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贤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何为道也? 《道德经》中有“道”、“德”二字。实非道德与品德之意。而是“形数”生“意数”之意。“形数”者,万物皆有形,万形皆可数之意;“意数”者,意念之数。“道”为形数,“德”为意数。意数生于形数。形数在意而下;意数在形而上。道与德者,实为“意数”与“形数”之系也。 古“德”字,为上“直”下“心”之合,为“惪”,示道形之直于心中所生之数。后与“德”通。“德”,从“彳”,示与行走有关。“十”,为横竖成“四象”,归结为心中之一横也。其意为形数与意数之变化关系。故,人之道德与品行,与其对形数之识密切相关。形理通,则意理明。故,形数之识可修身养性,可沟通自然。故,人之意念标准,应如形理之道。故称“道”为道理。 道理者,生于道法;道法者,生于自然。有理而无法,如纸上谈兵;有法而无理,属异想天开;无理又无法,为混沌未知;有理且有法,方能与自然通。然道法者,须用于道理。道术,乃道之理法合一也。理、法、术三合而一,为三焦纽结活体认识之根本。其三焦论为:有理有法而术出;有法有术则理出;有理有术则法出。然,术偏于用久,久用其术而忘却其理,不辨其法,则伎也。 是故,理者所以正身约性也;师者所以正理导性也。无理,何以正身约性?无师,安知理性之为何也? 然观今日之学府内,只有传知之匠,而无传道之师;只有借机敛财之徒,而无潜心育才之工;只学肉弱强食之术,而无正身约性之理。 知识,仅为标准化可复制之经验!故,经学日益,道学日损。无师无法之“知”,仅为经验,且易复制。 是故,无师无法而有知者,则必为盗。盗者,见利忘义、取利舍义。为官者见利忘义,则为贪;经商见利忘义,则为奸;士子见利忘义,则为国耻! 是故,无师无法而有勇者,则必为贼;贼者,好勇斗狠,贼者必盗,盗者必贼。如罗永浩之流。 是故,无师无法而有能者,则必为乱;乱者,混淆视听,指鹿为马,蛊惑人心,唯恐天下不乱之辈。如方舟子之流。 是故,无师无法而明察秋毫者,则必为怪;怪者,自诩明察而极易钻牛角尖,最终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柏杨之流。 是故,无师无法而能言善辩者,则必为诞。诞者,能言善辩而狡,狡而荒诞不经,白马非马论出矣。如李敖之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