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各位老师、来宾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一定是大家一生中难以忘记的日子。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来到了我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相聚在拥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数学学院和数学中心,我谨代表数学学院和数学中心的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祝贺你们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北大数学人!
一百多年来,北大数学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为中国数学乃至世界数学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大数学的深厚底蕴、辉煌成绩以及始终以追求卓越和创新为己任的精神传统,我想在此勿需多言,大家入学后会更加真切地看到、听到、学到、感受到。更重要的是你们也将融入其中,成为续写北大数学新传奇的重要力量。我们对大家充满期待,寄予厚望! 都说开学典礼是入学的第一堂课。在学校,学习是最主要的任务。大家都是佼佼者,是经过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选出来的优秀人才。对于学习来说,大家过去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此刻,在你们人生的新起点上,我想与大家探讨这看起来平常但却十分重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学习很多时候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修行”的方式、程度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数学的学习而言,如何“修行”才能使自己的特长禀赋发挥到最优的状态,我想与大家分享几点心得。 首先,学习必须要有“日日挥拳五百下”的精神。说到这里,我想与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三位少年拜师学习武艺,上第一节课时,师傅告诉他们要“日日挥拳五百下”,其他什么也没有说。过了一年,师傅说“基本的拳法你们已经会了,可以交给你们独门拳法了”。又过了一年,师傅对三人说:“独门拳法你们已经掌握,可以出师了”。十年之后,三位少年中的一位成为了享誉武林的一代宗师。成为宗师的那个少年一直牢记师傅在第一节课上的话,出师之后仍然坚持“日日挥拳五百下”,而其他两位在出师之后就不再坚持日日挥拳,成为了平平之辈。可见自我约束、坚持不懈是多么重要。 对于学习这件事,我认为没有什么捷径,尽管存在没有足够知识积累却解决一个重要问题的可能性,但是这种概率微乎其微,对于绝顶聪明的人也是如此。我曾经与很多国际顶尖数学家有过合作,其中很多人都智商超群,但是他们不管是学生时期还是成名之后都一直勤勤恳恳地坚持学习和做研究,“日日挥拳五百下”。北大是个环境相对比较宽松的地方,能让同学们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但这也对大家的自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学习专业知识,还是以后在科研工作中、职场工作中,不下苦功,是难以做出一番成绩的。 其次,学习要注意“师古创新”。在这里我说的“师古”的“古”是指要向经典学习。“经典”是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留存下来的精华,其作者往往也是高手。向经典学习意味着高标准,如果能真正学好学透,那么你的水平也会提高很多。所以我在指导学生时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经典文献和顶尖数学家的文章,也是这个道理。近几年国际数学界出现了一批数学新星,其中不少人是北大数学99级、2000级前后的学生,比如今年刚获得拉马努金奖的许晨阳(他目前在北大数学中心工作)、以及获得美国著名的Packard Fellowship的恽之玮等等,他们那几届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就自发地组织讨论班,学习经典文献和顶尖数学家的文章,可以说这为他们日后在数学上大有作为奠定了基础。因此,借助经典加深或者拓宽自己的知识是创新必经的环节,这是理解和掌握更多前沿数学理念和工具的前提,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可能获得解决更为根本性问题的能力。

第三,要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大家在学校求学,可以说我们都是做“学问”的人,而“学”和“问”从来是分不开的。从我过去的教学经验来看,我们中国的学生在提问方面是很欠缺的,大家更倾向于坐着听老师讲答案,而不是自己深入思考并提出问题。实际上,提问的质量很能说明一个人的水平和能力。如果一个人对学科有深入而系统的把握,那么他自然会知道什么问题是重要的,什么问题是不重要的。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你没有问题可问、看不到问题所在、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要么说明你下的功夫还不够,要么说明你不适合这个学科。学习不能仅满足于机械地背记别人已经发现的理论,或者满足于掌握解决已解问题的能力,而是要用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深刻的思维解决新问题,从而使创新成为可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积极主动地向老师提问,向身边的同学提问,将被动的、单向的交流变成主动的、多向的交流,这对于你们现阶段的学习、未来的科研工作,以及走进社会之后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为人处世都会大有裨益。同学们,“博雅塔下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在大家开启新的学习旅程之际,我将以上心得分享给大家,衷心地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开心愉快!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