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钮家巷是条文化气息十分浓郁的小街巷。清代状元宰相潘世恩的故居就在巷口的3号,现在已经改建成苏州状元博物馆,从临顿路一拐弯就能看到。 但我们今天要讲的不是它。 你沿着钮家巷继续往里走, 再走100米左右才能看到, 有一位老人和一家老书店: 这是一家真正百年老书店 创办于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书店面积不大,也就一间门面 正对面和右手边是现代书,分门别类 有不少还是苏州本地名家的著作 左手边,两柜子古籍,明清都有: 小鱼这次是跟着央视新闻记者来的 你们发现没有? 央视可不是来拍书的 因为 比起这些古书古籍 店里这位91岁的老阿爹 老人叫江澄波,1926年出生,今年91岁高龄了。他是我国著名的古籍版本学家,也是“文学山房”的第三代传人。祖父江杏溪于1899年创立山房,成为清朝末年盛极一時的旧书店,父亲江静澜更将山房发扬光大。 江老说,小时候祖父跟他说,要好好读书,到我们书店来的,都是红顶戴,一二品的朝廷大员。后来是没有清朝了,也没有红顶戴了,但多少名人名家都是店里的常客,如张元济、顾颉刚、章太炎、郑振铎等。 由于经常随着祖父、父亲出外收书,深厚的家学与实务经验让他练就一身真本领,累积了许多古籍版本知识。 1953年,20余岁的江澄波和父亲江静澜合辑了《文学山房明刻集锦初编》,被顾颉刚誉为“实用价值极高的”并亲自作序;20世纪80年代他退休后,江苏省出版史志编纂委员会邀其参与《江苏出版史志丛书》的编纂工作。他将历年所经眼的古籍善本所撰提要,整理出版了《古刻名抄经眼录》、《江苏活字印书》等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因此,江老也被称为中国大陆的“书界一宝”和旧书业的“活字典”。 那么央视新闻来拍了这位老人哪些故事? 小鱼也不卖关子,视频已剪好,自己看: 最让小鱼感触的就是江老在最后说的,把古书古籍和旧书店,比作是苏州的“两道眉毛”。 “眉毛长在脸上,也许不是最要紧的五官,但若少了这两道眉毛,再天生丽质的脸蛋,也会显得美中不足。”
再给你们看看老爷子独门技能:古籍修补 先把要修补的古籍书页拆开 把折角的地方捶打平整 刷上自家特制的浆糊 这种浆糊的配法是独家的 这些纸是从其他古籍上拆下的空白页 正好用来补书 缺哪里补哪里,缺多少补多少 多出来的地方要小心地撕掉 初具雏形 小心地揭起来 大功告成! 得遇江老,古籍之幸 文化之幸,苏州之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