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十大地球科学之父
2016-09-13 | 阅:  转:  |  分享 
  
1

中国十大地球科学之父

阳光创译2016-07-2116:46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国家开始派人调查中国地质矿产,西方的现代地质科学

开始引入中国。中国地矿事业真正开始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在实业部成立的

矿物司地质科,自此中国地学界涌现了无数杰出地矿前辈,他们通过历经险阻的

考察及卓越的思考,逐渐将浩若繁星的知识集中起来,形成了现代地质科学。地

学界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最杰出的英雄式的人物带领大家将学科发扬光大,让我

们细数各个学科的奠基之人。本期,《矿业界》盘点中国十大地球科学之父,以

表达矿业界同仁对这些共和国脊梁的敬佩和尊重!

一、中国地质学之父

二、中国石油之父

三、中国黄土之父

四、中国铀矿之父

五、中国数学地质学之父

六、中国地震学之父

七、中国气象之父

八、中国勘查地球化学之父

九、中国海洋地质之父

十、中国钻探之父

◆◆◆◆◆

一、中国地质学之父——葛利普、章鸿钊、丁文江、李四光

葛利普

葛利普(AmadeusWilliamGrabau)(1870-1946),德裔美国地质学家、

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

1896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地质系,1920年应聘到中国,任农商部地质调

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兼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

重要贡献:

2

葛利普早年注重矿物学、生态学、地貌学研究,特别对珊瑚、腕足动物和软

体动物化石有很深造诣。

他是古生态学的创始人之一,认为古生物形态与其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密切

相关,古生物化石分类应当重视所在岩石的堆积特征和环境。

他提出对沉积岩的分类既要重视其成分、结构特点,也要重视其成因。

1922年他协助丁文江创办了《中国古生物志》,于1922-1936年间亲自撰

写发表了8部《中国古生物志》专著,内容主要涉及珊瑚、腕足类、瓣鳃类、腹

足类等各门类化石,为我国古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所著的《中国地质史》(直译应为《中国地层学》,1924年第1卷,1928

年第2卷)和36幅亚洲古地理图,是对中国地层和亚洲古地理的系统总结。

?

章鸿钊

章鸿钊(1877—1951),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中国科

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章鸿钊在实业部矿政司下设的地质

科任科长。

1922年,在章鸿钊积极倡导下,于年初成立中国地质学会,章鸿钊被推选

为首任会长。这一学术团体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前夕,72岁高龄的章鸿钊应聘出

任浙江省财政经济处地质研究所顾问,为新中国的地质工作尽力。

重要贡献:

创办了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地质讲习班),为我国培育了第一批地质学家,

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早期地质工作的主力。

3

他从近代地质科学角度研究了中国古籍中有关古生物、矿物、岩石和地质矿

产等方面的知识,撰写《三灵解》、《石雅》、《古矿录》等著作,开我国地质

科学史研究之先河,具有广泛影响。

参与筹建中国地质学会,并任首届会长,为我国地质界一代宗师。

1936年撰文《中国中生代晚期以后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动期之检讨,并震旦

方向之新认识》,详细阐述了我国的震旦运动。

?

丁文江

丁文江(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

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所。《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

1907-1911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获双学士。

1913年2月赴北京、担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其后不久,与章鸿钊

等创办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培养地质人才,并任所长,

1916年他与章鸿钊、翁文灏一起组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担任所长。

1921年丁文江辞去地质调查所所长职务后,兼任名誉所长。

主要贡献

1913年,丁文江调查正太铁路沿线地质矿产,此次调查中他重新定义了“太

行上”、纠正了李希霍芬“山西是世界上最出色的煤铁产区之一”错误论断。

1914年初,丁文江去云南、四川、贵州调查地质。对滇东地层、古生物、

构造、矿床都作了详细研究,特别纠正了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Deprat)等人的

错误。他最早命名了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中志留统面店组、上志留统关底组、妙

高组、玉龙寺组等地层单位。

4

1916年,丁文江去江苏、安徽、浙江三省调查扬子江下游地质。他将泥盆

纪的坚硬石英砂岩命名为“五通山石英岩”。他又把李希霍芬原笼统命名的包括

石炭系与下二叠统的“栖霞石灰岩”详细划分成了“栖霞石灰岩”、“南皋煤系”、

“洞庭砂岩”、“船山石灰岩”几部分。

1918年,丁文江在陕西、河南省交界附近的三门峡发现第四系下部一个好

剖面,最上为黄土;中为砾石层;下为砂层;最底为泥砂层,其中含双壳动物化

石,经美国古生物学家W.H.多尔(Dall)鉴定,其时代为早更新世。

1928年,地质调查所组织力量,再度到西南进行地质调查,丁文江任总指

挥。1931年他发表了《丰宁系地层学》一文,这个层序至今仍为广大地质工作

者所沿用,只不过随着研究的发展,有所归纳而已。

?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

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

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

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

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主要贡献

提出蜓科鉴定方法

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创立地质力学

对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的贡献

石油的勘探和开发

5

地震预报

?

二、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黄汲清

孙建初

孙健初(1897-1952),河南省濮阳县人,石油地质学家。

192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采矿系,获工学士学位。

1929年入农矿部地质调查所工作。

1937年与美国专家合作到甘肃玉门考察石油。

1938年再次去玉门勘测石油,发现了玉门油田。

1950年任中国石油管理总局探勘处处长、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并任

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

重要贡献:

1930年—1933年,孙健初三进绥察调查,其范围由北纬40°30—41°30′,

东经108°—114°,行程曲折达3000公里。经过这3次调查,孙健初写出《绥

远及察哈尔西南部地质志》,引起地质界的重视,被誉为中国区域地质方面的重

要文献。

1935年调查祁连山地质,从青海穿越祁连山到达甘肃,是首次跨越祁连山

的中国地质学家。

1939年8月11日,孙建初在甘肃玉门发现中国第一口油井。过去外国的油

田都是在海相地层发现的,而玉门油田是第一个从陆相沉积地层发现的,从地质

学上讲,玉门油田的发现,对陆相成油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

?

黄汲清

6

黄汲清(1904.3.30-1995.3.22),四川仁寿,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

和石油地质学家。

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8~1940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布置并亲自参加四川省的石油、天然

气及其他矿产资源普查。

1945年,成立中国地质学会第一个专业委员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李四

光任主任,黄汲清任副主任。

1974年,黄汲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顾问,从事国家急需的富铜、富铁矿地

质研究。

1979年至1993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

1980年被授予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称号。

重要贡献:

1930年至1932年,陆续发表了《秦岭山脉及四川地质研究》、《中国南部

二迭纪珊瑚化石》等6部专著。

1932年,黄汲清发表的《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专著,不仅填补了国内空

白,而且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945年初,他写成《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采用地槽地台说,第

一次系统的划分了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科学地阐明其特征,至今仍为研究中

国大地构造的经典著作。

1955年初,黄汲清建议在松辽平原等重点地区进行石油和天然气普查勘探,

1959年的9月25、26日,先后在松辽盆地打出了“扶27号”和“松基3号”

发现石油。

?

三、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

刘东生(1917.11.22-2008.3.6),辽宁沈阳人,籍贯天津,中国地球环境

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黄土之父”。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7

重要贡献:

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地学领域唯一获得者)

1961年,赴波兰参加第六届INQUA大会,在会上所作报告“中国的黄土

(HuangtuofChina)”震动了国际第四纪学术界。

刘东生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

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

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领先

行列。

?

四、中国铀矿之父—南延宗

南延宗(1907---1951)原名南蒋康,字怀楚,中国杰出的地质学家。

1925年进入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学习

1931年从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进入北平地质调查所工作。

1940年南延宗任江西省地质调查所技正,1941年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

所研究员。

重要贡献:

8

1942年,中国地质学会授予他“赵亚曾先生纪念奖金”,酬答他对中国地

质矿产研究的重大贡献。

1943年,南延宗在广西钟山黄羌坪发现铀矿,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发现铀矿,

也是铀矿在中国的第一次发现

1950年应聘担任浙江地质调查所研究员,他在浙南地区调查地质矿藏,不

到一年时间,发现了青田、永嘉等地的钼矿,和义乌、诸暨的铈钇矿。

他根据铀矿与钨、锡共生在花岗伟晶岩脉中的规律,预测广西、江西、湖南

都有发现具有经济价值铀矿的可能

?

五、中国数学地质学之父——赵鹏大

赵鹏大,生于1931年,辽宁清原人。数学地质、矿产普查勘探学家。中国

地质大学教授、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48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52年分配到刚筹建的北京地质学院工作。

1954年国家公派至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攻读研究生,并获得副博士学位。

1983年到2005年,赵鹏大在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一职。

重要贡献:

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亚洲

第一人。

系统研究了矿产勘查中数学模型的应用。建立了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

法体系。

1978年在我国率先开设“数学地质”和“矿床统计预测”等课程。

9

代表作有《矿床统计预测》、《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理论与实践》、《非传统

矿产资源概论》和《定量地学方法及应用》等。

?

六、中国地震学之父—李善邦

李善邦(1902~1980),广东兴宁人,中国地震学家,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

开创者,最早的地震地球物理学家之一。

1925年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

1929年在农矿部(后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主持地震工作。

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长。

重要贡献:

1930年在北平西郊创建我国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成为当时世界

第一流的地震台。

1943年在重庆北碚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近代地震仪——霓式Ⅰ型水平向地

震仪。

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设计制造了51式多种型号的地震仪,并领导建成我

国第一批全国地震基本台站,负责提供国家基本建设地震烈变数据。

编制我国第一幅《全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主编了第一部《中国大地震目录》,

为中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地震研究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

写成50余万字的《中国地震》专著,它全面反映了中国地震科学技术集体

的研究成果和水平,反映了世界地震科技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

值。

?

七、中国气象之父—竺可桢

10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现浙江

省绍兴市上虞区),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

气象学的奠基者。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

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重要贡献: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奠基人,其中历史气候变迁是他用力最多、

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蜚声国际科学界。

1928年在南京北极阁筹建气象研究所,辞去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职务,任

气象研究所所长。出版了所著的中国第一本近代《气象学》。

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

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

作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始终关注并“尽毕生之力”开

展气候变化研究,他关于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对于人们今天认识这一

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基础的科学意义。

?

八、中国勘查地球化学之父—谢学锦

谢学锦,生于1923年,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

基人。

1941-1945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2-1956年在地质部化探室工作,任工程师。

1979-1988年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

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1

重要贡献:

他提出并全面部署和系统指导了中国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他的《区域

化探》一书是执行该计划的指南,使中国的地球化学填图化探在若干方面处于世

界领先地位。

1952年地质部成立。谢学锦被从南京调到北京,参加化探室的筹建,开拓

中国的勘查地球化学事业。

赴辽宁青城子铅锌矿,用化探方法发现了隐伏矿体,最终使他们与苏联学者

各自同时独立地发现了热液矿床原生晕的组分分带特征,提出了通用的分带序

列。这在当时是该领域内与苏联并列的世界领先水平。

他于1964年写成了《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的理论基础与工作方法》,全面总

结了原生晕的研究成果,堪称热液矿床原生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

九、中国海洋地质之父—刘光鼎

刘光鼎,1929年12月29日出生,山东蓬莱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

1980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

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1993年当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

长,并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2

重要贡献:

1958年开创中国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事业。1982年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

及含油气研究”,在中国近海大陆架地区发现六大新生代沉积盆地及一系列含油

气构造。

1982年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研究”,在中国近海大陆架地区发

现六大新生代沉积盆地及一系列含油气构造。

1986-1993年编制出版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及专著

1991年当选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

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92年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1993年何梁何利科学

技术进步奖1997年

?

十、中国钻探之父——刘广志

刘广志(1923.3.11-2014.11.19)探矿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新

中国地质部门探矿工程奠基人,从事探矿工程58年,是我国涉足石油、地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钻探、掘进工程专家。白云鄂博、铜官山、攀枝花等大型

矿山,组织多工种综合勘探,做出重要贡献。

1942-1947年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年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北平大学

工学院、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组成)矿冶工程系采矿

专业毕业,获采矿工程学学士学位。

1947-1949年任玉门油矿局钻井工程师。

1949-1953年矿产地质勘探局钻探科科长、中国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钻探

处工程师。

1953-1969年地质部探矿工程司主任工程师。

13

1972-1986年地质矿产部探矿工程司、探矿工程装备工业公司总工程师。

1988年晋升高级工程师(教授)。

1985年9月至今,受聘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

1986年8月至今为地质矿产部科技高级咨询中心顾问。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钻探工程六项质量指标”,并根据中国国情,组

织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岩心钻探规程》;

刘广志最早倡导在中国开展大陆科学钻探。

在水文水井钻探方面,刘广志1960年在上海地面沉降研讨会上,他根据油

田采油出现地面沉降的科学分析,指出上海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

使土层压密造成的,提出了边采边向含水层回灌注水的建议,协助上海市地质局

设计施工了全国第一批高精度基岩标、分层标监测孔,以及在不同地区应用动压

或静压回灌注水法、“夏注冬用”等。

90年代后,这一“模式”已被全国许多大城市所采用。他创造性地倡导与

领导了在内陆干旱缺水地区采用空气钻探新技术,支援老少边穷地区,促进西部

水资源开发步伐。

献花(0)
+1
(本文系韦岗老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