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说“月”字

 mby21 2016-09-15

中秋的话题离不开月亮,古人把月亮当成情感的载体,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词。


爱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在这里特指月亮)——苏轼《水调歌头》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故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愁思: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李商隐《春日寄怀》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哲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刘辰翁《忆秦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 《把酒问月》


把诗写成哲学的高度,也是没谁了,小编也在想,我们现在写的“月”字,三千年前是怎么写的?


各位同学翻开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47页,跟我读:“日、月、火”,右下角的简笔画,就是甲骨文,恭喜你,一秒就学会甲骨文了。

等等,各位同学先别忙着不屑,让我们看看各个朝代是怎么写“月”字的:


这演变看起来很顺眼,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但实际上就连至圣先师孔子也是不认识甲骨文的,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写的是金文大篆,商亡之后,占卜在周代逐渐绝迹,其文字也逐渐不为人知,甲骨文被深埋地下,孔子又有什么机会看到呢?所以甲骨文在中国就这样断掉了。

现代学者看了甲骨文后,再去看许慎的《说文解字》就会发现里面很多解读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许慎也没见过甲骨文。


直到一百多年前,事情终于有了转机。1899年秋天,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煎药的过程中发现“龙骨”,认定其上文字是比籀文更加古老的殷商遗物,不过遗憾的是他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就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而殉国了。


1908年,学者罗振玉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1910年罗振玉释读出了10位殷王的名谥,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民国六年(1917年),王国维发表了第一篇甲骨文研究的学术论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甲骨文“月”字辩识历史:

1915,羅振玉 《殷虛書契考釋》:月

1917,王國維 《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月,亦祭名

1924,葉玉森 《說契》:月

1933,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月

1935,陳邦福 《殷契瑣言》:月,月祭

1935,朱芳圃《甲骨學商史編》:月,以月紀時

1937,郭沫若 《殷契粹編考釋》:月,假爲抈

1945,董作賓 《殷曆譜》:月·夕

1979,于省吾 《甲骨文字釋林》:月·夕,第—至四期月作夕作,第四期月作夕作,金文小篆如此;月本有形可象,夕則無形,故夕字乃于月字中加一个豎劃。


汉字不是无源之水,其实鉴定甲骨的王懿荣,以及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就是凭借对《说文解字》以来的文字学,才可以释读甲骨文字的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更指明了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方向。


当然,甲骨文仍有很多奥秘等待开发,就目前发现甲骨大约15万片,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才解读了一半左右。


无论如何,对甲骨文快速破解,让人想起著名的“罗塞塔石碑”,这块石碑同时刻有同一段内容的三种不同语言版本,欧洲人无数专家耗费数百年才成功破解了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而中国人破解甲骨文则轻松得多了,因为我们的文化是延续的,被专家所解读出来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薪火相传,不知其尽也。”在这样一个传统的节日,我们看着曾经照过古人的明月,读写着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汉字,一代又一代的见证着中华文明古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