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祭出大杀器,应用号将成独立APP“夺命使者”?

 树悲风 2016-09-14
导读


by 苏天翱 崔慧莹


继年初放出消息后,除去8月腾讯内部人员的微博外,微信应用号已经沉寂了好一段时间了。但就在本月9日,一个截图让应用号再次站到了台前。

 


9日,公众平台左侧出现的“应用号测试2”消息栏,随即被删除

 

又是一次因“纰漏”而强势刷存在感的案例。这也不由得让人想起2016年初,微信公开课前夕,某个内部流出的H5链接大肆刷屏的故事,有趣的是,就在那个公开课中,张小龙首次提出了应用号的想法。

 

不管怎样,应用号到来的日子愈发临近,也确乎成了事实。

 


四大优势,微信应用号备受期待 


张小龙曾说,“关注应用号就像安装了一个App一样。”作为当前中国社交媒体市场上的第一龙头,微信应用号凭借以下几点优势而备受关注。

 

1、做应用也能“超低成本”?

 

无论是巨头互联网公司,还是创业型的科技类小微企业,开发一款配得上自己平台的客户端,都有较高的技术、人力和资金门槛。

 

根据软件众包平台的报价,开发一个能在iOS平台上实现简单功能,且界面与交互性良好的原生APP,费用在2万-6万元左右。如果想在android(安卓),iOS(苹果),windows phone(微软的)等多移动终端跨平台通用,费用会增至10-20万左右。而对那些拥有千万级别用户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自建APP研发团队,不断设计、开发、测试、更新迭代,每年的成本起码500万起跳。

 


 

应用号能够节省开发成本和费用,一款Wap产品即可适配不同操作系统的使用需求,且完全基于浏览器,随时都是最新版本,省去用户更新新版APP的麻烦。 

 

2、便于推广营销与传播?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用户始终是第一位的。为了占领市场、达成推广目标,广告、补贴、营销活动等等大招频出,似乎每个都与“烧钱”划上等号。

 

原生APP的线上推广方式除移动应用商店推荐外,都需要通过广告及扫码,将用户向下载页引流,整个下载过程受到流量环境或wifi环境的限制,容易损耗用户的耐心。即使装机量达成了,24小时后的用户存量与打开率也会直线下滑。

 

Wap本身是网页,可以在微信群里被转发,将其搭建到应用号上,传播将更加方便。在推广时,省去了客户端下载过程,用户一键跳转即可触及应用内容。因此微信应用号的到达率和留存率,或许会比客户端更好。

 

3、轻松触及微信海量用户?

 


 

相比重新推广上线一个APP的难度,能背靠微信这个拥有6亿用户的社交媒体巨头,接触到海量的活跃用户,甚至嵌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朋友圈,对商家来说无疑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新版微信搭载搜索界面后,应用号的入口无疑更加方便且直接,且更能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虽然张小龙反复强调“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的”,但是逐渐颠覆搜索引擎与PC网页,不也是微信一直在做的事情么?

 

4、减轻移动终端内存负担

 

对用户来说,有很多偶尔重要、但日常使用频率低的APP,比如一些团购、订票APP。手机能实现越来越多的功能,但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有足够的手机内存来存储这些软件,所以基于浏览器和服务器提供服务的应用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释放手机内存,对用户有利。

 


前世·服务号的继承者


最近这次曝光引发的议论中,应用号俨然一副APP终结者的姿态,在各方的解读里,应用号也都侵略性十足,被视作微信开疆拓土的关键性一步。但实际上,应用号最初的诞生背景,却是在另一款产品的“失败”阴影之下,这款产品,就是服务号。

  

张小龙在那次演讲中是这样论述应用号的诞生由来的

 

应用号的根本性任务,是实现服务号曾经被期待去完成的目标。服务号的“失败”,并非是打开率这种本质性问题——毕竟在微信这种产品里基本上已经不存在用户数的问题了——而是其没有同公众号真正区别开来,后者对微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朋友圈和摇摇是微信作为一款优秀社交通讯的关键,但最终成为现象级产品和移动时代的重要“入口”,公众号有扛鼎之功。

 

尽管公众号给微信创造的价值令人艳羡,但对微信自己而言,公众号完成的,只是微信巨大野心的第一步。可时至今日,公众号所营造的内容平台形象,反倒成了困扰微信的存在。从演讲里也可以看到,对“流量杀手”的身份,微信是十分忌惮的,倒不是说有多么高尚,而是这种依靠海量的内容资讯消耗用户精力时间的体系缺乏持久性,在没有精准内容匹配的情况下,信息过载的亚健康消费行为最终会直接损害微信自身同用户的关系。

 

社交功能帮助微信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与组织机构的连接,则由公众号来实现。后者仅仅是依靠内容来完成了最初的关系构建,对企业与个人而言,内容充其量只是其互动连接中的一个组成,以服务为核心的深度连接依然没有完成,服务号就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但后者在实际操作里,大多只是用降低推送频次的代价换取露出位置的又一个“公众号”罢了,个人与企业组织的连接,依然围绕内容展开,双方缺乏有价值的互动,服务号也逐渐沦为营销推广的端口,“服务”的目标遥遥无期。

 


 

应用号,也就在此时,以救火队长的身份应运而生了。

 


今生·超级APP的争夺

 

连接人与人、人与组织,直至连接一切,微信的野望,也是腾讯的终极目标。应用号之于微信,绝非是一个APP Store的存在,而是一款包容一切,帮用户连接一切的超级APP。关于应用号的样态,魏武挥早在2016年初也有过判断——钱包里的第三方服务,京东、滴滴们的端口,或许就会是未来应用号们的雏形。

 


 

提到这些,应该不难联想到另一款已经完成了类似的“应用号”构建的产品——支付宝。与微信并列国民级应用,伴随功能的不断交叉,二者也是殊途同归。微信意图用支付来健全连接关系健,支付宝则用社交让既有的关系链条具备更多生长的可能。虽说遭遇吐槽无数,但对二者来说,这都是不做真的会死的事。

 

应用号也是一样的道理。同为内置应用端口,支付宝是基于实际支付关系建立起的服务体系,专精于生活领域,功能性强,但用户同企业组织之间就缺乏基础服务之外的互动关系,这也是蚂蚁金服那边酝酿内容计划的原因。反观微信,企业组织同个人之间的联系早在公众号阶段就依靠内容广泛建立,涉猎领域较广,二者之间大多是营销互动的行为模式,而应用号的出现,正是在此前的互动模式里,为个人企业之间提供了更加健全完善的互动方式。

 

微信应用号的优势在于,其所构建的个人同企业的连接里,企业一端的种类丰富程度要远大于支付宝里的企业的类型。这源于二者衍生逻辑的不同,前者是依靠社交和内容,后者则是支付关系,前者的适用性更广,因而产生的行为模式也要丰富许多。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不用大众点评团购,但依然会看它公众号里的美食推送;但我不买口碑外卖的话,同后者就基本不再有其他联系的可能了。

 

尽管还不好定论孰优孰劣,但就超级APP的长远目标来看,包容的特质是必不可少的,而应用号基于微信社交平台的特有气质,会让它“连接一切”的对象多元化,也更有一个OS的气质。

 


应用号会是创业APP的一次淘洗筛选

 

应用号的出现,对于无数还在酝酿中的独立APP和他们的创业者而言,本该是件好事。

 

理由在前文已经论述得很清楚了,成本是核心——用户获取成本、APP开发推广成本等等。成本的大幅降低,也使得创业者们可以专精于服务和内容本身,抛开形式外壳这些不必要的束缚。内容创业的火已经有低迷的势头,应用号的出现,对于创业者们正确理解并实践“内容是手段不是目的”这句话会大有裨益。

 

老罗关于内容的这个判断影响了一大批内容创业者

 

但忧虑也同样存在,应用号的消息一出,众多曾经脱胎于微信,之后独立开发的APP也难免犯嘀咕。毕竟,先做个微信号,拉到一定量用户后,再转出去做APP的模式也一度盛行于“公众号创业”的领域。现如今微信自己把后半段程序一手包揽,是否意味着这些APP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呢?

 

答案自然是未必,即便从市场竞争规律看,所谓的超级APP一家独大也只是个理想状态。更何况,超级APP本身,也并非意味着对其他独立APP的价值的否定。

 

这里就要回顾下为什么需要一个超级APP的存在了——用户为了某项服务下载其独立APP的行为成本过高,考虑到日益吃紧的手机内存,能够将这些服务集结捆绑的APP就尤为必要了。人人微博QQ并行的时代里,应该有不少人都想过,能有一个一次性包揽所有关系的社交平台出现吧?

 

用户下载独立APP的成本过高——这是超级APP存在的必要,也是应用号出现的另一个背景。但需要注意,这里的成本过高是相对而言,即用户通过下载一个独立APP所获取的服务,不足以支持其下载行为所付出的精神、物质成本,尤其是这种服务明明可以在另一个大平台内完成的情况下。但当服务价值足够大时,前面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就目前技术来看,应用号所能承担的,只是一些相对简单轻便的互动服务,一旦互动行为足够复杂,应用号就失去作用了。况且,即便应用号可以实现足够庞大的功能服务,但那时,用户获取的服务价值或许就难以支持高额的下载成本了,这样,就又回到了之前的问题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