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故事里有“洞见”

 花重锦官 2016-09-14

小故事里有“洞见”

我有时会给笔记本里记点东西,或一件纪事,或几句感想,或既非纪事,也非感想,日后翻出来看时,连自己也忘记了为什么会有的一些文字。

几年前的一则“纪事”,却是怎么也忘不了的——

2010年1月31日9时左右,突发心梗,几经周折,120送唐都医院,已是四小时之后。手术,电击,再手术;再电击,再手术。45分钟可完成的手术,在两小时后完成,心脏里多了两个支架。

2011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初八,重新住进唐都医院。23日,心脏里又放进了一个支架。

连续两次支架手术,加上五年多前放进的一支,四个支架使心脏继续正常工作了。“坏”了的心,似乎是可以“支”好的。

但还是受到严重损伤,不仅是生理的。

受损的“心”需要逐渐恢复。

每天有朋友发一则短信。其中一则是这样的:

(2月21日21点零四分)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别人吵架以后,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钉子。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以后的日子里,他慢慢学着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逐渐减少。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钉子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从篱笆上拔掉一枚钉子。日子一天天过去,最后,篱笆上的钉子被全部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洞吧,这些洞永远也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了,就像你伤害了某个人,你就会在他的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

钉子。洞。心。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小故事,不知出自何处。朋友发给我,好像是专对我这几年的心脏说的。对故事里的“洞”,我更愿意这样理解:它不是对孩子的指责,甚至也不是提醒。因为指责和提醒既不能使“洞”修复,也不能保证以后不再发生伤害。它是事实的陈述,是人性的证明。正因为此,它比指责和提醒更有力——说服力、证明力、震撼力。一个充满善意的小故事,在我这里,竟显出了一种严酷。这正是我和我的心脏都要面对的。

——

现在把它挪移在这儿,是因为又一次的想起。也因为想起,想再说几句。

小故事里有“洞见”

我以为,小故事里的那位父亲,是懂得“洞”的,也有他的“洞见”,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导演”。是对生命历经残酷的伤害,并存有后果的一种不失严肃的模拟。

只要有点经历——说大一点,就是历史——就难免“打洞”。我们也不例外,自打过,也被打过的。

当然,我们也有“洞见”的。

比如,我们以为洞是可以修复、补救的。把几十万读书人、知识者收监改造就是一次打洞,至少“扩大化”是吧。几十年后,给他们平反摘帽子,就是所谓的修复、补救。

然而,那些死掉的性命呢?失掉的年华呢?

后来的又一次长达十年的“打洞”,然后“平反”、“昭雪”,也是一种所谓的修复、补救。

然而,那些死掉的性命呢?失掉的年华呢?

经过反思,是由于“四人帮”造成的,“把四人帮造成的损失夺回来”也是一种所谓的修复、补救。

然而,能夺回来么?

“大干快上”,“一天等于二十年”,固然很振奋,但振奋之余,是否想过,如果现在的一天能等于过去的二十年,也仅只是证明着我们过去的懒惰——一天可以做成的事,我们竟做了二十年!

还有,“修正错误,以利再战”,也是修复、补救的一种。

然而,过去的错误本身能修正么?

那叫“以错为鉴”好不好?过去的错误是一个既成的事实好不好?要修正曾经的错误,就得有回到过去重来一次的本领。我们有一个词叫“覆水难收”。“一碗水泼出去是收不回来的”,是这一个词的通俗版。我以为是对的。

小故事里有“洞见”

(煤矿区采空坍塌全村被陷)

忽而想起多年前,我受朋友推荐,要以一位煤老板为原型,写一部电视剧。写煤老板,就得知道一点挖煤的知识,就去陕北做了一次实地的“采访”,就被他们像“掏白菜心”一样的挖煤震惊了,甚至有些惊恐,也知道了不仅杀人者会疯狂,赚钱也可以疯狂的。他们挖煤的“洞”实在比小故事里篱笆上的洞还要扎眼,触目惊心,是挖在大地上的。当然,他们致富了,一个煤窑年入5000万,两年就可以跻身亿万富翁之列。

我没法写这样的电视剧,单方面撕毁合同,退了预付的稿酬。

这种只要现在不顾将来的致富,在中国近三十多年里,是大面积的。给环境、资源挖出的“洞”以及“洞”的效应,不是正在显现,正在让我们受用么?

穷凶极恶式的疯狂的修复、补救,甚至以“夺回来”的心态,会促发新一轮疯狂的“打洞”。

或说,他们会遭报应的。实情却是,打洞者已经住到了大城市,并没受到不好的报应。

又或说,会在他们的儿孙身上报应的。实情却是,他们的子女大多去国外上学了,将来的儿孙们,也许还会成为外国人的。

所谓“报应”,也是我们的“洞见”。我们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现实的情景却并不这样,甚至还要相反。

“善有恶报,恶有善终”的事儿,古今都有。

就拿贪官来说吧,反腐反出来的贪官,可以说他们遭了报应,但实在是少数,谁都知道的,少到会让人想起“不幸而中弹”这样的话来。大多数的贪官,或移民,或“平安着陆”,或干脆还在贪着。他们都是给我们“打洞”的人,所谓的“报应”,并没有落到他们的身上。善恶报应的“洞见”,实在是好心人说给自己以自慰,或好心人说给好心人互相安慰的。这样的“洞见”,是无奈又无力者的“洞见”,要把现实里的洞交给天界,寄望于菩萨。

小故事里有“洞见”

要说“洞见”,小故事里的父亲比我们高远得多,也很实在。

小故事已经告诉我们了,洞是无法复原,也无法修复、补救的。小故事没有告诉我们,菩萨是靠不住的。怎么办呢?不要紧,我们还有一个“洞见”,那就是:不要看见——以为捂住眼睛不看,洞就会不复存在。这可称之为“捂眼法”。

“捂眼法”有效吗?有的。否则,不会一味地“捂眼”。

但“洞”绝不会自行消失。

我们要的历史记忆,是篱笆上的花朵。

所以,我得修改一下我笔记本里“甚至也不是提醒”的那一句,改成“甚至就是一个提醒,也只是一个提醒”—— 虽然不能修复,也不能保证不再打洞,却可以提醒:小心些,别打洞,或者,少打洞。

如果有洞,不管是自挖的,还是被挖的,虽然不能复原,甚至也不能修复、补救,也不能保证不再打洞。但回头看几眼,不寄望于“善恶报应”的菩萨,埋怨也没用,还是以“洞”为鉴,小心些,别打洞,或者,少打洞。这也许于现在和将来更实用,更有益。

如果连回头看的勇气都没有,可就要去万劫不复的境地,遭大报应的——在个人,会有例外;在整个民族,则不会有的。

2016.1.22-23 于乾县老家

小故事里有“洞见”

本文版权属杨争光先生所有,刊发、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小编微信:luxiaoyaoa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