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自古以来 月亮一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向往 今天,书房君带大家走进月宫,一睹芳容 “嫦娥奔月”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射日英雄后羿得王母赏赐不死灵药后,不舍离开妻子,却遭徒弟蓬蒙觊觎,在后羿外出时持剑逼迫嫦娥交出灵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当机立断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她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无法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吴刚伐桂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专司捣药的玉兔 。晋代的傅玄在《拟天向》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梧桐双兔 当代 顾青蛟 ![]() ![]() 嫦娥是一个苗条美丽的仙女,蟾蜍则是一只形貌丑陋的蛤蟆。在现代人看来,二者似乎无法扯到一起。但在上古的月亮神话中,二者确实是互为变身的关系。 《淮南子·精神训》中说:“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唐代《初学记》引用《淮南子·览冥训》则说,嫦娥偷吃了西王母给后羿的长生不死药之后,飞到月球上,化身为蟾蜍,于是就成了月精。
到汉代以后,月精为蟾蜍的情节逐渐消失了,人们主要传说月中神仙为嫦娥,同时她身边的动物由蟾蜍变成了玉兔。 古代诗文中,蟾蜍经常被作为月亮的美好象征,留下许多优雅的词语:蟾宫、蟾兔、蟾桂、蟾轮、蟾盘、蟾光、冰蟾、金蟾、孤蟾、寒蟾、凉蟾、灵蟾、明蟾、清蟾、素蟾等。 金蟾扇面画 月宫中的嫦娥、吴刚、玉兔和金蟾,使科学上冷冰空洞的月亮有了人间烟火气,他们在遥远月中日复一日的生活,虽清冷但并不孤单,就像我们远方的亲人一般,满腔思念终于有了慰藉归处。 也许,这就是月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中秋将至,书房君希望每个人都能和亲人一起赏月,共度佳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