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年代香港

 最初之光 2016-09-15
目录
1950年香港
1951年香港
1952年香港
1953年香港
1954年香港
1955年香港
1956年香港
1957年香港
1958年香港
香港的1950年代在中华民国二战胜利及国共内战的背景下展开。中华民国政府一度在联合国上要求收回香港,但碍于国共内战已经开始,中国国民政府又没取得美国支持,无力向英国政府取回香港。1949年后,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数以万计的人为了逃避新成立的共产党政府从中国大陆逃到香港[1]。香港人口于是由1947年的175至180万,增加至1951年的201万[1][2]。新移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把技术和资金带来香港。因共产党推行公私合营政策[1],进而实行完全的国有化政策,不少公司把办事处从中国各大城市搬到香港。这些都为香港经济迅速发展创造条件;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宣布向大陆实施禁运,本来依赖转口业的香港摇身一变成为制造业中心。 背景 1949年,中国共产党夺得中国大陆政权,香港有被入侵之虞。英国政府因为对于柏林危机及共产政权的对抗态度记忆犹新,所以决意保持香港作为资本主义在共产势力中的桥头堡。再者,香港是中国的南大门,是重要的贸易中心。英国冀望借此跟北京政权展开贸易。面对欧洲与亚洲的共产威胁,特别是马来亚危机,英国不战而把香港交给中国,亦显得懦弱。于是,英国加强香港驻军,并制定撤退到澳洲的计划。[3]另一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受命停止向深圳-广州边界推进,香港得以维持英国殖民地的地位。 英国国会曾经讨论,若香港不能维持转口港地位,应否让中国取回香港。[4] 这件事引起了香港居民不满,后来香港转变成为制造业中心。社会 人口统计 战后的1950年代,大量赤贫的人没有工作,亦缺乏天然资源。当大量难民从中国大陆涌入,人口问题变得更复杂。[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时,难民以每月十万人的速度逃亡到香港。到1950年代中期,香港人口激增至220万。直至1956年,香港成了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6] 房屋及建筑 石硖尾邨美荷楼,典型“H”形7层徙置大厦1953年,圣诞夜九龙深水埗区的石硖尾发生石硖尾寮屋区大火,58,203名灾民无家可归[7]。港督葛量洪制定紧急房屋计划。当时,香港政府为了尽快为灾民提供安身之所,火速在原址附近兴建徙置大厦。徙置大厦,由三合土所建成,结构比寮屋坚固,防火防渗漏,设有基本消防设施,每幢楼高七层,可容纳2500人。每层中间设有公共厕所与浴室。每个单位却缺乏间隔及厨房,市民要在单位外的公共走廊做饭。此后,政府又在香港岛及九龙各处兴建黄大仙、老虎岩、长沙湾李郑屋等徙置区,让居所简陋、卫生环境较差的寮屋居民入住。自此,香港政府大量建造公营房屋,每人的居住空间为24平方呎。 [8] 另一方面,1955年当政府在李郑屋村兴建徙置大厦时,无意发现了一个东汉墓穴,被称为李郑屋汉墓。此外,于1957年入伙的北角邨,在当时的香港公共房屋设计上作出很多突破,包括每户均有独立厨房及厕所,并设有升降机。 由于高楼节省土地,此后亦成了建筑趋势。其中由香港著名商人霍英东于1955年落成,位于香港岛铜锣湾利园山的蟾宫大厦,为一座楼高17层的住宅大厦,成为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蟾宫大厦是他旗下“霍兴业堂置业”的物业,他首创卖楼花的方式发售单位,奠下了香港地产发展商其后卖楼花的基础。[9] 交通 虽然受中国大陆政权变更,导致九广铁路来往广州的直通车于1949年末缩短至罗湖,但九广铁路英段的服务仍继续改善。1955年9月5日,2辆柴油机车开始投入九广铁路英段的服务,至1950年代末期,大部分蒸气机车已被取代。另一方面,随着香港人口增长,对交通的需求大增,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亦相应作出改善。九巴于1953年9月在新界各处设置巴士站牌,而中巴则于1950年代期间在巴士上引进了乳胶座椅。1958年,中环天星码头搬往爱丁堡广场码头,成为当时中环的著名地标之一。另一方面,香港的士发展也相当迅速,由1947年初办时的329辆,增加至1959年的851辆[10]。 然而,中国大陆政权的变更,严重影响当时香港两间航空公司之一的香港航空。香港航空原持有前往香港以北城市的专营权,但大陆易帜后跟香港断航,失去多条主要航线,经营变得困难,最后1958年被太古洋行旗下的国泰航空收购,令国泰航空在其后的27年成为唯一本地航空公司。 道路规划方面,港府于1955年起曾研究维多利亚港研究兴建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的方案,但主要基于成本上的考虑,当时并未有正式落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