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聚成、郭天成、福聚兴……说起天津铸铁和机器制造业的这些老字号, 老天津人并不陌生。曾经,这些工厂不但生产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打包机、榨油机、织布机、刨冰机、爆米花机等,还生产铁锅、桅灯等日用品。 三条石历史博物馆是以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制造业发展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地方性博物馆,据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任敬介绍,这些工厂都为民办工厂, 大多集中在三条石地区。当年, 在那块不大的区域内,集中了300多家铸铁厂、铁铺,三条石地区因而享有“华北地区民族工业摇篮”之称。 如今,高楼林立的河北大街已经不复昔日容颜。不过,福聚兴机器厂的旧址得以保留。那座并不起眼的灰色平房如今已经是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它和当年的很多老照片一起,展现着天津民办铸铁和机器铸造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生产细节。
坐落在三条石的金聚成铁厂,建于1897年(照片由天津市档案馆提供) 当年铁厂的工人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熟练工”,担负着主要的生产任务,拿“年薪”;第二种是“临时工”,主要在铁厂活儿多时,从事繁重的非技术性劳动,拿“月薪”;第三种是学徒,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却没有工资收入 天津市档案馆中收藏着一张金聚成铁厂(以下简称金聚成)的老照片。据三条石博物馆工作人员李宇卓介绍,金聚成建立于1897年,是三条石较早的铸铁厂之一。“三条石地区是南北运河的交汇处,大量船只和货物在此聚集,并因此出现了很多仓库和货栈。南来北往的人们不只做生意,还要生活,船只也需要保养,于是,一些手工业者农闲时挑着担子来到三条石附近,加工和售卖日用品和船上用的锚、铁链子、船钉等铁器。1860年,随着秦记铁铺开张,三条石地区的铁厂越来越多。”任敬说,金聚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的。 金聚成门脸儿不大,厂房的厂棚里堆积着一个不大的化铁炉和一个4人拉的大风箱等极简单的工具,制作各种形状的产品时,主要依靠工人的操作技巧。厂里的工人分为三种,一种是常年被雇佣的熟练工人,担负着主要的生产任务,按照技术的不同获得不同的工资,且工资以年计算。据铁厂的老人回忆,看炉工最需要经验,其工资也是最高的。第二种是临时雇佣的工人,主要在铁厂活儿多时,从事繁重的非技术性劳动,比如拉风箱和搬送原料和货物等,被称为“力巴子”。他们的工资按月计算,比技术工人低得多。第三种是学徒,他们年龄比较小,却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了过年过节时的所谓‘馈赠’外,没有其他任何工资收入,且4年之后才能成为技术工人。李宇卓说,关于工人们收入的差别,从金聚成留下的账本中可以看出,当时其他铁厂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任敬说,天津的民办工厂极具主动学习、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自主创新的能力。郭天成铁工厂曾经承揽了为日本田村洋行加工轧花机零件的工作,随着技术的精进,郭庆年找人成功组装轧花机、弹花机,并注册了仙鹤牌商标 金聚成最初生产农业所用的犁铧、车轴、车轮和手工业所需的砧子、秤砣等,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锅更是占很大比重。20世纪初,随着外国资本和机器输入的刺激,中国的民族机器制造业诞生了。 “1901年到1906年间,金聚成制造过不少机器零件。这些零件是不成套的,但却为生产整套机器准备了技术条件。1907年,金聚成第一次铸造了整套的机器。”李宇卓说。 与以机器零件加工为主的金聚成相比,郭天成铁工厂(以下简称郭天成)是更准确意义上的机器制造厂。郭天成的总经理郭庆年是河北吴桥县的贫苦农民,曾跟随老乡在天津东北角的龚记铜铺当学徒,出师后自己做小买卖。积累了一定的本钱后开办了“天成铜铺”。郭庆年经营手段灵活,不仅做定活,还代卖别人的不同种类的商品,天长日久,熟客越来越多。慢慢的,无论提到郭庆年本人,还是提到他开的“天成铜铺”,人们都简称“郭天成”。后来,郭庆年以“郭天成”为厂名开设了铁工厂,随着机器行业的发展和“郭天成”名气的增大,吴桥县郭姓人纷纷效仿郭庆年,将自己的工厂取名叫郭天祥、郭天利、郭天兴、郭利成等。郭庆年在家乡成了励志传奇,当地很多人觉得到工厂当学徒是致富的好门路,纷纷托人将孩子送到郭天成当学徒。 任敬说,天津的民办工厂极具主动学习、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自主创新的能力。郭天成曾经承揽了为日本田村洋行加工轧花机零件的工作,随着技术的精进,郭庆年找人成功组装轧花机、弹花机,并注册了仙鹤牌商标。“郭天成的全套设备中,除了弹花机上的弓条用进口机件外,其他均是自己制造的。”李宇卓说。 慢慢的,郭天成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了切面机、刨冰机等产品,在经营天津工厂的同时,又在济南开办了分厂。“郭天成在天津北马路老官银号附近增设了门市部,在繁华区域承揽定货,出售产品,效果显著。”李宇卓告诉记者。
任敬说,那时的商家很有诚信经营和自我宣传的意识,包括郭天祥铁工厂在内的很多工厂,都把厂址、厂名烙在了机器上。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防止别人假冒并作为保修凭证,另一方面也将这种方式作为宣传手段 上世纪初最初的几十年,同行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郭天成的最大竞争对手,是郭东波创办的郭天祥铁工厂。 郭东波是郭庆年的老乡,曾经在郭天成当学徒。他出师后,开设万顺成铁工厂,亏损后典当土地,凑钱在南马路开设郭天利铁工厂,专门制作人力车的铜铁零件。1918年,郭东波将工厂迁到三条石,改名为郭天祥铁工厂(以下简称郭天祥)。 郭天祥生产轧花机、织布机、切面机、车床等产品,并以“日光牌”作为注册商标,和郭天成的“仙鹤牌”竞争。任敬说,那时的商家很有诚信经营和自我宣传的意识,包括郭天祥铁工厂在内的很多工厂,都把厂址、厂名烙在了机器上。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防止别人假冒并作为保修凭证,另一方面也将这种方式作为宣传手段。 “郭东波每天六七点钟就到厂里,擦柜台、清扫车间,还常挽着袖子和工人们一起干活儿。从大架子到小螺丝,每一个生产步骤他都亲自把关,一旦发现产品有瑕疵,立即返工。”李宇卓说。 与其他门脸儿简陋的工厂不同,郭天祥有宽敞的门市部可用于展卖,并允许顾客当场试验机器,如卖轧花机,就把棉桃放在机器里演示,这种方式赢得了很多顾客的信赖。 郭天祥的事业蒸蒸日上,销售量位居同行业之首,成为三条石地区最大的铁工厂,郭东波当选为天津市机器制造业同业公会会长。除了天津的门市,郭天祥也在山东等地设立了分销部。 任敬说,金聚成、郭天成、郭天祥,其发展基本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条石地区乃至天津民办铸铁行业发展的缩影。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积极学习、主动创新、诚实守信等品质,至今值得人们学习。 照片除署名外由三条石历史博物馆提供 |
|
来自: 汐钰文艺范 > 《旅行北京、天津、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