看鱼群出没在清澈的湖水中,于是产有了庄周在濠濮之间“超然物外,自得其乐”的想法。他修建此亭,以便常来放松精神,愉悦性情。

 

8.莺啭乔木亭

    

     莺啭乔木亭,是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二景。此亭是一座扁八角亭。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地处万树园之南,这里树木成林,枝叶青翠浓荫密布。春天的时候,黄莺成双成对地飞舞,有时还落在枝头上婉转啼鸣,这就是康熙以“莺啭乔木”为此亭命名的缘由。莺啭乔木亭,濒临澄湖,并与万树园为邻。树木丛生,是黄莺美好的生存家园。

 康熙喜欢坐在此亭,倾听悦耳的黄鸟之音,他在《莺啭乔木》诗中写道:“昨日闻莺鸣柳树,今朝阅马至崇杠。”形象地反映出,坐在莺啭乔木亭中,可以品味鸟鸣枝头的妙趣。乾隆也以《莺啭乔木》为题,抒发自己在倾听黄鸟之音时的感受:“山深悦鸟性,乔木早迁莺。……嘤嘤信有情。”古人说幽静的山林,是鸟儿最喜欢的地方,所以黄莺早早就迁到这里来。乾隆的“嘤嘤信有情”诗句,借用《诗经》中“嘤嘤”二字,用来形容鸟鸣的声音,“信有情”三字,是写乾隆自己的感受。他引经据典赞美鸟鸣,其实是在夸赞建在“万树园”之侧的莺啭乔木亭,不仅是闲坐休息的好地方,更是欣赏“黄鸟好音”的佳处。

 

9、瞩朝霞亭

  

瞩朝霞亭,是一座单檐四角方亭。据《热河志》记载:“泉源石壁”之西“为半月湖,更西有亭曰‘瞩朝霞’。”约建于1711年(康熙五十年)。

当年,乾隆常登此亭,多次写诗描绘半月湖:“半月湖图月未圆,一弯映却影澄鲜。碧霄轮廓三千里,容此湖将逮万千。”意思是说,半月湖因状似天上未圆的月亮而得名,此湖虽然像是一弯半月,却能照出澄澈的天空与鲜艳的云影。没有边际的天空,却被此湖容纳其中了。登临此亭可观朝霞之影,故而名之曰“瞩朝霞”。

现已不存。

 

10、含澄景亭

   

含澄景亭,也叫流杯亭,是一座重檐四角方亭。建于康熙时期的流杯亭,位于康熙三十六景之一的“香远益清”西南角。据《热河志》记载:“万树园东南,金山之阴,构殿数重……前殿五楹,圣祖御题‘香远益清’……斋左有亭,(高宗)御题额曰‘含澄景’。”高宗就是乾隆,他题额的含澄景亭,濒临山庄澄湖,坐在亭中可见碧波涟漪的湖水,映着青山翠岭,山水相连相映,妩媚而秀丽。

“含澄景”,未经乾隆题额之前,名为流杯亭。据《热河志》记载,康熙的大臣张廷玉,曾“扈从塞外,蒙恩召入行宫,泛舟观荷,遍览诸胜,赐宴于流杯亭。”这里所说的“行宫”,即是避暑山庄。含澄景与曲水荷香一样,也借鉴了绍兴兰亭的意境。避暑山庄的含澄景,将澄湖之水引来,也可举行“流觞曲水”的活动。康熙、乾隆都曾在此设宴,招待朝廷大臣以及少数民族王公贵族。

   

11、听瀑亭

 

听瀑亭,是一座四角方亭,属于康熙三十六景之一远近泉声的附属建筑,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地处远近泉声殿后的听瀑亭,所处的环境与远近泉声是相同的。这座四面虚敞的方亭,其西正对涌翠岩瀑布。登临此亭,举目仰望,可见“晶帘迎崖,微风斜卷,珠玑散空”的瀑布飞流,这不能不使人联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胜境。

乾隆曾以《听瀑亭子作》为题写诗一首:“瀑自有源维地灵,溪源无定藉人营。剔除泥滓疏新水,始得泉声副者名。溪水高下作繁声,瀑落云中峡底翻。一例空人凡耳目,那更伯仲藉量论。”在乾隆看来,庐山瀑布雄浑壮观,山庄涌翠岩瀑布也令人赏心悦目,没有所谓的谁高谁低。

听瀑亭,是欣赏瀑布的最佳处,登临其上,既能耳闻飞浪击石的响声,又可眼观晶莹碧透的瀑帘水色,在听觉与视觉方面,均能欣赏瀑布飞流之美。

 

12、芳渚临流亭

 

芳渚临流亭,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七景,是一座重檐攒尖顶方亭。此亭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地处如意湖亭之北。由“万壑松风”西行,然后向北拐,经过如意湖亭,可见一座南向小亭,康熙命名为“芳渚临流”。此亭座落在如意湖西侧沿岸弯曲的沙洲上,这里有“巉岩秀削”的枕流巨石。亭的周围,生长着灌木树丛。故而名之曰:“芳渚临流”亭。

康熙曾赋诗吟诵:“堤柳汀沙翡翠茵,清流芳渚跃凡鳞。树丛夹岸山花放,独坐临流惜谷神。”临湖的沙洲上,垂柳鲜绿青翠。澄澈的湖水中,游鱼欢腾跳跃。堤岛岸边鲜艳的山花正在开放。好一派迷人的景色。

坐在芳渚临流亭里,不仅可以俯视水中悠然往来的游鱼,还能欣赏湖波上优美如画的倒影。乾隆在《芳渚临流》诗中写道:“孤亭据悬岸,座俯水晶宫。曦影错金碧,春流泛紫红。”一座小亭立于悬空枕流的沙洲之上,远远望去使人感到新颖而别致。置身于芳渚临流亭里,俯视波如明镜的湖水,映于其中的殿宇楼台,就像神话中的“水晶宫”。这里的花草树木,秀色可餐,这里的水中倒影,极为佳妙。

   

13、澄泉绕石亭

 

澄泉绕石亭,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九景,是一座三楹歇山式敞亭。此亭约建于1708——1711年(康熙四十七至五十年),位于山庄梨树峪。据《热河志》记载:“入梨树峪,一径青苍,延缘山趾。泉自石窦出,峰回路转,随石曲折数里许,有亭北向,圣祖题额约‘澄泉绕石’……云根绿净,水石相遇之盛备矣。”坐在此亭,可观赏碧绿而清澈的池水,又能倾听水石相击犹如琴乐的声音。所见成景,所闻为乐,这就是澄泉绕石所在的优美环境。

康熙曾以《澄泉绕石》为题,诗曰:“水泉绕旧石,雉雀乐新巢。晴夜荷珠滴,露凝众木梢。”康熙坐于亭中,举目观看,泉水环绕着一块山石流淌,山石已旧,水石相遇,颇有情趣。池中有荷,鲜荷托着晶莹的水珠。岸边有树,鸟儿围着树上新巢飞鸣。树木梢头凝结着晨露,青翠的枝叶显得更加鲜嫩。看着眼前的景色,康熙感到非常愉快。

澄泉绕石亭,因地处山峦壑谷的深处,显得更有郊野韵味。乾隆在《澄泉绕石》一诗中说:“不必栋称玉,偏夸茨是茅。石泉回绿野,草木遍青郊。溪长鱼甩仔,春深燕补巢。琅袒Γ逃辛饺摇!弊诔稳剖だ铮劭醋攀泛腿闹鼙槭锹躺T锻铰凸帝郑倘缜辶鞅汤恕O械挠斡惆谖玻ち荷洗貉嗖钩玻司霸毯偶衙畹那槿び牒兔赖脑衔丁

 

14、澄波叠翠亭

 

澄波叠翠亭,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三十景,是一座长方形三楹敞亭。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澄波叠翠亭,位于如意洲北侧,这里湖水碧绿一片,亭北面对诸峰,绵延起伏,接连不断。在亭中仰望,诸峰高耸入云,低头俯视,一片汪洋的湖水。此亭濒临湖水,倒映于碧波之中的群山,层叠青翠,故而得名“澄波叠翠”。

澄波叠翠亭,位于澄湖南岸。登亭北望,可见层叠青翠而高耸的山峦,低头俯视,在阳光照耀下,湖水泛着淡紫色的波纹。康熙喜爱此景幽深宁静的意境,每次坐小船经过,总是停舟流连许久。大片大片浓绿的倒影令人心醉,特别是夕阳西下时,景物逐渐朦胧,湖面衬托着不时变换色彩的天空,使此处如同仙境。

康熙题澄波叠翠诗云:“叠翠耸千仞,澄波属紫文。鉴开倒影列,返照共氤氲。”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里山峦起伏,松柏郁郁葱葱,微风轻拂,水中倒影变化无穷的美丽风光。

澄波叠翠亭,近有山庄北山西岭,远有层峦叠嶂,山庄内外的青峰翠岭,倒映于澄湖波心,山水相连,悠然浮动。澄波叠翠亭的凭水借影,既有远借,也有临借,“因借”之妙令人叹服。

 

15、石矶观鱼亭

 

石矶观鱼亭,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三十一景,是一座三楹敞亭。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 从“远近泉声”向南走,踏过摆在浅水之中的垫脚石,便可以看见一座东向敞亭。此亭倚山临水,康熙题名为“石矶观鱼”。此处有一块平滑的巨石,是赏鱼、钓鱼的好地方。清代皇帝经常在石上垂钓,有时在亭中休息游玩。

亭前的湖水很清澈,或细长或肥大的鱼一尾接一尾欢快地游动。岸上的人可以非常清楚地观赏到它们优美的姿态。当年,康熙和乾隆都喜欢坐在溪边石矶上观鱼垂钓,特别是乾隆的兴趣更浓。他不只一次地到这里把杆垂钓、赋诗抒怀:“重把青杆坐钓矶,闲看溪鸟掠波飞。渔歌漫忆吴江水,绝胜鲈鱼秋后肥。”全诗充满喜悦之情,乾隆坐于石矶之上欣赏大自然,悠然自乐。他称赞吴江景色,实际上是讴歌避暑山庄同江南水乡一样美。石矶观鱼亭不仅适于观鱼垂钓,而且可以品味大自然的情趣。

观鱼使帝王们都有所感悟,康熙诗云:“羡鱼结网何须计,备有长杆坠钓肥。”意思是说因喜爱鱼而去结网捕捞的事何必思虑呢,自己早备好了鱼竿去钓这些鲜美的鱼儿。这实际上反映了他的自信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乾隆诗云:“坐矶竿不把,适可悟《南华》。”意思是说,坐在石矶上却并不垂钓,此时可以深入领会《庄子》一书的真谛,写出了他面对自然美景产生的恬淡的心境。

 

16、芳洲亭

 

芳洲亭,是一座四角攒尖顶方形小敞亭,为金山的缀亭。位于金山岛的北角。

芳洲亭的大半探进湖水之中,南端与爬山廊相连,从远处望去就像是一条探水神龙,而芳洲亭就是神龙的龙头,非常壮观。亭子背靠金山岛,岛上满是芳草鲜花,与水中的亭子相映成趣,因此得名“芳洲亭”。

这座小巧玲珑的亭子,不仅与芳草鲜花相伴,而且处于波光潋滟的碧波之上,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在金山的一角起着点缀作用,使金山壮观而秀雅。

 

17、甫田丛樾亭

 

甫田丛樾亭,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三十五景。是一座单檐攒尖顶方亭。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位于澄湖北岸蘋香沜西侧,匾额为康熙所题。景名“甫田”,意思是大田,“丛樾”二字,指连片的树荫。据《热河志》记载:澄湖北岸,有亭四座,最东边的景亭,名为“甫田丛樾”。当年,康熙在避暑山庄,就在此处检阅习武与射猎。此亭距万树园不远,飞禽走兽,往来于广阔的丛林之中,风光无限。康熙和乾隆都常来此亭,或观赏田园风光,或品味郊野情趣。

此处平原辽阔,又有御瓜园的几亩高产农田,这些景象使康熙想到在田间耕作的百姓们。康熙题此景诗云:“留憩田间乐,旷观悯闾阎。丛林欣赏处,遍地豫丰占。”是说自己在此地流连眺望之时,想到了要体恤百姓,看到了丰产的瓜田,而预料到处处都将是丰收景象,诗句写出了一代贤君的美好愿望。

嘉庆在《万树园》一诗中,以浓重的笔墨描写嘉树与群鹿:“山庄嘉树繁,雨露栽培久。永承培植恩,盘根遍平阜。仙鹿任遨游……”读了嘉庆的诗句,可以想象他是面北而坐在亭中,时而欣赏万树园里的花草树木,时而细心观察活动于园中的鹿。把鹿的行动和神态都看在眼里:或闭目酣睡、或低头饮水、或互相追逐、或结伴为友,都以其自然天性吸引着嘉庆。他盯着鹿,几乎陷入痴迷状态。嘉庆的诗句,充分表明,亭伴丛林,有利于登亭者品味郊野之趣。

 

18、水流云在亭

 

水流云在亭,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三十六景,是一座重檐大型敞亭。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位于澄湖北岸。此亭三开间、重檐,四个面分别跨出一附间,实际构成五开间。第一层檐挑出十二个角,顶檐四个角,计十六个角,所以俗称“十六角亭”。

 康熙题额“水流云在”,额名取自杜甫诗句“水流云不竞,云在意俱迟”,意思是溪水长流、浮云永在。从“暖溜暄波”引入山庄的武烈河水,经长湖在此处汇入澄湖。这里的碧波似乎与蔚蓝的天空连在一起,天上飘浮着片片白云。水和云有时动、有时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显示着大自然所蕴含的无穷的生机和天地孕育万物的深微道理。

 乾隆喜欢坐在水流云在亭中静观云水,曾写诗说:“秋水与天澄,行云倒浦凝。抚今还忆昔,乾惕寸长增。”乾隆的诗,既形象地描绘出眼前的景色,又巧妙地点明诗题——“水流云在”。他坐在亭中,边观赏风景,边思考问题。地处湖边的水流云在亭,因树木的掩映与花草的环绕而显得十分静雅。置身于此亭,眼观水中云影,自然会让人浮想联翩。

 

19、如意湖亭

 

如意湖亭,如意湖亭位于如意湖西岸,这是一座非常别致的亭子,单檐,歇山、卷棚顶,平面呈“十”字形。始建于康熙42年,1979年复建。康熙题名“如意湖”,乾隆将它定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四景。

    乾隆写诗赞道:“塞水恒流此处停,柳荫莲岛偶摹形。烟容波态皆如画,属意悠然在杳冥。”亭前面是杨柳、莲花密布的湖泊、岛屿,一眼望去,湖的形状像灵芝侧倒,又像是一把“玉如意”,所以此湖被称为“如意湖”。湖亭所面对的岛叫环碧岛,远看此岛像一个精致的盆景,与形状奇特的湖泊相映成趣。

    当年引入山庄的五烈河水汇入此湖,使湖水更加盈满、清澈,有活水的感觉。闲游如意湖亭上,眺望湖中远近的洲岛,烟云弥漫,犹如覆盖着轻纱,天气晴朗时,在霞光映照下,洲岛上一片片红花绿草,又如丝织锦绣随风而舞,令人心旷神怡。

   

20、牣鱼亭

   

牣鱼亭,是文园狮子林的附属缀亭。位于文园狮子林西北角,是一座方亭。建于康熙年间,但因乾隆时期建成文园狮子林后,将此亭圈入文园院内,因此,牣鱼亭同其他的几座附属亭子一样,也为狮子林增添了秀色。

 

21、冷香亭

 

冷香亭,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十二景,是一座十六柱歇山式卷棚顶方亭。建于1741——1754年(乾隆六至九年)。地处月色江声岛上,在古建筑群门殿的西面、与门殿之间用围廊相连。乾隆题额为“冷香亭”,意思是飘荡着清寒香气的亭子。此亭是清帝秋季赏荷的地方。

清代,亭南湖中多为耐寒的敖汉莲,此花每于初秋时节才竞相绽放,比在长城以内的莲花迟开一个多月,再加上有热河泉的水融入湖中,湖水温度较高,所以荷花谢的也很晚,直到农历九月初,菊花开的时候,还未凋残,可说是山庄一大奇观。这时的荷香飘在有些清寒的空气中,所以称为“冷香”。

乾隆题此景诗云:“四柱池亭绕绿荷,冷香雨后袭人多。七襄可识天孙锦,弥望盈盈接绛河。”意思是说:这座临湖的方亭被绿荷围绕,秋天雨后,荷花的香气在清冷的空气中更加浓郁。湖中稠密的荷花如同织女织出的锦缎,一眼望不到边,像是要与天上的银河连接在一起了。

现在的荷花已不如当年之多,但敖汉莲尚存,秋后还可闻到“冷香”。

 

22、采菱渡亭

 

采菱渡亭,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十三景,是一座笠形草亭。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地处环碧岛的最北角。采菱渡,意思是采菱的渡口。采菱渡之名,源于王维的诗句:“采菱渡头风急,策杖临西日斜。杏花坛边鱼父,桃花园里人家。”

此处湖水清澈,水面生长着许多青菱,与莲叶、萍花交杂在一起。每到夏季,菱花开放,清香扑鼻。皇帝、后妃和宫女们常从这里入湖,荡舟采菱,穿行于湖面,嬉戏于荷叶、菱花之间,乾隆极为欣赏这一美景。他曾赋诗道:“菱花菱实满池塘,谷口风来拂棹香。何必江南罗绮月,请看塞北水云乡。”

从康熙年间开始,每逢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便在环碧岛上举行佛教仪式“盂兰盆会”。这天,环碧岛上搭彩棚,设法船,燃竹焚香,贡品丰富,众多的僧人们打醮诵经。夜晚,明月当空,树上都悬挂灯笼。在诵经声中,送法船下水。只见船头、船尾、船上、船下燃起各样花灯,许许多多散置的荷花式水灯,星星点点,满湖都是,给采菱渡增添了一大奇观。

 

23、观莲所

 

观莲所,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十四景,是一座歇山式卷棚顶方亭,其四周有围廊。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位于如意洲西南隅,南临澄澈的湖泊,北与金莲映日为邻。

 观莲所,顾名思义,此亭是专为观赏荷花而设。此亭前面有石阶直达水面,是皇帝观赏荷花的好地方。山庄的荷花,有的从关内移来,有的来自遥远的敖汉。观莲所前,可以说是名荷荟萃,在这里可以欣赏许多不同品种的荷花。置身于观莲所中,不仅可以赏荷,而且还能遥望“涵光照影”的湖泊。乾隆曾在此吟诗多首,称赞这里的荷花“叶是仙盘花是杯”,“秋风过处香盈袖”。

乾隆十一岁的时候,曾在这里奉祖父康熙之命背诵周敦颐的《爱莲说》,竟然一字不差,得到康熙的赞许。但后来乾隆却在题景诗中对《爱莲说》中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提出质疑。诗云:“不染由来是染尘,谁能拈出此花真?”认为没有绝对的不染、绝对的纯洁,而古人也没有找出莲花真正的内涵。

 

24、清晖亭

 

清晖亭,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十五景,是一座单檐攒尖顶方亭。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位于“般若相”东面的湖边,与“金山岛”相对处。原亭已毁,现存的是一九九八年重新修复的。

“清晖”二字出自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旧。”“清晖亭”匾额为康熙御题。亭前是清澈透明的湖水,后是连绵起伏、生着奇花异草的小山丘,亭子被杨柳、花木遮掩住,十分幽静。亭中小憩,可仔细观赏对岸的金山上帝阁、天宇咸畅、镜水云岑等景观。

乾隆为此景题诗曰:“水复山重静且便,奇葩异草四时鲜。始知谢客饶佳句,拟学唐家度小年。”这首七言绝句写出了“清晖亭”的无可比拟的胜趣。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这里水复山重、幽静舒适,奇花异草四季新鲜的美好景色,后两句说自己从这里的美好景色才开始知道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佳句,自己打算学唐庚那样对花饮酒、听鸟安眠,在这里度过悠然的一天。

另外,嘉庆的《清晖亭》一诗,既描绘了山庄湖泊秀景,也赞美了此处荷花的娇媚与香艳:“百倾碧波澄,苍茫接天水。朝晖锦浪含,微风皱弥弥。荷盖擎露珠,陆离耀朱紫。芙蕖盛秋池,不令秋霜委。远香遍回栏,君子芳徽美。商声木末来,遥峰白云起。”由此可以看出,嘉庆非常喜欢清晖亭,他爱亭前的荷花,更爱周围的自然景色。

 

25、蘋香沜亭

 

蘋香沜,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十九景,是一座四柱攒尖顶方亭,内设圆形石桌石凳。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位于热河泉西蘋香沜院内,后人称它为蘋香沜亭。方亭四周有松、槐、榆、白杜等不同种类的树木,并养植了玫瑰、芍药、月季等许多鲜花,现在这里又增添了不少盆景。

门殿前有错落的青石叠成台阶,台阶下有一木桥连接湖岸南北。桥下湖中水草和青蘋十分茂密,随水流而轻柔摇荡,惹人怜爱。到了夏季三伏天左右,青蘋花一齐开放,清凉的水风将花香吹到岸上,“蘋香沜”殿中便充盈着淡淡的蘋香。

蘋香沜虽以“蘋香”得名,但在康、乾、嘉三位皇帝的题诗中,都以较多的笔墨来描写荷花。因为蘋香沜门殿,隔水与康熙三十六景中的“香远益清”相对。康熙在《香远益清》诗序里写道:“曲水之东,开凉轩,前后临池,中植重台、千叶诸名种。翠盖凌波,朱房含露,流风冉冉,芳气竟谷。”乾隆曾以《蘋香沜》为题赋诗:“香风摇荡绿波涵,花正芳时伏数三。词客关山月休怨,来看塞北有江南。”热情赞美山庄虽处塞北,却像江南一样,每当三伏季节,荷花盛开,香风摇荡,碧绿的湖水都包容着荷气的芬芳,从而表明蘋香沜一带,荷花繁茂,香气浮荡。嘉庆在《蘋香沜》一诗中,也赞美这里的荷香:“五月荷风送远香,临汀延爽偶徜徉。孥舟欲向采菱渡,惊起浮鸥避楫忙。”在嘉庆看来,蘋香沜一带,随着阵阵微风,飘散着荷花的香气,这香气能够飘得很远很远,而且越远越香。毫无疑问,坐在蘋香沜亭内,更能感受到怡人的荷香。

 

26、翠云岩亭

 

翠云岩亭,为乾隆三十六景第二十六景,是一座三楹敞亭。约建于1703——1708年(康熙四十二至四十七年)。位于山庄北山南麓。亭子名为“翠云岩”,意为此亭背靠山岩峭壁,上有白云浮动,四周则是绿树环绕。乾隆在《翠云岩》诗中序说:“山庄东北,多重峦复岭。游云往来,岚翠欲滴。虚岩四眺,正在千岩万壑中。”

乾隆在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写诗赞曰:“秀岩耸千仞,一色翠青葱。可望那可陟,作云还作风。不期身自爽,最与意相融。更有谁堪并,惟应付碧空。”意思是:秀丽的山峦高有千丈,山岩覆盖着茂密的林木,看上去是一色青翠。那可望却难以企及的岩顶,忽而浓云密布,忽而风吹云散。坐在敞亭中,不知不觉感到周身爽快,这里的气候正合自己的心意。这里有阵阵清风,令人心旷神怡。

翠云岩亭,不仅气候凉爽,而且环境优美,能使人静下心来观赏风景、思考问题。乾隆在《岩云歌》中,叙写他静观云容之所见,潜心思考之所悟。坐在亭中仰望,感到岩高云厚。“动岂我知,静岂我为,明月今昔,流水昔时。”在乾隆看来,自然万物的变化有时是人们察觉不出来的,它静下来也是非人力所能为的。今日的明月同往日的一样亮,昔日的流水也像现在一样流淌。同明月、流水一样,云与岩也是有静有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