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历史典故到地名

 老刘tdrhg 2016-09-15

篇一:天津市老地名的历史故事

天津市老地名的历史故事 每个城市的地名都有很多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天津市也不例外。尤其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有关的地名就有不少,如河西区的挂甲寺和蓟县、宝坻区一些地名。与李世民有关的地名

据民间传说,蓟县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东征时筑台擂鼓点将之处;“东二营”、“西二营”是李世民东征时,驻扎兵马的两个营盘;“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于此安营扎寨,初名大、小安寨,后改今名;“验甲宫”是李世民东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镇”原名“商君店”,因传说战国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后唐太宗东征至此,因地名谐音“伤军”犯忌,故改名“邦军店”,后民间演化为“邦均镇”;“马伸桥”是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御马劳乏伸腰,故村名马伸腰,后演化为马伸桥。

据民间传说,宝坻区石桥镇有两个相邻的村子——大小“黑豆窝”,传说当地盛产黑豆,唐王征东回师路过此处时曾用黑豆喂马,故名黑豆窝。石桥镇还有一个叫“歇马台”的村落,传说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地高台歇马,故名。“帐房衢”是李世民东征途中设帐房之处。

与宋辽时期有关的地名

历史上,宋朝和辽国相隔大清河、拒马河南北对峙,辽国曾多次越过界河与宋军杨延昭部激战。今静海县与河北省交界一带,就是两军驰骋交战之处。传说静海县南部的古城洼(今子牙河与南运河之间的堤外洼地)一带,就是杨延昭军队的大营。其辕门就设在古城洼的北部,后形成村落初名“辕门口”,元朝时更名为“元蒙口”。为侦察搜集辽军情报,杨延昭派出两个侦察机构,一处设在辕门以北,后形成聚落初名“探马庄”,后演化为今名“谭庄子”。另一处设在辕门以西的寺庙内,由杨五郎弟子(僧人)刺探敌情,人称“禅房”。后形成聚落,现为“东禅房”、“当禅房”、“西禅房”三个村落。

静海县子牙镇所在地名“王二庄”,原名“望儿庄”,传说每当杨延昭临阵与辽兵交战,其母佘太君常于此眺望观战,故名。距王二庄一里多远有“宗保村”,传说是杨延昭之子杨宗保领兵驻扎之处。附近还有“孟庄子”和“焦庄子”,传说是杨延昭部将孟良、焦赞的驻地。宁河县“潘庄”,因是宋将潘仁美的封地而得名。据民间传说,武清区“牛镇”是杨六郎当年抵御辽兵大摆牤牛阵的地方。最具浪漫

色彩的地名是宝坻区的“南仁浮”,相传杨六郎在此与大刀王怀女交战被俘,在王的威逼下杨被迫与王怀女成婚,故名“男人服”,后演化为今名。

作为宋辽战争的另一方,关于辽国和萧太后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宝坻区有“打扮庄”,相传辽国萧太后督军南下,与宋兵交战,曾在此筑梳妆楼,梳洗打扮,故名。宝坻区大口屯镇绣针河东岸有毗邻两村——大小“绣针口”,相传辽代建村,绣针河当时为萧太后的运粮河,此处为巡查护卫运粮河的哨口,故名。另外,武清区有黄花店乡,始建于辽代会同年间,据《东安县志》载:“省抑宫在安次南,辽会同中建。以禁嫔妃之有犯者。元时屡迁废后于其地。今属武清县,俗名皇后店。”此地原属安次县,明初划入武清县。今称“黄花店”,系由“皇后店”谐音演化而来。与之对应的地名是泗村店乡的“太子务”,辽代成村。传说辽太子曾前往皇后店(软禁失宠遭贬后妃的冷宫),探视被罢黜的母亲,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后演化为太子务。

篇二:大连的历史典故和地名的由来,以及地理地貌

大连的历史典故和地名的由来,以及地理地貌。(更新中,欢迎大家指正)

楼主

wooxooo 发表于 搜房网 - 大连业主论坛 - 格林翠庭

大连:

见于史籍最早的称呼是三山。东汉著名学者邴原从中原来辽南避难,“止于三山”(见于今《三国志·魏书·邴原传》)。这里的“三山”,即指大连湾外的三山岛,泛指今大连湾一带。唐朝初期,大连称“三山浦”。据《新唐书·高丽传》记载: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诏陕州刺史孙伏伽,莱州刺史李道欲,储粮械于三山浦、乌湖岛(现在的山东省辖属的城隍岛)”。唐朝中期,大连称:“青泥浦”。公元801年(唐德宗贞十七年),当朝著名宰相贾耽在《道里记》中曾记载:“登州东北海行……,北渡乌湖海(今城隍岛至旅顺老铁山)东至都里镇(今旅顺口)二百里,东傍海,过青泥浦。”这里的“青泥浦”,即指今大连市中心青泥洼桥一带。昔日这里是一片淤泥海滩,从海上向陆地看,呈乌色,故称“青泥浦”。明清以来,大连始称“青泥洼”。时至今日,现在的大连火车站一带仍称青泥洼。关于大连地名的由来,众说不一,但近年来,较为趋于一致的意见是由大连湾而得名。大连湾之称谓,民间称之于前,官方用之于后。明万历时就已有“大连湾”的称呼了。大连湾称呼,见之于文献的是以1860年英国人约翰·瓦特测绘的《英国海图》,即《辽东大连湾海图》,公元1897年(清光绪五年)10月28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呈光绪皇帝的奏折中曾记载:“即留镇北、镇南、镇东、镇西四船在津沽,……并令时常出洋赴东、奉交界之大连湾与沿海口岸驻泊逡巡,以壮声威。”这是较早见之于我国官方文字里的“大连湾”称呼。1899年8月,帝俄宣布大连市建设宣言,并将这个城市命名为“达里尼”市,意为“遥远的都市”。日俄战争后,1905年2月11日,日本辽东守备军司令部命令废“达里尼”,改称“大连”。

付家庄:

山东蓬莱的一个付姓渔夫在出海打鱼时遇到狂风暴雨,被打到大连的海边,回不去了,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青泥洼桥:

原先是海边,经过几千年海水退化,形成了一个洼子,后来被人们填平了。

泡崖:

以前有南泡和北泡之分。南泡:郭家街(飞机场)、北泡:泡崖(大家的最高点)最早来住的是姓金的人家、后来又来了牛家、王家。

飞机场原先是个大水坑,日本人统治时期,雇人把水坑填平,修了飞机场。

香炉礁:

也是一个海边,因一户人家做香炉(用于烧香拜佛)而得名。另有一说法 我觉得挺靠谱:

香炉礁名称

源于大连造船新厂

(现大连船舶重

工)海边一块高达

15米的礁石,其形

状像香炉而得名。

1973年,船

厂修建船坞时,高

大的“香炉礁”被炸

掉,只留下了今天

这个耐人寻味的名

字。

友谊街:

以前的“狗房子”,日苏时期用来养军犬的地方,苏联来了就改名为友谊街了。

车家村:

一个姓车的人家开了个大车铺,做打马掌的生意!

星海公园:

最早叫星个浦(是日本人给起的)

西岗区:故名思意,一个岗子。最早的大连市中心区域是在青泥洼,而西岗因为是在市中心西面的山岗(现北京街电车站南,西岗消防队一带),所以取名“西岗”

大同街:在早叫富幸里

大众电影院:大众京剧院。

南关岭

其实在大连北边,是金州人叫的。

金州南有一关,名:哈斯汗,满语意栅栏。金州人叫南关。关外大山就叫南关岭。 哈斯汗关分前关,后关。为明时防倭所设,有一段叫土城。关不在,地名还在。 此关不长,却连接俩海,东海和西海。这里是陆地最窄处

老虎滩:都说是山的形状像虎头卧海,其实在早年间大连还少有人家的时候 大连作为千山余脉的延伸 也是 荒草凄凄 野兽出没(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动物种类十分丰富的,山间水泡也是一个接一个,现在明泽湖啊 老鳖湾啊 泡崖等等只是遗留。老虎滩其实真的是有老虎出没的一个所在。 寺儿沟: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寺儿沟地处大连最东端,东、北两边靠近黄海,西边与荣民街和春和街道为邻,南边连接转山街道,面积5.2平方公里,这就是现今的春海街道。

寺儿沟的名字始于20世纪初年,当年沙俄在大连修建港城,急需一批熟练的建筑工人,尤其是海港建筑技工。那时旅顺口有一批旅顺军港修建者,居住在水师营寺儿沟一带。俄国人把他们征调到大连,全都聚居在离港口不远的东青泥洼海边。人们问起他们是哪里的人,他们便说自己是寺儿沟的人,日久天长这样说来说去,人们便习惯把他们住的地方叫做寺儿沟。这便是大连寺儿沟的由来,其实它是水师营寺儿沟的延续。

寺儿沟是大连劳工的聚集地,这是它的一大特点。日本人福昌华工公司经理相生由太郎为了控制劳工,在这里修建红房子,专门用来收纳码头劳工,成为两万劳工的栖身之所。红房子东边有一个“穷汉岭”,在棚厦里住着上万名来自山东的穷苦农民。他们有的和红房子劳工一样,在码头当装卸工,有的做商贩、捡破烂,过着社会最低层的生活。这里是大连四大贫民窟之一。

日本殖民统治初期,这里属老虎滩会寺儿沟区。1937年12月,随着城区扩建,划归大连市东山、汐见、日出、千代田町。

解放后,大连市政府组建寺儿沟区,1950年12月划归中山区,寺儿沟划为春海街道,设23个居民委,居民4万。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东海明珠、蓝色海洋、碧海蓝天、北斗家园、环海公寓等高层建筑遍布其间,海之韵广场和东山公园已经成为大连的一个新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寺儿沟是历史的产物,提起它总是伴随着抹不掉的贫穷和苦难的阴影。作为地名寺儿沟已经淡化了,现今只有车站尚且用这个名称,其他地方都不见了,但是作为大连人不应该忘记它,大连的开建和发展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上只是一个不究根源的说法,寺儿沟本身原有一座寺庙位于两山之间的山沟中,早已荒废不知年代和供奉。寺儿沟是代之这一地区。

马栏子:据说唐代大将薛仁贵伐高丽,驻兵于此,按此推测应是唐军养马所在。 甘井子:转载

采自甘井子

区甘井子街道站前

甘园社区

昨天,曾任大

连市甘井子区地名

办主任的74岁的

王治业说,20多年

前,他先后七八次

寻找甘井子的

“井”。现在,这口

井已经成为“搬”到

甘井子公园里的一

口仿制井。他“追”

井这么多年,也追

出了有关甘井子的

美丽传说。

那口井哺育过梁、王、姜、刘四姓氏

四五十年前,这口老井被70多户居民公用,一共养活着300多口人。

王治业说,他虽然就住在甘井子,但此地是新甘井子,老甘井子指的是现在的工兴路以南。为了寻找老甘井子的这口井,王治业二十多年前就到甘井子附近查阅资料,遍访老井。

1979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开始的时候,王治业就开始寻找老井。当时,他们找到了一位叫梁学德的90多岁的老人,在梁学德的带领下一起寻找老井。王治业等工作人员查证,这口老井就在甘井子河旁,就是现在的工兴路与甘井子河交汇处的南侧,这口井的水源正来自于甘井子河。此后,王治业又趁两次地名普查等机会去探访,前后一共去了8次。

对记者说,在老甘井子码头附近,清朝时那里曾建有黄山炮台,甘井子原来叫黄山嘴子。据王治业考证:“四五十年前,甘井子的这口老井曾为梁、王、姜、刘四大姓氏家族的70多户居民公用,一共养活着300多口人。30多年前,因为该路段改造,这口井被填死了;前几年,甘井子公园又仿制出了这口井,作为一个景观供人参观。”

篇三:北京地名胡同历史典故

北京地名典故

1--辟才胡同的传说

听老人说,辟才胡同西口路北有一个大红门,大门东边是一所中学。过去国民统治的时候,有个当大官的在那儿住过。

听说这个大门里的房子很阔气,里面有三层院,都空着没人敢住。对门有个卖馄饨的,叫张二,他一边卖馄沌,一边带看着这院儿。这时,有一个要饭的叫李二,带着老婆孩子蹲在门口儿。张二问他:“你在这儿干嘛?”李二说:“想寻个宿。”张二说:“这院子挺阔,就是没人敢住,你要住,钥匙在我这儿。”李二说:“我一个要饭的,什么也不怕。”就这样,李二住在一进门的南房里。

晚上,李二起来想看看到底闹什么鬼,他来到第一层院子,推开月亮门一看也没有什么动静;他到了第二层院子,也没听到什么,他又进第三层院子,看到门口有站岗的,正房北屋里灯火通明。他走进去,站岗的给他打立正,他继续往里走,正座上坐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见他进来了就说:“主人来啦!接主人。“这位老人来到院里一摆手,灯全着了,整个院子灯火通明。老人把李二让到正座上说:“公子,你可来啦!你的这些财产,我们给你看了二十八年啦!就是找不到你。”李二说:“我整天在外要饭,你们上哪儿找我呀?”老人说:“你有个朋友叫张大,原来你父亲和他的父亲在同朝做官,你知道他在哪儿吗?你们 的父亲被奸臣所害,这些财产是他们留下的,叫我们给看着。”李二说:“听说张大在朝阳门外鱼市口。败家以后,媳妇上吊死了,剩下他一个人。他有手艺,摆个钉鞋摊。”老人说:“你

要用钱叫张大写个纸条,写多少给多少。”李二一听,心想,见鬼了吧!

第二天早上,李二不去要饭了,直奔朝阳门外,到鱼市口一打听,真有个钉鞋的张大。张大问:“什么事儿呀?”李二说:“别在街面上说。”俩人来到张大家里,李二说:“我住的院子相当阔,他们叫我主人,把我让到正座上,说那些金银是咱们俩的,他们给咱们看了二十八年啦!要用钱的话,你开个条儿,你写多少,他们给多少!”张大说:“这可不行,我修鞋糊口得啦!”李二再三央告,张大就顺手撕了块破窗户纸,写了白银二百两。李二小心地收藏起来。到了晚上,李二又去了,一进月亮门,里面立刻张灯结彩迎接主人,把他让到上座上。他把张大的纸条拿出来,马上得到了二百两白银。第二天早上起来,他又到朝阳门外鱼市口,把钱送到张大家,两家都有钱花啦!张大又写个条,五百两。又取了五百两,俩人分了花。过了些日子,又写了一千两,一家五百,这两家的日子可就好起来了。有一天,老人对李二说:“你把张大请来,我们把帐给你们算清。”一天晚上,李二、张大一同来了。一进月亮门,里面的人张灯结彩,跪下迎接他们,老人把家产一一做了交待。东屋多少,西屋多少,哪缸动了,哪缸没动,一共二十四缸白银。老人说:“你们父亲死的时候有话,叫我们把这些东西看到你们长大交给你们。”后来,李二、张大就把这些财产分了。从此,这个胡同取名辟才胡同。

二 现今政协礼堂南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叫劈才胡同。为什

么叫劈才胡同呢?

传说这条胡同的西口,过去曾有座不那么起眼的小庙。这座小庙坐南朝北。紧接着小庙的东面住着一户姓霍的人家,这家人很有钱,多少年以来长盛不衰。而霍家附近的邻居有不少是一天连三顿饭都吃下上的穷人。过了若干年,霍家也不知什么原因慢慢地变穷了,一大家人有的甚至到了要饭的地步。霍家自己也很纳闷儿。

有一天,一个收破烂的老头来到霍家,问:“ 你们怎么也卖破烂呀?真穷到这份上了?”霍家对收破烂的老头说:“我们也很奇怪。过去那么有钱,这钱都到哪去了呢?”老头哈哈一笑,便说,“这个我知道,原来你们为什么那么有钱呢?是因为你们家对面开了一家劈材厂,这样霍家风水就好。人们买劈材烧火,火越烧越旺,所以你们霍家就越来越有钱。为什么后来变穷了呢?因为邻居们在你家对面,也就是劈材厂的旁边挖了两口水井。这一来,把你们霍家的风水给破了。你想啊,井里的水打出来必然会浇灭你们家的火。更何况这两口井都是苦水井,‘火”被苦水浇着,烧不起来,你家怎能旺盛呢?日子怎么不变‘苦’呢?”霍家一听,这才恍然大悟,心想,原来是这些穷邻居挖水井把我们家挖得败落了,得想办法.

一天深夜,霍家老少五口人,手拿锹镐,乘人不备,要把两口井填了。就在他们偷偷往井里填土的时候,突然一阵狂风大作,把五口人都刮到井里淹死了。

从此,这家劈材厂生意越做越大,劈才胡同也就由此得.

2东四、西四

全称应该是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四”字即指在其十字街头的四周路口,各建有一座牌楼,合起来是因四座牌楼而故名的。但这些宏大的牌楼群,也因交通问题而拆除了,所以只剩下这些地名的简称。,东单、西单全称是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单”是指单独的一个牌楼而言。

3大北窑

出东便门,东北方向离城3里,地势广阔,土质细腻,向来烧得好砖。多年以来,砖窑密集。其中最大的是在北边的一座大窑,烟囱高耸,远远就能看到。所以远近居民到此都以大窑为标记物。久而久之,此地就叫“大北窑”。

4亮马河

东直门外有条小河,远来客商的马车队来到这里,经常在河里给风尘仆仆的马匹洗涮,洗完的马匹就在河岸上晾干身体,故名“晾马河”,时间长了,就叫成“亮马河”了。

5呼家楼

大北窑向北二、三里,有地名“呼家楼”,此处有一呼姓财主,盖了楼(也就2层),高高地俯视低矮的民居,久之成为附近的地标。被过往行人将此地称为“呼家楼”

6黄庄

位于中关村南一站地。原为“皇庄”,意为皇家的庄田。明代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皇室的皇庄、官庄、太监庄遍于京郊,尽占丰硕之地。北京的皇庄源于明太祖洪武23年(1390),始于永乐初年,武宗即位仅一月,就增设皇庄7处,就包括此处。嘉靖初年,皇庄废除,但性质相尽的官庄保留到明末。

7保福寺

位于中关村东一站地。退了休的太监在此集资修建此寺,取福寿之意。

8五棵松

原为清提督劭英之墓。墓内有五棵古松树,周边荒凉,当地人便以此松树为地标,称该地方为“五棵松”。1966年修建一线地铁,原松树死掉。现在,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仍种有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北京市文化概况

(一)传统文化

1.四合院概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