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研究生三年的博导告诉你:要Push,一起走弯路,然后共同进步

 Moia藏经阁 2016-09-14

本文转自科学网孟佳博客

原题《带研究生三年的几点体会》

恍惚间,从2013年开始带研究生到今天已经三年了。三年,对博士生的培养来说其实不算长,甚至还不够一个周期。对于我来说,培养的博士到今天还没有毕业,也没有发出顶级的科研论文,这三年其实远远谈不上成功。不过整体而言,各方面的进展还算满意,简单总结一下这三年的几点体会。 


1还是要Push学生


过去,我不愿意刻意催学生做科研,原因有二。一方面,我这人信奉自由主义,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愿意堕落的人可以自由堕落,我力量有限,只能帮助那些愿意跟我一起做事的人。另一方面,我觉得科研本身并不一定是一条很好的道路。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我这一辈子见到的被科研毁掉的人比被毒品和酒精毁掉的人还要多。”估计大家也都能轻而易举地举出几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被科研毁掉生活的例子,即便是我也能够感受到没周末没假期甚至没有下班的科研工作对生活的负面影响。看看身边那些科研平平的师兄弟们,离开科研之后,他们的生活其实大多不赖。科研的日子如此苦逼,实在没有理由逼着学生们走这条路。于是也有了之前的博文《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三年之后的今天,我开始觉得对学生还是应该严格一点。一方面,认真工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带来不错的结果;另一方面,被科研毁掉的人其实都有一些性格缺陷,对这些人而言,观念上的引导比让他们少做科研重要的多。而且,能够做到“被科研毁掉'的人在非顶级的科研机构其实还是很少的——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要求他们多做一些还是有好处的。最近半年,我开始对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有时也会要求学生做一些可能比较费劲的工作。目前来看,效果不错。


当然了,整体上看,我还是一个比较散漫要求较低的人,离所谓的push应该还是很远。我的学生们还是需要相当程度的自觉性。


2学生有能力自主解决问题,某些失败是可以接受的,可以允许学生们自己设计方案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前三年对自己的要求是保证课题成功。我对最初的几个项目都做过非常全面的考虑,不仅是给出明确的方法,甚至连最终论文里的关键图都考虑到了。对应的,在最开始的几个项目中,学生更多只是作为我的双手来实现我的设计,在做项目时并没有多少自由发挥智力的空间。这样做的好处是,项目进展非常快,几乎不会走岔路,论文很快完成。但是,这么做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训练,遇到新问题时可能会不知所措。即使有论文发表,学生依然无法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的能力毕竟是博士训练中最重要的部分,相比之下,执行能力其实并不是关键。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和博士讨论问题时开始改变策略,尝试着不再单纯把方案交给博士生去执行,而是尽可能通过背景知识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很多时候,学生的表现非常不错。有时我也搞不清问题具体应该如何解决,于是简单地提供给学生们一些可能的思路,学生反而能给我很多惊喜;还有时,先前设计的方案彻底失败,需要从头再来。这通常并不致命,稍加改动就可以绕过。


学生成长需要的是提纲挈领式的方向性引导,而非具体答案。失败是可以接受的,也完全可以允许学生推翻导师的设计、根据他们自己的观点来做科研。而且,在这样一个培养策略下,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导师的工作量其实也减小了不少。很多时候,导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起走走弯路,然后共同进步。


3我个人不再独立的做一个完整的项目,而是充当军师和救兵的角色


老师们要不要亲自动手做实验?这个问题被讨论过很多次,各位的答案也比较一致:老师们还是坚持自己动手做实验比较好。不过我今天讨论的是另一个问题:老师还应不应该有一个需要全部自己动手做的课题?


在成为青年教师之初,没有学生或者学生很少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有需要自己动手完成的项目,我也不例外。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复杂、要求很高的项目,普通的博士生很难做好,这类项目由成熟的科研工作者(青椒本人)来做也是合理的。领域内有不少非常漂亮的工作就是教授(甚至是牛校大教授)本人自己做的,于是我也给自己预留了两个系统性较强或技术手段较为复杂的项目,可惜这两个项目后来都转给了学生们。不知道别的老师们如何,至少我自己已经没有精力再完整的做比较大的工作了。


虽然不再具体的做一个完整的项目,但这并不代表我远离具体的科研工作。恰恰相反,现在我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核心问题、整体方案和新的技术,不用再纠缠于难度较低的常规工作。所谓“舍得”,舍掉需要自己动手的“自己的项目”,才能得到“在别人的关键疑难问题上动手”的机会。我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是军师和救兵,攻城略地则由学生们上,我只需要负责两点:1. 确定大方向,2.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去救火想办法,甚至亲自攻关修改代码。


4对自己要有信心,工作可以做的更耐心一些,争取发点好东西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我对自己的“idea”并没有多少信心,在指导学生的时候期待着“快速”通过论文的发表证明自己,拼凑数量来给自己壮胆,并没有关注质量。同时,由于信心的不足,不敢对结果有过高期待,不敢在一个项目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做项目以短平快为导向,力求尽快发表哪怕是阶段性的成果,自然也就没有高质量的工作完成。


通过两年多的试水,前期的几个idea都work了,很短时间内制造出来的paper都能够被入门级别的SCI杂志收录。这些在极低投入下取得的入门级成果证明了我的专业素养作为一个三流高校的独立博导是合格的。


最近一段时间我开始调整策略、认真的准备几个工作,不设时间上的限制,而是切实要求学生把工作的各个细节做完善做扎实。希望接下来三年内能在小领域内中级影响力的刊物上(Bioinformatics,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和 NAR)有所突破,做点“有质量的科研”。

总的来说,带三年研究生,我自己也成长了不少。写了这么多,觉得自己悟性其实不太够。上面这4条体会,估计有很多别人一想就可以明白的东西,我却需要从头摸索三年。特别是对于“努力就有回报”这样基本的事实,我居然长期抱有最深的怀疑。不过,目前来看,过去三年还没有和学生发生过正面冲突,学生们应该都可以按期毕业,我的基金应该可以安全交账。一切还算顺利,感谢学生们的理解和努力。

募格学院

募格学术的小伙伴们注意了,我们新开通了服务号——募格学院。关注募格学院,即可在每周的免费微课开课前得到提醒,帮您不错过任何一期微课。还有每日推送的【英语随身听】,优雅美丽又智慧的剑桥博士Selena老师将为你科普各类与科研学术有关的英语小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