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诚长老:知道太多,会放不下

 my般若波罗蜜多 2016-09-15
一诚长老:知道太多,会放不下

    人来到这世上,要学习的事情很多,学走路,学说话,学知识,学人情世故,学特长,还得学习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年龄越增长,知道的越多。可是,知道的越多,不见得生活得越好。有时候,你知道的越多,可能过得越不快活。

    打个比方,儿时,不知世间繁杂,人情凶险,得以无忧无虑;待长大后,知晓这尘世纷扰,世态炎凉,反而多了烦恼忧愁。可见知道多了,不一定是好事。这个世间的一切太过复杂,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全都混在一起,难以辨个分明。倘若你知道的事情太多,见过的世面太大,又时时陷入这些识见当中,心里搞不定它们,不知如何处理,事事都堆积在你的脑中,既放不下,又无法在其中辩明重点与方向,不能用智慧去处理、消化,那么,这些知识见闻,就会变成你的负担、障碍。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大家尽可能多地去获取知识和经验,只是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劝大家不要忘了去修习智慧。讲得具体一引起,有智慧就是你能够放得下。要是放不下,就会迷失。其实,不仅知识、经验是如此,其他的事物都是如此,假若不能够在心理上和现实中统统放下,那么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就会成为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尝到了名利的甜头,心理上放不下,整日为了保住名利而钻营,害人害已,那就等于是住进了名利的牢笼,有朝一日,也会在名利脚下身败名裂;知道了优渥生活的好处,心理上放不下,成日活在失去的恐惧之中,这也等于被这种生活捆住了手脚。

    所有的经验、识见、拥有,一旦化作了贪欲和执著,人就会变成它们的奴隶。可是,要放得下,谈何容易。我们通常都习惯标榜自己的学识,依赖自己的经验,却少有人能把这些东西抛开;多数人都睁大眼睛看世界,少有人懂得适时闭起眼睛来,养身养心;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所有的感官,都习惯向外追索探寻,看很多,闻很多,听很多,却少有时间停止运转,彻底地放松下来,休养生息。

    和尚曾说:“澄神生觉性,亡虑灭迷情。”神思澄澈,觉性就生出来了,心中没有思虑,就能转迷为悟。多么简单的道理,可惜人总是累积的时刻多,清减的时刻少;自作聪明的时刻多,自作糊涂的时刻少;想东想西的时刻多,什么也不想的时刻少。现在有很多人来寺庙里参禅打坐,不坐下来还好,一坐下来就满脑子杂念。本来是想着要净心而来,来了之后,心思又回到了俗世生活当中,工作家庭、金钱名位,翻来覆去地想。

    想来想去,除了无穷无尽的烦恼,还能想出什么呢?人活地世上,诸多繁杂琐事,大家一定要懂得适时放下,否则什么都想求,什么都想要看在眼里,抓在手里,到最后生活的棋盘上一点空间都没有,就会变成一盘死棋。

    中国文化里,很讲究平衡,有阴就有阳,阴阳相生。白天俯首干活,夜里抬首仰望夜空;白天在外拼搏,与他人交际,夜里就要退回内心,与自己相处。人应该要有向外的一面,也有向内的一面,知道什么时候聪明,什么时候糊涂,可以提得起,也能够放得下。

    说白了,活着,就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开的那只眼睛,看遍世间百相,洞彻世事人生;闭上的那只眼,关闭了喧嚣风景,阻绝了是非恩仇,退避了尘世烦恼。如此才可以活得清醒,也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不必太过清醒——待自己,不妨清醒一点,待人却不必看得太清楚,不必事事苛责挑剔;于世事人生,不妨看得透彻明白,做人处世,却不必精明老道,犀利尖刻;夜晚与内心对话,不妨聪明一些,白日则大可以糊涂一点,不必说穿、点穿的事,就不去看,不去管;对世间的无常本质,不妨明察秋毫,对芸芸尘世里这无法恒常的一切事物,则不必看得太真,太过计较,只当它们来如烟,去如电,随顺自然便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