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报评论】陕西师范大学一论蓄势追赶 建设高水平大学:蓄强校之势 谋发展之实作者:校报评论员    发布时间:2016-09-14   新学期第一周,学校先后召开了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KOKOKOKO9 2016-09-15
【校报评论】陕西师范大学一论蓄势追赶 建设高水平大学:蓄强校之势 谋发展之实作者:校报评论员    发布时间:2016-09-14   

    新学期第一周,学校先后召开了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学校领导班子工作务虚会和新学期工作安排部署会,三个会议从不同角度梳理总结了上半年学校的主要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科学规划下一步学校的发展方向。我校经过70多年的建设发展,从进入“国家队”到“211”工程,从“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到协同创新,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到“双一流”建设,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如何建设高水平大学,更好地回应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如何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都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师大人面前实实在在的课题。孙子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我校要想“突出重围”,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现实任务和时代主题——蓄势追赶。这就要求我们蓄好观念之势、学科之势、人才之势、队伍之势、科研之势,这些势既是学校发展的内涵,也是发展的动力,更是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最有力的支撑。

    蓄好观念之势,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认识到位,实际行动中才会自觉。2005年,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学校转型发展,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从此开启了我校从传统师范大学向建设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新征程。10余年来,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什么是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什么是综合性研究型,在一些教职工中依然存在着模糊看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全体师大人深入分析当前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战略,充分了解新常态下党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必然选择,牢固树立“崇真务实、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只有走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发展道路,学校才能有效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蓄好学科之势,需要内涵发展、优化结构。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履行大学功能的重要载体。当前,从学科布局来看,学校目前拥有文、理、工、管、法等12个学科门类,已经具备“综合性”的形式特征,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部分学科已经进入全国前30%。但是在今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参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学校的学科布局还较为传统,学科建设的要素还存在不均衡、不强劲的情况,学科建设的结构性问题、政策性问题、体制机制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学科建设的内涵和质量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还存在着水平上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以学校“十三五”规划为指导,坚持内涵发展,根据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适时调整学科方向和领域,完善体制机制,增强软实力,解决硬问题,通过校院两级的创新试点,凸显特色,增强学科竞争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蓄好人才之势,需要创新机制、提高质量。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去年,学校先后召开本科教学工作大会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大会,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各项改革措施也落地实施,人才培养的成效初步显现。但是对照“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和学校既定的办学目标,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全校还没有形成人才培养合力,特别是在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学风教风建设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如何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的培养体制机制,正确处理好质量与规模的关系,有效提升生源质量,提高导师的素质能力等等,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方向,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蓄好队伍之势,需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为支撑,师资队伍建设是兴教之源、育才之本、强校之基。近年来,学校积极拓宽人才选聘渠道,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取得新的成绩,在一些重大人才专项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校的师资队伍总量不足,领军型人才和高层次科研团队匮乏、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亟待壮大等突出问题,面临着引进和培养学术带头人,组建学科团队、造就学术大师、提高国际化程度、提升学术竞争力等的艰巨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更加解放思想,进一步扩大教学科研人员规模,优化教职员工队伍结构,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培步伐,探索人才特区的建设,建立完善岗位分类分级聘用管理制度,搭建全方位人才成长支持体系,使学校的师资队伍质量与规模、层次与结构尽快达到或超过国内一流学科建设水平。

    蓄好科研之势,需要激发活力、做大做强。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一流的科学研究水平注定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注定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注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不断巩固,科研成果影响显著,科研平台建设成效突出,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取得新的突破,科技成果持续增长,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和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初步形成。但是,对照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的任务要求,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还有不小的差距,学校还存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标志性人才较少,高层次、具有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不足,科研创新平台总量不够,科研经费总量居后,主动关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意识不强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按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科技三会”的精神,进一步理清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理顺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科学研究的活力,更加注重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增强承担大项目、大课题能力,培育产出具有标志性的学术成果,推动学校的科学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

    “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师大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和荣誉属于过去,挑战和机遇就在前方。让我们少一些保守封闭的思想、多一些创新求变的激情;少一些对存在差距的无动于衷、对问题的束手无策,多一些敢于探索、敢于突破、敢为人先的胆略;少一些工作的漂浮、思想上的瞻前顾后,多一些想大事情、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壮志和务实作为。我们坚信,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