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在的编剧最缺的就是这个! 绝对不能错过的编剧军规(第912期)

 yushi823 2016-09-14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话说得我都不愿意说了,讲贫了,贫了也就俗了。可这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永远大于艺术。在创作中只有你想不到事情,没有在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可是生活的真实又不等于艺术的真实。


在我印象中,大多初学者的处女作,都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我记得大约在2001年左右,电影频道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有许多年轻作者写的东西,大多是写一个小男孩如何爱上一个大女人的故事,光我看过这类的故事片子就有五,六部。这可能是年轻男孩情窦初开时的最原始的理想吧,还有些作品写的是自己家乡的情景,这就是生活打在你身上的烙印,你是抹不掉的。


弗洛依德说过,“在孩童心理上打下的结,终身都无法解开。”

 

“师古人不如师造化”,这是我当年学画时,一位老师告诉我的话,现在更多的孩子是从电影中学习来的电影,套路出来的,近亲繁殖必然越来越畸形。


——科恩兄弟的《风雪暴》就是当年发生轰动美国的一件真实事件改编出来的……




——重走长征路……我连中国工农红军有几块根据地都不知道,走过以后,我才明白原来红军长征是三大块根据地,江西,湘西,鄂豫皖……

 

你要记住,只有你写想不出来,写不出来的,没有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

例如农民工从楼上掉下来,扎在螺纹钢筋上……大难不死……

 

但是,生活的真实不等于艺术的真实,许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你原封不动地搬上银幕,人家看了不信,说你假……

这个例子说明,生活的真实不等于艺术的真实,艺术永远大于生活!

所以我们要体验生活,感知生活,要勇敢地生活。

 

要看书,不要看书皮


每一本书,都在我们面前打开一扇未知世界的窗户。


你看这欧.亨利的小说,可以建立你讲故事的观念,你就明白什么叫故事,故事该如何去讲了。


我们熟知的那句话,当莎士比亚出现以后,世界上的故事都叫他能讲完了。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你不看小说原本的话,你根本无法体验到他对那双手描写的是如此的美妙……




《牧师的喜悦》更是被多人翻版,传抄……


《基督山伯爵》的故事,为几代人效仿,翻版制作,有一个电视剧《情迷海上花》,作者就是学院早年毕业的两个学生写的,就完全摹仿的是个这故事……那个电视剧写得也不错,故事很好看,不能说是抄袭,只能说是向大师致敬吧。

                  

现在我们谈谈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古往今来很多人都谈过这个问题,比如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比如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出过一本书,书名就叫《为什么读经典》。


为什么阅读经典,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给出过各种答案,如果要全面的回答,恐怕一时半刻也说不完。今天我们主要说一说阅读经典对于剧本创作的意义。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主要是指阅读经典小说、世界名著。


为何要读经典呢?简单说就一句话:阅读经典是能够创作出好剧本的基础。

我个人认为,阅读经典对剧本创作至少有四种意义——

 

眼不高,手怎么高上去?

 

经典作品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是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流传、无数人的阅读,大浪淘沙之后还依然经久不衰的。你只有大量去读这些高水平的小说、剧本,才能分辨出一部作品的好与坏,因为你有了大量的经典做参照物,否则,就应了那就笑话:“和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我们有了鉴赏辨别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如果你来连“上”在哪都不知道,还怎么“取法”?


这里还说一句大家都听腻了的话,“眼高手低”……眼不高,你的手怎么能高上去呢?

 

余华曾经在《应该阅读经典作品》一文引用杰克-伦敦的话:宁可读济慈或者拜伦的一行诗,也不去读一千本文学杂志。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文学杂志不好,而是说经典的小说是无数前辈阅读了浩如烟海、卷帙浩繁的书籍后给出的选择,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名著小说流传至今凝结的也并非作者一人的心血。


艺术创作道理都是相同的,学绘画的要大量临摹,我们学电影的要大量拉片子,这些都是为创作打基础。



 

阅读经典使我们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

积累丰富创作素材

 

就是说编剧应该有更多的人生经验,才能创作出五彩斑斓的作品。

 

大概来讲,我们获得生活经验的渠道有三种:


一是亲身经历,在自己身上发生的;

二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自己身边发生的;

三是通过媒介获得,最主要的就是阅读。


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年轻人,比较而言社会经验更少。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经典就成了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最直接地获得最丰富的人生经验的重要渠道。具体说来,比如我们读完10本小说,就是跟随10个主角一起经历他们的一生——我们只用阅读十部小说的时间,就获得了十个人的人生体验,而且是十个不平凡的人生!

 

我在这所说的人生经验分为两部分,一是体验,主要是从情感角度来讲,就是获得更多的“感同身受”。有人说过,优秀的小说是一支笔写一个人的一生,许多人的一生也涌现在他笔下,就是说好的小说总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我们跟随作品中的人物喜悦或者悲苦,在作品的世界里愤怒或者哀伤。有些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经历,却可以在作品中身临其境:比如,我们读到武松打虎就为他捏把汗,读到林冲夜奔就满腹悲凉,读到诸葛亮陨落五丈原就伤心落寞,读到长坂坡就血脉贲张。


阅读让我们获得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体验。人生经历的多,作品才有可能起伏跌宕。看一部电影也是这样,所谓的笑点、泪点就是观众跟随电影情景欢乐或悲伤。当然有些电影也有尿点,槽点,这就是一部电影不够成熟的地方。



 

另外通过阅读经典获得的一类人生经验是信息的积累。比如说:


各位都没经历过前苏联时代的工厂生活,但是《茹尔滨一家》对此却有详细的描写;

我们如果读过雨果的《笑面人》,对于十七世纪英国法律是如何处置儿童贩子的就不陌生了;

王跃文写的《国画》,成了好多人眼中的官场指南;

《基督山伯爵》告诉我们复仇的故事如何设计等等,诸如此类,我们会从阅读中积累大量信息。



阅读经典

让我们学习最高的创作技巧、掌握大量词汇

 

没有人可以做到不阅读而能够写作,起码来讲你的词汇量、语法的运用这些最基础的写作能力是从阅读中得到的。想要的写得更好,就要向经典的文学作品学习。


前面说过,经典作品都是前人为我们精挑细选留下的。这些作品大到谋篇布局,小到词语的掌握与运用都是我们创作的典范。

 

20世纪初,法国戏剧家乔治.普罗在研究大量作品之后,总结出了剧情的36种模式,据说这36种模式是美国电影创作界的必修课,无论今天怎么创作,都脱离不了这36种戏剧模式。


换句话说所有的戏剧冲突模式,在前人的作品中都已写尽。


而我们只需要去大量的反复的阅读这些作品,在阅读中学习创作技巧。大量的阅读经典,大师们历经考验的写作技巧、呕心沥血的创作才华,都会被你收入囊中。举个小例子:


我们从阅读中可以体会到排比句感情丰满、形象生动甚至是气势强烈;

也可以从反问句中体会到肯定的预期更强;从作品的悬念中感受读者关切的情绪等等。

我们可以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了解了什么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的结尾;

也可以从契柯夫的短篇小说中看到“剧情反转”的力量。


据统计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创造了超过1700个词汇,这些都是经典作品留下的财富。

所以有了那句话,说,世界上自从有了莎士比亚,世界所有的故事都叫他给讲完了……

 

经典作品可以直接进入我们的创作

 

经典作品,经久不衰,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改变成剧本,还可以从中获得灵感创作出新的经典,比如冯小刚的《夜宴》脱胎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故事核儿是《雷雨》的。文学史上这种例子也不胜枚举,据说李白读了《黄鹤楼》激发灵感,仿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鲁迅借鉴了果戈里的经典《狂人日记》从而创作出自己的经典《狂人日记》;王朔公开讲他的小说很多都有国外小说作品的影子,据好事者分析,王小波的《青铜时代》也是《暗店街》的翻版。


《布达佩斯大饭店》根据茨威格的小说改编……




经常阅读经典,我们会对某些桥段了然于心,对于那些借鉴了经典的电影作品,我们不仅能把握其出处,也会让自己应用起来得心应手。


经典作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其创造性的价值,其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是读者选择的结果。因此,直接从世界名著、经典小说中汲取灵感、以向大师致敬的方式,同样也能创作好的作品。


经典小说改编成电影,并获得巨大成功例子更是信手拈来,有些经典小说还不止一次的被改变搬上大银幕。


以上是我认为阅读经典对于编剧创作的积极作用。


关于阅读的两个误区

 

一是对经典的“误读”。


我们不爱读经典,因为阅读经典不能马上产生回报。所谓误读就是有些同学为了应付考试、作业,也从网上去了解一下经典名著的内容,再随便看看网上的一些评论就以为自己懂了,这种做法完全不可取。


因为你完全没有吸收这些作品的精华,既不能独立判断一部作品价值,而且有可能被误导。我举个例子,比如《西游记》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它的主要内容:三个妖精保着一个和尚去取经,谁也不能说这句话对西游记总结的有错误,但是读完这句话和看完《西游记》全本小说收获能一样吗?


西游记的故事情节精华之处恰在于他们为什么保唐僧,又是怎样取经的。又比如电影《老炮儿》,网络上对这部电影的评论毁誉参半,你如果自己不去看电影,仅凭影片介绍和别人的评论如何深入了解这部电影?所以好的作品不但要认真读,还要反复读,很多人都反映过,有些名著,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举个例子,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讲述的是:一位年过六十、富有高雅的英国寡居女人C太太,以自述的方式,向“我”,第一人称,即小说作者,倾诉了因扰她一生的二十四小时经历:当年,也就是她丈夫去世的第二年,四十二岁的C太太独自一人来到蒙特卡罗,空虚寂寞的她在赌馆里迷上了—位嗜赌如命的年轻人。短短的二十四个小时里,C太太对这位年轻人产生了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只是好奇那双具有无限魔力的手,到急切挽救站在死亡边缘的他,再到意乱情迷失身于他,后来疯狂到不顾—切地想要和他远走天涯。可是,C太太一厢情愿的牺牲并没有让这个年轻赌徒洗心革面,换来的却是当众的侮辱和情感的欺骗,这样的结果使得C太太之后的人生蒙上了羞愧、痛苦和自责的阴影。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讲故事如何的反转,即从对抗到逆转,只是想跟同学们讲清楚,看书和看“书皮”你所能收获的效果。




其中C太太第一次见到这个年轻人,茨威格是这样开始的——(第一次见到的那双手)



“那天晚上我走进赌馆,有两只台子已经围满了人,我绕着走向第三只台子,摸出几个金币预备下注,忽然迎面传来一阵非常奇怪的声响,使我吃了一惊。那时正当人人定晴个个紧张,心神似乎都被静默镇慑住了的一霎,每逢圆球奔跑得疲惫无力只在最后两个码盘上颠踬着时,就会出现这样的一霎,此刻我竟听到一阵咯咯喳喳的响声,象是骨节折裂。我不自主地向对面望了一眼,立刻见到——真的,我吓呆了!——两只我从没见过的手,一只右手一只左手,象两匹暴戾的猛兽互相扭缠,在疯狂的对搏中你揪我压,使得指节间发出轧碎核桃一般的脆声。那两只手美丽得少见,秀窄修长,却又丰润白晰,指甲放着青光、甲尖柔圆而带珠泽。那晚上我一直盯着这双手——这双超群出众得简直可以说是世间唯一的手,的确令我痴痴发怔了——尤其使我惊骇不已的是手上所表现的激情,是那种狂热的感情,那样抽搐痉挛的互相扭结彼此纠缠。我一见就意识到,这儿有一个情感充沛的人,正把自己的全部激情一齐驱上手指,免得留存体内胀裂了心胸,突然,在圆球发着轻微的脆响落进码盘、管台子的唱出彩门的那一秒钟,这双手顿时解开了,象两只猛兽被一颗枪弹同时击中似的。两只手一齐瘫倒,不仅显得筋弛力懈,真可说是已经死了,它们瘫在那儿象是雕塑一般,表现出的是沉睡、是绝望、是受了电击、是永逝,我实在无法形容。因为,在这以前和自此以后,我从没有也再见不到这么含义无穷的双手了,每根筋肉都在倾诉,所有的毛孔几乎全部渗发激情,动人心魄。这两只手象被浪潮掀上海滩的水母似的,在绿呢台面上死寂地平躺了一会。然后,其中的一只,右边那一只,从指尖开始又慢慢儿倦乏无力地抬起来了,它颤抖着,闪缩了一下,转动了一下,颤颤悠悠,摸索回旋,最后神经震栗地抓起一个筹码,用拇指和食指捏着,迟疑不决地捻着,象是玩弄一个小轮子。忽然,这只手猛一下拱起背部活象一头野豹,接着飞快地一弹,仿佛啐了一口唾沫,把那个一百法郎筹码掷到下注的黑圈里面。那只静卧不动的左手这时如闻警声,马上也惊惶不宁了,它直竖起来,慢慢滑动,真象是在偷偷爬行,挨拢那只瑟瑟发抖、仿佛已被刚才的一掷耗尽了精力的右手,于是,两只手惶惶悚悚地靠在一处,两只肘腕在台面上无声地连连碰击,恰象上下牙打寒战一样——我没有,从来还没有,见到过一双能这样传达表情的手,能用这么一种痉挛的方式表露激动与紧张。望着这双颤抖喘息迫不及待的手……我紧紧盯着平生难遇的这双手,竟被它迷住了。 


“可是最后,我再也按捺不住了,我一定要看看这个人,看看与这双具有无限魔力的手相关连的那张脸,于是,我提心吊胆地——的确,真是提心吊胆地,因为,那双手早已教我心惊胆战了!

 


    茨威格                                                          


(第二次见到的那双手)


我们两人之间隔着两米宽的绿呢台面,我象是坐在剧院楼厢里观剧一样,能够看清他的脸,正是这张脸,两小时前我曾见它光采四射满含感激之意,闪耀着欣赏神恩的灵辉,现在却又因为地狱火焰一般的激情而抽搐改样了,他的两只手,正是那两只手,今天下午我还曾见它们抱着教堂里的经案立下最神圣的誓愿,这时又弯曲如钩地四面攫钱,象是两只嗜血的蝙蝠。因为,他这时赢了钱,一定已经赢了很多、很多钱:他面前亮晃晃地胡乱堆着许多赌筹、许多金路易、许多钞票,凌乱地缠在一处,他的手指,他的神经颤栗的手指,大得其乐地在钱堆里来回抓搔扒弄。我看见他的手指紧捏着那些钞票,将它们一一抚平折叠起来,翻转着那些金币,喜滋滋地一再摩挲着,突然,他猛一下抓起了满满一把钱,扔到一处下注的方格里。立刻,他的鼻翼两侧又开始飞快地连连抽动,管台子的人的叫喊,展开了他的两眼,使它们露出了贪婪的光芒,从钱堆上抬起来瞪着前面,盯着那个正在跳动的圆球,他仿佛被一股激流带着要向前冲,可是两肘却象是被牢牢地钉在了绿呢台面上。他那一副着了魔般的神情,比前一天晚上所表现的更为可怕,更为骇人…… 


两次对手的描写是这样的细腻,你不读原著,你体会不到其中之美妙,玩味不出个中之甜腻。


再说,茨威格这样的描写你能说不是电影语境吗?尽管这是小说的文字描写,但是能让你在写作中产生无穷的遐想,起码在画面上你会浮想联翩,我们常说电影是“声画的艺术”,编剧脑子里要有画面感,这也是编剧与小说家的不同之处,茨威格这所以称为大师,他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


编剧下的是苦功夫,笨功夫

捷径只有多看书、勤写作


看书是永远不能停下来的事情,为什么?书是文字写的,单就文字而言,它是个抽象的东西,文字是把生活中很多很多的抽象化,当你看的时候,增加你的想象力,电影就是把抽象的文字具象化,这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教不会,只有自己去悟,去体验。


光看小说不行,还要看杂志,看“闲书”。




什么叫闲书?在我这一代人的概念里,除了上学学习的书籍以外的东西都叫闲书。或者是跟你专业学习以外的书籍也叫闲书,再换一个词,也可以叫乱七八糟的书吧。我上小学的时候,看个西游记,封神榜都叫闲书。你不好好温功课,看什么闲书呀,家长要说你的。粗暴一点,直接把你的书没收,藏起来,有的还给你撕了。工作以后,你当工人,做个电工,没事看《呼啸山庄》车间主任要说你,小张子,没事看看《电工基础知识》,别看这没用的闲书;你到食堂做个炊事员,没事你看《安娜.卡列尼娜》食堂管理员要说你,小张子,没事看看《川鲁粤苏四大菜系烹饪要领》,别总看这闲书。


这些都是闲书。


那同学们可能会问了,我们就是搞文学艺术创作的,你刚才说的这些书,都是我们应该看的,那对于我们来说什么叫闲书呢?


我举个例子吧,我有一个小哥们儿,写了一个剧本,有一节写得非常精彩,剧中主人公把一条鱼做出了二十四道菜,鱼鳞做出一道菜,鱼唇做一道菜,鱼下巴做一道菜,鱼眼珠子一道菜……我当时以为他胡啁的,后来,我家请过一个江西小保姆,果然她就用鱼鳞做出过一道鱼鳞冻,就象咱们北方的肉皮冻一样,再后来,我在六环外一农家乐吃饭,真的有一道‘红烧鱼下巴’,上来一大盘,全是鱼的下颌骨。事后我问起那个作家,他告诉我,他本身就喜欢下厨,没事就爱看个关于烹饪法方面的书,这就是看了闲书对写作的帮助。


若干年前,六频道播过一个电视电影《杨守敬与吕蓓卡》,讲的是两个大学中年老师搞对象的事,一个教古典文学,一个教欧美浪漫主义诗歌,这个故事不复杂,可是台词写得非常漂亮。而且十分专业,大段的对话精美绝伦,可叹的是不太为人所知。


 

 

你看书怎么看?看人家怎么塑造人物,人家是怎么把握细节,细节的推敲是非常了不得的。

 

 第二个阅读误区是急于求成。


我前面说了,现在的年轻人不爱读经典,是因为阅读经典不能马上见“效益”。但是一些速成的书籍,什么“多少天练成编剧”、“多少天创作剧本”、“解开某某成功的多少步”等等此类却大受欢迎。在这我只说三点:


第一,如果看一本速成的书就能成为编剧,电影学院文学系就该关张了。

第二,也许这些书里讲了一些创作的技巧,但是这就好比一个盖房子的工人,熟记了砌砖的口诀,手里要是没有砖,这房能建起来吗?

第三,创作没有捷径,编剧下的是笨功夫、苦功夫,如果说有捷径,只有一个:多阅读、勤写作。 


犹如市面上马云成功秘诀一类的书,不知道有多少种,也不知道卖了多少本,但,中国还是只有一个马云。

 

狗咬人不是新闻

人咬狗才是新闻


那什么叫故事呢?也就是说,什么叫戏?人们常常说的一句话,你看我这一辈子,过得跟演戏似地……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什么叫戏?她说,你看我写的,俩人都打起来,都动起手来了,这还不叫戏吗?我说不叫戏,你写俩人打架,第一天动嘴,第二天动手,第三天动刀。你就是动枪,动炮,动了原子弹了,打了一百年也不叫戏!那叫老娘们儿打架。那什么叫戏呢?第一天动嘴,第二天动手,第三天动刀,第四天动枪,第五天,俩个上床了,这叫戏!


“狗咬人不叫新闻,人咬狗才叫新闻。”这句话是我们意识形态历来挨斗旧社会,二,三十年代小报了记者低级趣味时,所说的一句话…


故事就是从对抗到逆转,再从逆转到对抗……

 


要会写梗概


要想使你的作品得到投资老板的认同,你就得写故事梗概。你写了东西想找导演,找投资方谈钱谈投资,就必须交故事大纲。尤其到了“资本决定一切”的今天,到了我们投资老板大多数为“外行”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


一,人家不愿意看你的剧本,赚烦。人家看你的本子就是先看故事梗概;    

二,要对自己的创作产权保护,不要随便就把剧本交出去,所以就写剧本梗概,也叫故事大纲。


这点我倒是有不同的意见,其实梗概倒是更是容易被人盗窃……

 

初学者一般都不太会写梗概,也不愿意写梗概。你甚至会感到写梗概比写剧本还要难。


怎么写梗概,这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对许多新手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是如此。我的第一部戏很成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火了,这下子找我写戏的人就多了起来,尽管那时候我还很不愿意写,不愿意当“作家”,那时只想当个伟大的画家,结果到现在画家也没当成,这点不多说了。可是,你要写的故事,或者人家指定你写的故事,你得先交领导,交老板娘审查,批阅吧?领导没看,老板没审,人家凭什么让你写呀?凭什么先给你打钱呀?没人让你写,你还挣什么钱呀,是吧?你说,我就会写剧本,不会写梗概,领导可没时间看你写完的剧本,一个剧本就十几集,二十来集,(那个年代)那还不得把领导累死。可是让我一写梗概,差点没把我难死,真不会写,一动手就是细节,情节,总不能很好的一个故事高度概括起来。急得没办法,就去看《中国电视报》,那时候的电视报每天报道第二天要播的电视剧的内容,小豆腐块那么大的文字,我就参考那种东西,慢慢的我会写了梗概。


未完待续……


笔歌现推出2016-2017 影视大师班第一课:创作的规律  导师:芦苇、史建全 




笔歌影视大师班

2016年 9月17日 北京 为期一天时间

上午 芦苇   /下午  史建全 

17日19:00  影视创作沙龙论坛 嘉宾(拟)芦苇、史建全等著名编剧和影视业大咖


收费:1000RMB((通过编剧帮报名享受8折优惠)

 

咨询请联系  

斯想15120073642  (可加微信)


课程描述:


笔歌影视大师班旨在帮助中国的影视产业链全体工作者接触到国内外最顶级的电影电视家,编剧教练等行业专家,为提高全行业整体的技能水平,工匠精神和艺术尊严提供教育和交流互动的社交空间。 


编剧帮招聘啦!


新媒体主编(影视行业) | 商务媒介(拓展)

影视策划(项目评估方向) |  产业记者(可兼职)

会计 |  执行策划 |  平面设计

以上职位均需2-3年影视行业及相关工作经验,简历与作品投递邮箱hr@bianjubang.com合则约见欢迎自荐/推荐,推荐成功者,大红包 奉上


置顶编剧帮,每日不错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