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精讲-气压带和风带

 崔罗巴索 2016-09-16

地理必修1精讲之气压带和风带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经常涉及,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个课时学习后两个标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难点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40 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

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几种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


 (老胡整理出品,欢迎分享,转载需经同意,并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