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篇《[经典]赵守真医案【9】_》由66test小编特别为需要经典综合文库的朋友收集整理,仅供参考。 药物先煎4个小时后,再下余下药物; 3剂。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后效果良好,夜间不再疼痛,服药后自感有一股热流直达病所,酸痛憋闷约30分钟后消失,疼痛有所减轻,病人骑自行车来诊,原方略作加减共服9剂,病愈。 原按:乌附阳药运行之时,患者有时会有一种明显的热流感,此是郑钦安所说的“阳药运行”表现,阳热盛行,阴凝则消,血脉畅通,则痹病可愈也。 5.顽痹——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刘某,男,35岁,农民。患者曾在煤矿作工,劳累过度,加之地下工作环境等因素,患上关节炎,久治而无明显改善,日益加重。始由踝关节渐至全身各个关节僵直疼痛,夜间加剧,痛如刀割,下肢及双脚足踝肿甚,色紫黯发凉,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证属寒湿凝聚.痹阻血脉,治宜温阳散寒,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川乌头60g,草乌头60g,干姜30g,甘草30g,黑豆60g,麻黄15g,细辛15g,桂枝60g,鸡血藤30g,青风藤30g,络石藤30g,白芍60g,川牛膝30g,川断30g,木瓜30g,没药15g,乳香15g,蓬头薏苡仁60g,当归24g,丹参24g。前5味药物先煎4小时,再下余药;3剂,水煎服。水煎2次混合药液分4次服,4小时一次。 二诊:服上方后无不良反应,但疼痛没有缓解,试思没有不良反应,草乌、川乌各加至120g后,方有明显好转,再服用3剂。 三诊:病人可自己骑车来门诊看病。在前方基础上加白术30g,槐花60g,再进5剂。以后痛肿逐渐减轻,草乌、川乌量及他药也逐渐减少,共服60余剂,基本痊愈。 原按: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气血凝滞。病久顽固,非常法常药可治,开始病重药轻,疗效平平,久病寒邪非轻剂能取效果,二诊之后,加大川乌、草乌用量,逐渐见效,取效后又逐渐减量,以保证病愈而药不致中毒。 6.类风湿性关节炎——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刘某,女,63岁,退休工人。全身关节疼痛10年余,曾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遇劳累或天气寒冷加剧,近3年有逐渐加重趋势。现症见:双膝关节及踝关节肿胀,肌肉渐渐萎缩,全身关节僵直酸痛,屈伸不利,双手关节弯曲变形,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痛不欲生,舌淡紫黯,苔白腻,脉沉迟细弱。证属顽痹,气血虚衰,治宜温阳益气,散寒活血通络,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制川乌90g,制草乌90g,雷公藤30g,黑大豆60g,干姜30g,甘草24g,麻黄20g,细辛10g,桂枝30g,熟地黄24g,淫羊藿15g,白芥子15g,露蜂房15g,全蝎10g,蜈蚣3条,乳香15g,没药15g,桃仁10g,红花12g,黄芪120g,薏苡仁30g,白芍30g,乌梢蛇15g,鹿角霜15g,伸筋草15g,葛根15g。前6味药物先煎2小时后,再下余药;水煎3次混合药液后,分4次服。5剂。 服上方后、全身有温热感,自觉舒适,疼痛脚肿显著好转,无不良反应,效不更方,守法守方,共服药20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生活可以自理,改服风湿药酒以善后。 原按:顽痹已几十年,治疗需有耐心。大剂川草乌配合雷公藤,可谓治痹专药大方,守法守方,调治经年,方收良效,此需医患之间信任合作。 7.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高某,男,40岁,市民。平素遇劳或天气变化时,腰及右下肢酸楚疼痛年余。CT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近因气候寒冷,劳累过度,腰腿痛突然加重,多种方法治疗均未取效,痛不欲生。现症见:不能转侧翻身,腰臀部右下肢至足阵发放射样疼痛,如锥刺刀割,痛苦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细弱。证属风寒湿痹,治宜温阳散寒,通经活络,佐以祛风除湿,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川乌60g,附子60g,干姜60g,甘草30g,白芍60g,麻黄15g,细辛10g,桂枝30g,鸡血藤30g,独活15g,羌活15g,木瓜30g,川牛膝30g,续断15g,淫羊霍15g。前4味药物先煎2小时,再下余药;水煎2次混合,分3次服。3剂。 服上方后,腰腿疼痛明显减轻,能翻身活动,右下肢阵发性放射疼痛减少。上方加温肾壮阳药:鹿角霜15g,胡卢巴15g,补骨脂15g,杜仲15g,余同前,3剂。 疼痛进一步好转,能坐起吃饭.大小便已能下床,病人喜出望外。在上方基础上略作增减,共服30剂,病愈。 8.湿热痹——四妙丸合三仁汤加川乌、草乌等 张某,女,25岁,农民。四肢关节红、肿、热、痛,游走性疼痛,曾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屡治疗效不佳,症见腕关节痛不可忍,手不可触,触之痛甚,痛处红肿且热,两踝关节不能着地,膝关节伸缩受限,腰痛不能转侧,呻吟不止。活动不能自理,伴发热、头昏、纳呆,大便稀溏,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痹证,治宜清热利湿,佐以通络,方用四妙丸加味: 川乌30g,草乌30g,生姜30g,黑豆30g,薏苡仁60g,苍术10g,黄柏12g,赤芍15g,集整理,仅供参考。 鸡血藤15g,海桐皮15g,五加皮12g,杏仁10g,白豆蔻9g,竹叶10g,滑石30g,生石膏30g,连翘15g,大腹皮15g,忍冬藤30g,鲜桑枝60g。前4味药物先煎2小时,再下余药;水煎2次混合后,分3次服用,6小时服1次。3剂。 服药效果明显,上次就诊需人抬行,现由人搀扶走进诊室,红肿已消大半,关节也不甚痛,可以屈伸,饮食增加,大便仍溏,舌苔厚腻减轻,时有欲呕,上方加竹茹30g,3剂。 三诊:饮食增加,精神清爽,生活可以自理,关节痛已经消失,唯有肌肉酸软,此乃湿邪未尽之象。原方川草乌减至15g,共服15剂,病愈,健康如初。 点评:患者为湿热痹证,仍然加用大剂川草乌,凸显火神派风格。湿为阴邪,需要温化,热为阳邪,需用清利。单用清热利湿,恐怕热清而湿难化。湿邪非温不化,在大剂清热利湿药物的主导下,佐以大剂川草乌,寒温并用,短时间内治愈这样的严重痹证,实属佳案。本例方中合有三仁汤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