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届消费者不行,会让这些广告逐渐失效!

 汕头能率 2016-09-15

来源:李叫兽(ID:Professor-Li) 文/李靖 已获得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如果你回到清朝末年,一定会发现还有很多年轻人在辛苦练习射箭,他们认为这样的技能可以帮他们在未来博取功名。但可能没有想到,仅仅几十年后,弓箭就完全退出了军事的历史舞台。

(图:1899年外国人拍摄的清朝八旗子弟练习射箭,他们可能不知道12年后断掉大清的武昌起义,用的是步枪。)


同样,营销、广告也是这样。很多正在被辛苦训练的技巧,正在迅速过时;很多没有被重视的方式在迅速崛起。
 
当下,任何营销人都不能忽视的一个挑战:我们正面临大批的更难被营销洗脑、更具怀疑精神的客户。他们的出现有以下这些因素:
 
(1)客户更加容易获得信息(搜索引擎、电商评论、其他人评价)
(2)客户面临的信息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变(拿着手机、放着音乐、聊着天还同时看电视)
(3)客户每天面临大量的情感刺激(一句文案都能感动一代人的时代结束了)
(4)更高学历、有知识的大量年轻客户群体(比如90后)登上舞台,并影响其父母。
 
这些不容忽视的趋势,会导致哪些跟客户沟通方式的改变呢?这篇文章小编就针对这些趋势,做以下三个方面的阐述:
 自夸营销 VS 创造兴趣
过度承诺 VS 逆向营销
情感式助推说服 VS 动机说服
自夸营销 VS 创造兴趣
在“如何夸产品?”这个话题上,随着消费者习惯的变化,对应的广告以及营销方式也正在变化。

1
自夸营销:产品局部卖点的夸张术

在所有的广告中,如果说有一种广告方法影响最深远、被使用最多、拿过最多的创意大奖,那必然是局部卖点夸张术。

类似于这种广告:
(图:某丰胸产品广告,胸太大导致排队的时候距离远)

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夸的东西都一样(比如都是夸丰胸效果好),但比谁夸得最厉害、最有创意——你简单写一句“丰胸效果好”,我写一句“A罩杯的福音”,另一个人搞一个创意“丰胸效果太好,导致顾客走不动路了”。

但是这种方法成功的重要前提是:消费者处于相对封闭的情况下,选择单一或者无法通过搜索等方式来验证信息,只能相信你的。

比如这个快递的广告,提出我们家的快递非常快:
但如果是在信息时代,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广告、在网上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呢?
比如你又看到这个广告:
哇!刚刚的快递广告是快如风,现在直接快成一道闪电了,闪电比风快,就选这个了!”

这还没完,你又看到这个广告:

更厉害,火警都要求这家快递去送!”

到底选谁?

这些快递都喊自己是最快的,作为消费者,你真的会根据创意夸张的程度去选择吗?然而并不会,你会直接搜一下或者问朋友,到底哪家快。

当我们面临更多同质化选择的时候,卖点夸张术,已经变得不那么有效了。
2
表面传播定位:喊出不同口号

既然在同一个卖点的自夸大战中,几乎不论创意多好,都很难挣脱出来,自然就有人尝试其他方式——换角度夸。
 
于是,这就发展出了新的方式,用来解决大量品牌形象同质化的问题。
 
这一方式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当年的诺基亚手机,生产众多类似功能手机,通过简单的变化外观和宣传口号,施行不同的定位,以制造差异化。

比如类似的手机,加一个音乐按键,就是音乐手机;换成黑色并涨价,就是商务手机;换成彩色并降价,就是学生手机……
这些方式在营销和企业战略方面,都是巨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差异化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种依靠表面差异化包装的方式也正在遇到冲击,因为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不需要品牌方来告诉他们,到底谁的功能更好。到底我应该“认准谁”。
3
在优势环节创造兴趣

未来的广告,最重要的并不是夸奖你的某个属性(因为消费者自然会从其他途径知道,而且也不相信你的自夸),而是在你的优势环节创造兴趣。

如果你是造汽车的,为了解决同质化问题,发现市场空缺后定位“越野汽车”。在过去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广告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人们相信你的越野是最好的(强化定位),然后消费者自然会相信。但是现在,越野好不好,去汽车之家之类的评测网站,一搜就知道,消费者不会因为你说越野好,就相信这一点。


如果你最大的优势环节是越野(用户从论坛得知的),那么你自己为了扩大销量,就需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对越野产生兴趣(比如让他们觉得自己待在家里宅的行为不合理)。

当更多人对越野产生兴趣,就会在买车时,提高对“越野性能”这个属性的权重,从而更容易选择越野性能好而不是更加省油的车。
 
但如果你真正的优势环节并不是越野,在广告时打出“越野”的定位,想让用户觉得你越野第一,最终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用户因为你的广告产生了对越野的兴趣,结果一搜发现Jeep越野更好,最终买了Jeep。

所以,我们应该问自己的问题并不是:我应该如何夸奖我的卖点?而应该问:我如何让消费者对某个优势环节(比如越野)产生兴趣,从而在他们最终比较的时候,更加考虑越野。
过度承诺VS逆向营销
一直以来,绝大部分广告都在围绕“我承诺,你放心”,通过遮盖自己的缺点,表现自己的优点来促成跟消费者的交易。

比如开头的“丰胸广告”,暗示丰胸效果太好而导致排队的时候看起来像空了一个人。


当消费者开始怀疑它某项缺点时(比如用起来很麻烦),就赶忙说:“没有没有,虽然我们主要定位是'效果好',但是用起来也很方便”,总之你所有的都好,竞争对手都差。但是不好意思,这种方式也要逐渐过时、失效了,因为消费者越来越容易怀疑,也越来越容易验证你说的话。

通过这样大量的过度承诺、包装自己、自封为王,很多本来可以跟消费者拉近距离的品牌,逐渐被消费者疏远。而这个时候,获得信任的关键,并不是继续说好话,而是做“逆向营销”——直接承认自己的不好。

比如上面的丰胸产品,并不要反驳说“其实用起来很方便”,而是直接说:“是的,性能好但用起来很麻烦。此产品,不适合那些想要丰胸却嫌麻烦的人。”这样用户可能会更相信你说的话是实话,从而购买,然后在购买后发现实际上没那么麻烦,反而超过了预期。

现在很多让消费者觉得真诚、亲近的品牌,并不是通过过度承诺和自夸,而是通过直面缺点,甚至有时候“拒绝某些消费者”。所以,随着信任越来越珍贵,有时候逆向营销,承认自己的缺点,反而比过度承诺要好。

如果要获取用户的信任,就需要在适当时候反其道而行之,直接、真诚地说一些其他品牌不敢说、不愿意说或者说起来遮遮掩掩的话。
情感式助推说服 VS 动机说服
一般来说,说服策略有两种,一种是与对方选择你的理由有关的说服,叫做“动机说服”;另一种是与对方选择你的理由无关的,叫做“助推说服”。

在信息越来越嘈杂的时代,第三个正在逐渐失效的方式是:情感式助推说服。

助推说服,就是让你因为和产品利益无关的理由而购买。比如线下销售员先给你倒杯茶然后给你送上个蜂蜜小蛋糕,接着劝你买高清电视,你有可能因为内心接受别人恩惠而产生的愧疚感,最终购买。

现在一个重要趋势是:这种与产品利益没有关系的助推说服,直接效果会越来越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费者面临的信息越来越复杂、多元,他们的消费也越来越不集中。

情感助推,本质上相当于给客户放摇篮曲,让他们不知不觉被洗脑了,即使没有动机,也可能因为莫名的好感而购买我们的产品。但是现在的消费者拿着手机,开着电视,放着音乐,同时面对无数复杂的信息。在这个时候尝试用这种手段影响消费者,就好像给一个正背着包冲向嘈杂地铁检票口的孩子放摇篮曲一样,他仍然能听到这个摇篮曲,但其影响已经微不足道了。

比如下面这个广告,你看到这个文案时,一定会对这个品牌产生了很强的好感。因为它唤起了你的情感,即使这个情感和产品根本没有关系(助推说服)。


如果你没有手机,处在信息封闭的环境中,这时被销售员或者广告强烈影响,我想你一定会产生购买这个电视的冲动——它感动了我,我有好感,所以买,就这么简单。

然而在真实环境中,一旦信息变多变杂,情感助推的效果就会迅速打折扣,比如下面我P了张信息更多的图,你还会被这种感动深深影响吗?


即使你看广告的时候,的确只看了上面的感动信息,但因为上面的信息和“购买理由”无关。在你真正去买电视的时候,感动情绪已经消散,所以当时的广告可能就没效果了。

那应该怎样提供动机?是不是感动就是不对的?当然不是,如果你的感动和用户购买最终动机相关,就会更容易真正影响用户。比如上面的广告改成:

前面你刺激别人产生想要补偿孩子的动机(创造兴趣),然后当人有更多这种动机的时候,就想换更高清的电视。即使这时候他可能早就把你忘了,但是当他真正下单去买电视的时候,可能会更加考虑买贵一点高清一点的,而一搜,你恰好就是符合的,所以就买了。

也就是说:你前面让用户产生的情绪,和最终用户购买你的动机(优势)是有关的。而如果你的广告与最终的购买动机无关,想要单纯通过“感动用户”等助推方式说服消费者,这在信息嘈杂的时代,的确是越来越难了。
结语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我们可以控制消费者。所以选择大量的自夸营销、过度承诺、否认缺点、与产品动机无关的感动等方法,并衍生了大量的优秀创意。但是这些方式已经逐渐过时了,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多的创造兴趣、逆向营销和动机说服。

毕竟,摇篮曲在关闭着的房间里有效,但在嘈杂的地铁站,就是另一回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