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巍: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的文化金融新形态

 【点石成金】 2016-09-14

文化产业评论:9月10日,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暨第十八届峰火文创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是“互联网+文化+金融”。论坛上,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为与会嘉宾分析了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的文化金融新形态他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分析:金融视角下文化金融的范畴和整合,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文化金融变化透过IP、区块链和众筹三个标志性焦点领域文化金融新形态

 

作者:金巍,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暨第十八届峰火文创论坛

编辑:邹银娣

 



以下为金巍秘书长的发言全文

 

尊敬的陈少峰院长,各位嘉宾

 

非常高兴能在未名湖畔和大家汇报我的一点心得。今天演讲嘉宾的主题多数和艺术品金融有关,我就不在这领域班门弄斧了,我主要讲讲更宽泛的文化金融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有机遇有挑战,今天论坛的主题“互联网+文化+金融”,指明了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几个核心问题。我今天要讲的有三个方面,一是金融视角下的文化金融是何种状态,二是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文化金融有哪些变化,三是这些变化的标志性焦点领域是哪些

 

第一,金融视角下文化金融的范畴和整合

 

文化金融这个概念是中国的一个创造,但产业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新的,早已有之,它被用来描述服务于文化生产领域的金融服务形态和资本运行体系。艺术品金融是文化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还有电影金融、版权金融、传媒产业资本市场、演艺产业资本市场、动漫产业资本市场等范畴,这是产业或者行业视角的分类核心是内容产业立足于某一细分产业,还要和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紧密结合起来。

 

如果从金融学的视角看文化金融,可以分为这样四类形态:债权类文化金融、股权类文化金融、风险管理类文化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类文化金融第四类是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形成的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新形态,技术对传统金融产品和资本运行模式进行了变革,这一类需要独立分析。


这个分类是我们组织编写“中国文化金融蓝皮书”时采用的,是社科院金融所杨涛主任的建议,我觉得从这个角度能比较清晰认识与文化金融有关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也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环境的各种问题。

 

虽然这个纵向梳理比较清晰,但在实践中,还需要另一个视角因为我们需要将文化金融当做一种整体看,而不是分解为条条块块看。这个视角是产业金融视,需要把这些纵向的金融整合起来,做机制研究,做产业比较研究但是,这在当前非常困难。所以说,不仅在金融和文化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金融部门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明年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横向整合上多做些专题性工作。

 

第二种整合是平台整合,就是利用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金融科技所带来的新金融平台进行整合。这个平台横跨了各类型文化金融服务和产品,在新平台上实现融通、增值、风险管理、价格信号等金融功能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第二点。

 

第二,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文化金融有些变化

 

当今,互联网经济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个行业,而是所有经济体的神经网络,同时互联网技术本身也取得了重大变革性进步。从互联网到物联网,虽然新的概念开始涌现,但是思想没变,那就是我们在构建一个相互连接的世界。互联网、大数据、云、区块链,这些都是互联网技术变革的里程碑。互联网技术的变革,直接带来了新一轮金融科技的革命,使金融产品在新的平台和渠道上运行,推动了金融服务和资本运行体系的变化。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文化金融会有哪些变化呢?

 

首先当然是互联网金融类文化金融平台的出现。互联网金融是共享金融,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潜力是互联网金融得以存在的价值基础。P2P、众筹、第三方支付等新模式是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目前互联网金融机构纷纷采用新技术新模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使交易更快,成本更低。结合文化产业特性的新金融模式也随之诞生了,比如目前有很多专门的文化产业众筹平台,产品以奖励众筹为主,因为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使这个模式在文化产业表现最为明显。

 

第二个影响是文化金融基础性条件的完善和夯实。金融要求收益性、安全性和流通性收益性和流通性在互联网时代被放大了比如IP的出现,但安全性问题在文化产业领域比较难解决因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的一个特点是风险性高,难以评估。在新技术条件下,新的评估体系将完成构建,现在有很多公司推出了基于大数据的文化项目评价服务,这为文化金融服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这是大数据金融的一种形式。

 

第三个影响是使得中小金融机构作为文化金融的主力成为可能。技术增强了中小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使得金融服务的范围扩大,这为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难一直是产业之痛现实是,指望大型商业金融机构无微不至地为中小微企业服务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经济逻辑,现有的小微服务也是市场逼出来的,而不是一纸政策条文可以左右的。所以从长远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中小金融机构才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之道


第四个影响是金融体系技术变革带来的普惠性效应。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产生了互联网金融这个新业态,还推动了传统金融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共同构建了互联网金融新生态,以后没有什么金融机构和互联网模式无关了。文化金融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必然也在其中。这是从金融体系的纵向看,属于共性部分。

 

三,从三个焦点领域认识文化金融新形态

 

从当前的焦点领域出发认识变化,认识创新,是最便捷的方法,但我们需要看到焦点背后的本质。我选择的三个焦点是IP、区块链和众筹,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去年成立时就把这三个焦点作为2016年关注的三大课题。为什么选择这三个焦点,这其中的逻辑是需要向大家解释一下的。

 

从经济学角度上,传统的生产要素有土地、资本和劳动力,马歇尔后来加了企业家才能。宏观微观分野以来,尤其在现代,关于推动宏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问题有很多新的内容,这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关。这些内生动力包括技术、知识、制度、管理、文化和人力资本等。就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而言,我赞同科技和文化双动力的提法,当然还要加上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的资本要素。


科技、文化和资本这三个是“新常态动力”,对整体经济最重要落实到文化产业,科技要素、文化要素、资本要素是三个动力,所以我说文化产业是“三元动力结构”。我也曾说文化产业不仅仅是创新驱动的,而是多元驱动的,是要强调文化产业还不能忽视资本驱动,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大谈特谈文化金融的原因。金融的功能是跨期配置资源,要看本质。


那么,这三个要素,或者说三个驱动力,在当下表现为哪些文化金融焦点呢?就是分别对应的IP金融、区块链金融和众筹金融,而且这三个焦点都和互联网有着密切关系。

 

作为文化要素的体现,IP产业的形势必引发金融的特别关注。


虽然IP本质上还是版权,属于内容产业,但它版权体系的一支奇兵。它是天然的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市场性概念,是一个网生世界,因而也充满了价值前景。今年我们重点关注了IP产业,主要关注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反映。

 

基于IP的文化金融形态变化是什么呢?主要是企业或项目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企业开始有了IP经理,金融机构开始考核文化企业是否具有IP潜质的版权资产。所以,围绕IP形成一种投融资业态和资本运营体系,是具有阶段性特定意义的,我称之为IP金融,或可成为版权金融和内容产业成熟起来的突破点。

 

作为科技要素的体现,区块链技术将造就新型金融生态。


分布式确权、分布式传播、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记账,区块链的设计思想将引发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巨大变化,也将引发金融形态的新变革作为互联网底层技术,区块链在文化金融领域是金融科技和文化科技的完美结合。上个月,我们在中国区块链产业大会上,就文化金融和版权领域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做过专门研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领域的应用比其他行业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落地可行性。在文化产业,已经有艺术品区块链应用平台上线,除此之外还有小贷、文交所等应用场景。现在说区块链的人开始多了,但是落地项目还很少,投资也寥寥无几只有几千万,远没有达到“过热”或者“泡沫”的程度,建议大家多关注这个领域。

 

作为资本要素的体现,互联网众筹的出现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选项。


众筹不同于传统意义的集资,就因为其互联网特性和新的市场规则。股权众筹、债权众筹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跨地域、跨越传统人际关系;产品众筹、奖励众筹更使得消费者能够参与生产,消费者意见不是通过问卷而是“投票”传递给厂商。因此,众筹虽小,但具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市场意义。我们提出了“筹投贷模式”,是认为众筹能够成为文化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这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其中联动机制的可行性。这个市场的规模目前只是10亿左右,我想,经过这一年的互联网金融整治,从明年下半年开始,众筹市场会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互联网背景下的文化金融的这些变化,必然有过热、非理性、规则不成熟的隐患,必然会暴露新的漏洞和风险,所以随之而来的就是金融风控问题,因为这是金融原则的要求,这是文化金融研究和实践必须要注意的。

 

从焦点回溯到宏观,见微知著,文化金融的意义重大。如没有完善的文化金融体系,就没有文化产业,也就无法在“十三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文化金融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必然呈现新的形态,我们需要培育文化产业精神,审慎观察、积极推进,共同构建新时代的文化金融体系。

 

以上是我今天的汇报,谢谢!

一个很专注的文化产业公众号
精进自己·分享他人
文化+互联网+金融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合作
请加微信号:7759813
投稿:whcypl@126.com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