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出生到现在,你活了多少天?

 真友书屋 2016-09-16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位日本艺术家:河原温,1932生于日本爱知县,2014年逝世,被称为「概念艺术第一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河源温自己写的简历上也从不写出生日期,而是给出一个量化性的描述,告诉观众他活了多少天。比如,「到1992年的5月7日为止,活了21684天。」这种对「存在」和「时间」的精准追求一直与他的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出生到现在,你知道自己活了多少天吗?



河原温



河原温最著名的「日期画」《Today》系列


「概念艺术」一般是指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现代艺术形态。它提倡的是艺术不再仅仅是一件物品,实质就是艺术家的思想产物,艺术去物质化、去主体化,将艺术上升到一种思想文化的层面去讨论。同时也从另一侧面重新定义了艺术家的意义,艺术家不再只是拿出一幅幅作品,他们会把自己的创作过程及结果都与观众分享,只要这个实践能够给观众带去些许共鸣,它就是艺术。



I AM STILL ALIVE:我还活着


河原温于20世纪50年代离开家乡上京,并未受过专业美术教育,早期的作品以使用铅笔与油彩的实物派为主,受到人们关注是在1953年于东京都美术馆的第一届日本展上展出的铅笔素描《浴室系列》:贴着瓷砖地板与墙面的浴室里,支离破碎的人体、手脚、头颅如同无重力般地漂浮在空间之中,人物相当形式化。




1959年离开日本之后,河原温在墨西哥与巴黎分别待了一段时间,1965年开始以纽约作为据点创作。赴美之后,河原温的创作开始从实物逐渐转向使用文字及符号。

《I GOT UP》是河原温从1968年开始创作的系列。每日在明信片上用橡皮印上当日的日期,以及几时几分起床,留下的如寄出人姓名、住址之类的信息亦是橡皮印。这个系列持续到1979年,明信片跟随着作者的足迹从世界各地寄出。


《I AM STILL ALIVE》,如题所示,「我还活着」之意。这一系列创作自1970年,从世界各地向指定的人物送去电报,电报上的内容却只有同一句话「I AM STILL ALIVE ON KAWARA」(我还活着,河原温)。在这个系列开始之前有个小插曲。1969年河原温给巴黎的展览会组委会分3天寄去了3封电报,分别是「I AM NOT GOING TO COMMIT SUICIDE DON’T WORRY」(我没有自杀,不要担心)、「 I AM NOT GOING TO COMMIT SUICIDE WORRY」(我还活着,不要担心)、「I AM GOING TO SLEEP FORGET IT」(我要去睡了,忘了吧)。一个月之后他发出了另一条电报,「I AM STILL ALIVE」(我还活着),这可看作是此系列的起点。在那之后30年他寄出了近900封的电报给不同的朋友。




《Today》系列可算是河原温的经典之作。

在画布上涂上单一的色彩,只有当日的时期是用白色的数字与字母来「描绘」。最初的作品从1966年1月4日开始,持续几十年的这个系列,制作方式都没有太大的改变。这被称为「日期绘画」的系列有着作者创作的原则,比如说「June 9,1991」的日期绘制的作品,就如字面之意是河原温于1991年6月9日当天所创作的。若绘制当天之内没有完成,过了0点,那么那幅作品就会被废弃。日期的月份是用河原温创作之时所处的国家语言表现,例如1993年2月20日的创作是在巴黎完成的,因此作品文面便是「20 FEV. 1993」。唯有例外是在日本的创作,他选择的是波兰人柴门霍夫博士创造的世界语。




他通常选用的是上色后干燥时间适度、涂面溶水性强的丙烯颜料,一般是涂上4层。文字与数字并没有使用模板,而是在涂好的背景色上打好草稿直接下笔,然后用美术刀做修正。欣赏成品的时候,人们很难发现留笔的痕迹,近乎机器印刷的完美程度。这一系列通常以黑色涂料为背景,但偶尔也有蓝色系或红色系的背景色。




概念艺术的质疑


初次面对河原温的名作《Today》系列日期画时,人们多会有以下几种疑问:

首先,这是绘画吗?若这也算绘画,应该欣赏什么呢?

接着是,作品想要呈现的意图是什么?该如何去解读此作品?

最后是,在这幅作品中,作者本人在哪里?作者通过作品如何展现他的灵感与哲学的?


第一个疑惑正可以看作是对「概念艺术」的质疑。「概念艺术」并非意旨要挑衅大众对「艺术」「绘画」的一般印象,简单点儿解释的话可以说是在艺术范围内比起形式更注重内容、比起视觉层面更注重观念层面的一种表现手法。第一个疑惑与第三个疑惑之间,也就是「绘画」与「作者」这两者模糊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日期」这一明确的意象。这一意象在每幅作品中虽然直观展现出来的是作者的时间,然而其实,作为观赏者,在每幅作品所展现的时间中一定也是存在某个空间做着某件事情。记录日期这个行为不仅仅是记录下他生存的痕迹,能够使无情流过的时间残存,其实是作者蕴藏在记录行为之后的强大精神能量。「日期」,是以一种粗暴而直接的方式展现出凌驾在「艺术」之上的意象。因为每个人,都会因「日期」,也就是时间永不停止地推移,在「自己」身上留下痕迹。这一行为,正如同河原温通过作品想表达的,是一种记录的方式。



河原温画室, 1966


河原温在去了美国之后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只能通过一些照片人们可以观察到他的创作过程。画家创作的并非只是画,通过一层一层地涂抹,一点一点地雕琢,看似机械的作业工序,其实是把作者本体从作品中抽离之后埋头其中的坚韧。因此在作品中,你能看到的不是「我在写日记」,「我在作画」的意识也很淡薄,而是想宣扬「我这天也是这样活着」。从其他的创作过程还可以看到,每一幅 「Today」的作品都几乎会花去他半天时间,若当天完成的作品就会被放进一个叫作「JOURNAL」的文件袋保存。「JOURNAL」除了制作年月日外,制作地点,作品年份编号、尺寸、月份编号、副标题等也会记录在案。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被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束缚。惯性思维使然,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总会像用数学公式一样去套用概念。

然而也许人们还是会对这算绘画吗抱有疑问,即使这不能算作绘画,在通过了解了作者的连续性的创作行为之后,若内心得到些许共鸣或者不自觉地感动,也可算作是对这个质疑的抵消。作家构筑起的「自己的生存」与「日期」之间的关系,使作家的主体性消失在了画布中,从而让观者能够将自己代入到作品投射出的时间里去。河原温的创作看似只是简单粗暴的机械作业,然而他通过重复这一行为,使得指使行为的概念得到了诠释,并加以视觉化留存。这也许能够稍微解释「概念美术」想为观众带去的新的艺术设想。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回顾展《On Kawara-Silence》2015


河原温鲜少在日本开办展览,于2014年在纽约去世之后,推特上还曾引发一阵讨论,一个账号在他去世之后也坚持每天于纽约时间正午准时发出推送「I AM STILL ALIVE」来向这位隐忍的艺术家致敬。 2015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回顾展《On Kawara-Silence》展出了大量河原温作品,整体展会还是以他标志性的「日期绘画」为主,有持续12年收集的只在周日创作的《Sunday Painting》,有于1997年一个星期从世界各地幼儿园收集来的《Pure Consciousness》《I GOT UP》系列,以及作者坚持了48 年的《Today》系列。问及此展会标题意义时,策展人只提到了这是策展当初作者本人的意思。纽约现代美术馆收藏了河原温的作品《1Million Years》,这个作品的开头与结尾各有一句话:「all those who have lived and died」(所有那些活着与死去的人),「the last one」(最后一人)。或许艺术家想向她在作品中提到的这些「人」传递这样一个概念:对艺术家而言,「生存」的时间不仅包含艺术家本体的时间,它是与整个人类的时间平行与共存的。一位生前本就极少在人前露面的艺术家,也许就是想让人们关注他的作品本身,在寂静之中倾听时间经过的声音。


《One Million Years》2009

Courtesy David Zwirner, N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