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玉的两幅《青花盆与菊》(香港佳士得)

 南烟舍 2016-09-16



常玉的两幅《青花盆与菊》(香港佳士得)

常玉 青花盆与菊 香港佳士得2010秋拍 成交价5330万港元



作品鉴赏

《青花盆与菊》常玉的自我观照
据目前为止所整理出版的数据中显示,常玉50年代重彩花卉构图的大尺幅创,约不超过二十幅,而其中一半以上已为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做为永久典藏品,这些博物馆典藏品原先为常玉于1962年时,受当时台湾政府教育部的邀请下,回到台湾做第一次于亚洲举行的盛大个展所精心挑选的作品,其中展品名单,主题尤以花卉静物居多,可见常玉认为此一系列花卉创作为其艺术生涯的精华,而《青花盆与菊》(Lot 1009) 更属其中的代表精品。
中国早在东汉时期的壁画中便有花卉盆栽的描绘,随着道家精神的影响与文人对自然的向往,植栽花木的布置与观赏,逐渐成为文人引自然入室、同感时序的生活情趣。1930至50年代间,花卉静物一直是常玉主要的创作题材,从多样瓶花与植栽的呈现,可见艺术家对于花卉本身的形象与象征意涵的反复探讨,将此视作大自然的缩影与形式再现,盆花的呈现虽仅是室内一景,却隐含了作者观照自然万物的想象与追求。而在常玉众多的花卉植物作品中,菊花主题占有将近一半的比例,艺术家对于菊花的喜爱可见一斑。菊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雅士抒情吟咏的对象,在陶渊明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影响下,更成为文人典型性格的代表与清高淡泊品格的象征。唐代诗人白居易以《重阳夕上赋白菊》一诗中感叹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人以菊花自况,描写与晚辈的欢聚宴饮,同时亦寄托了时光易逝、青春易老的感怀。常玉在《青花盆与菊》中,同样以菊花为题,却以近乎九十度的直角强调有棱有角的树枝,塑造出盆菊高挺的姿态与不畏秋霜的傲骨,充分传达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感,隐含着对自我与万物价值的自信和肯定。
常玉出身富贵,但旅居法国的多数岁月却经济困顿,他超越了现实的压迫,以安贫乐道的生命态度寄情于艺术,创作不仅成为他个人的情感寄托与自我实践之道,同时也是艺术家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的体现。
常玉的绘画在1950年代后产生显著的变化,不论在色彩及构图上皆明显地趋于大胆,亦展现了强烈追求突破的企图心。二次大战后,欧洲经济萧条,常玉在此一时期,经济状况也陷入困境,于是便于同乡的中国家具厂,为漆器、家具着色、绘图来维持生计,这个因缘际遇却让常玉在绘画创作上,有了重要的变化。源自中国民间艺术中陶瓷及刺绣的缤纷色彩与古朴的线条运用,启发了常玉在绘画上新的尝试,《青花盆与菊》选择以浓烈厚实的暗红色背景衬托清新淡雅的菊花,在色彩的应用下强调出菊花的特质与象征意涵。若仔细观察细节,则可在局部发现民间色彩的应用,如绿色的花萼以及白色花瓣边缘透出的普鲁士蓝、草绿色和橘红色,常玉刻意将这些色彩半透明的薄涂,与背景的暗红色不着痕迹的融合,而在平滑的表面造成了隐约的层次变化。此外,在构图安排上,若对照菊花、青花盆与桌面的大小,可以发现主角盆菊的比例已脱离真实物象的描写,呈现常玉理想中的概念化造型特征,可见艺术家的企图不只在于描写静态的花卉,更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写生」的概念基础上,「生」包含了「生趣」、「生气」、「生动」等意义,在画家对物象长期反复观察后,将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完整地表现出来。中国文人往往赋予对象物主观感受与情感想象,在物我的交流中营造特定的生命情境,《青花盆与菊》不仅是常玉对于文人花鸟传统的再延续,同时亦可视为艺术家自身的投射,孤身一人在法国创作四十余年不懈的常玉,也正如同画面中的盆菊,孤独傲世却依旧繁花盛开。
就艺术上的分类而言,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则是空间的艺术,然而《青花盆与菊》却在线条的表现手法与造形元素的构成中,展现了既能静观、也能动视的巧妙布局。主角盆菊的枝干首先朝不同方向延伸,在角度转折间顺势向中间聚拢,叶子则相互掩映,在画面中段的位置最为密集,上方六朵已然盛开的菊花大致排列成「V」字型,引导观众的视线往下集中于画面中心,如此回环往复即形成了画面的动线,在行进中产生了时空交错的动态感。中国建筑讲求「曲径通幽」的意趣,在常玉错落有致的枝叶线条与分割的块面安排中,画面空间得以重新划分与组合,因而在曲折迂回中形成层次清晰、整体和谐统一的连续性空间。至此,《青花盆与菊》清晰地展现了常玉在创作概念上的转换,盆菊、桌面与背景的结合不单是场景的描写,空间经营更是为了塑造出一种生活情境,在现实的世俗环境之外,画面空间提供艺术家一个更具体的退隐场所,追求文人的生活趣味、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此处的「隐」也并非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事实上,这当中含有对抗世俗外在环境,颠覆既有社会价值,进而另创一种人生境界的意图。《青花盆与菊》因此在时间与空间意义的架构与诠释中,重新定义画面空间的可能性,隐含艺术家对于生命意义的积极开创。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一文中提出「三境」之说,他认为诗有三种境界:只写山水之形的为「物境」,能藉景生情的为「情境」,能托物言志的为「意境」。从1931年的《玫瑰》到50年代的《青花盆与菊》,我们看到了常玉在二十年间对于不同境界的超越与突破,《玫瑰》撷取了东方绘画传统中特有的空间美学概念,在西方绘画偏向写实的三度空间透视基础上,将主观情感注入原本静物写生的直观呈现,融入更为深层的抽象观念组构物象;《青花盆与菊》则回归中国文人传统的思考面向,以自身理念镕铸于客观的生活景物之中,开辟出超越于现实的人生意境。也因此,从「情境」至「意境」的呈现,随着传统山水的空间意识与文人传统的结合,常玉的静物画逐渐抽离了现实性,在生命情境的营造中开创造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


作品资料

作者  常玉  
尺寸 123.5×93.6cm
创作年代  1950年代作
估价  咨 询 价
成交价 RMB  45,838,000 HKD  53,300,000
专场 亚洲当代艺术及中国二十世纪艺术晚间拍卖
拍卖时间 2010-11-27
拍卖公司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10秋季拍卖会
出版
1992年《常玉巴黎时期重要作品集》帝门艺术中心 台北 台湾(图版,第38-39页)
2001年《乡关何处 - 常玉的绘画艺术》国立历史博物馆 台北 台湾(图版,第99图,第146页)
2001年《常玉油画全集》衣淑凡著 国巨基金会及大未来艺术出版社 台北 台湾(图版,第150图,第264-265页)
签名:玉 SANYU
来源
1966年 法国 巴黎 图欧饭店
法国 巴黎 易.毕朵
法国 巴黎 尚.克劳德.希耶戴
法国 巴黎 德佛斯
台湾 台北 帝门艺术中心
2006年11月26日 佳士得香港 编号167
现藏者藏自上述拍卖
亚洲 私人收藏
展览
1992年4月18-30日「常玉」帝门艺术中心 台北 台湾
2001年「乡关何处 - 常玉的绘画艺术」国立历史博物馆 台北 台湾



同名作品


常玉的两幅《青花盆与菊》(香港佳士得)

常玉 青花盆与菊 香港佳士得2009秋拍 成交价3482万港元


作品鉴赏

常玉:中西美学融合的完美范例
常玉的重要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在于他代表了中国艺术历程一个极关键的时期和探索成就。常玉活跃于20世纪前半期,其时中国正历经西潮东渐、中西交流,中国艺术家群致力融合中西美术体系,常玉的作品,便是这个探索历程的完美范例,是中国艺术从古典到现代、从水墨到油画、从线条到色彩的圆满接合点,在现代中国绘画的发展和传承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艺术发展的百年进程,开辟了新的发展风潮。简约洗练的花卉、动物、裸女,却又蕴藏中西、古今多种艺术精粹,交迭辐辏出中国传统的文化韵味和精神象征。佳士得本年度春拍的《猫与雀》,充份体现了常玉的艺术价值,创下42,000,000港元的世界最高成交纪录。延续盛况,佳士得此次秋拍呈献另一幅常玉的50年代的经典作品 –《青花盆与菊》(Lot 1009),同样呈现了常玉探索色彩和线条的独特成就,作品以普蓝与粉红的色彩构成,展现独特的艺术风貌。
普蓝及粉红的空间分划
构图上,以普蓝与粉红两种色彩平衡地分割画面,成就了常玉独特的前景、后景双色分割模式。就目前文献可见,「普蓝及粉红」的色彩组合,是常玉花卉系列中惟一一件以此色彩组合表现的佳作。著录于《常玉油画全集》的常玉「瓶花系列」,共有100张作品,都以两种纯色调分割画面,最常见的色彩组合是「黑与白」、「粉红与白」。而以普蓝作为背景的著录作品只有六幅,普蓝之下,点缀以粉红背景的花卉作品则独独只有《青花盆与菊》这一件。精巧制约的粉红色调,和大面积的普蓝色调,也互相配合、平衡,其色彩、空间之配合是鲜活而精神焕发的。常玉的作品,看似简约随意的静物场景,隐藏是有极其精密的构图计算,以东方式的静物主题表现西方艺术中抽象的空间及线条理论。粉红的色彩,安排得十分巧妙,没有高于青花盆,看起来不会有色彩过份涨溢之感。相反,其高度刚好是安排在青花盆边缘之下,在视觉上便造成前景、后景的交迭层次感,好像青花盆闲静恬逸的端放于桌子之上,供人静观细赏。再细致地看,《青花盆与菊》的空间配置和蒙德里安所归纳构成主义的构图原理相暗合。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西方画家,曾有一系列理论探讨线条、空间的艺术表现能力,认为色彩、线条都有独立的象征意义、呈现精神意象,如垂直线是空间、发展、力量;水平线是时间、延展、沉思。《青花盆与菊》以盆花作为画面的垂直主轴,再辅以粉红色的书案作为画面水平主轴。盆花、其枝叶和向上生长的蓓蕾,很形象、具象表现一种空间上扬和生机动力。常玉巧妙地把垂直线条的象征含义以感性、形象化的静物造形呈现出来。同样情况,水平线的运用,在常玉笔下转化为生活情境中的平常事物 –– 粉红色书案。书案把视觉的中心及广度向左右、乃至画面以外的想象空间延展开去,使画面的抽象性与色彩张力无尽延伸。常玉的静物主题,诗意场景下隐藏有丰富的建筑感和结构趣味。
兼融东西方文化涵蕴的色彩艺术
《青花盆与菊》运用了高度反差的纯粹色彩,其色彩之表现,兼容并包了西方及东方两种美学精蕴,在画面完美地把西方抽象概念及东方水墨情韵整合为一。作品以近乎墨黑的普蓝为画面的主轴,蓝色有多层次的涂抹,强调了单一色彩的无穷变化和交错穿透。色彩的层次变化,目的不是表现传统艺术的透视构图法和空间感,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探索纯粹色彩的微妙变化,及可能牵动的视觉美感、精神体悟。除去模仿三维空间及立体感,呈现的是平面、纯粹的色彩空间,应对的不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以平面色彩传达了艺术家的心灵情志。群青、钴蓝、天蓝、普蓝、青莲,融成妙色,仿如月光下澈,布影斑斓。远看和近看,色彩照映出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和精神意境,是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及克莱茵(Yves Klein)单纯色彩作品的变奏和承续,也是沿承中国水墨画墨分五彩的丰富视觉表现。克莱茵以变调的蓝色,来呈现无尽深邃的空间境界;蒙德里安的白、红、黄纯色并置,藉由色彩组合把平面空间变化为一种想象的空间关系。常玉的纯色创作是和这个西方的艺术传统遥相呼应的。中国水墨画讲墨分五彩,单一墨色的晕染、深浅浓淡也能表现丰富的视觉世界和律动感,一直推祟、创作水墨画的常玉也把这种单色的方式融会到他的颜色创作。常玉的蓝色,精纯深遽,而又有隐约的层次幻变,展现犹如水墨入纸本的晕染、扩散、浓淡、枯润等各种蓝色变化,创构出一种具东方水墨情韵的色彩艺术,深化了色彩艺术的美学内涵和向度。就以摹写白菊枝叶的局部笔触来看,可以见到常玉把普蓝、青莲等色彩交迭配置于画面,有水墨入的晕染视觉效果。在色块上,常玉再加上蓝色的线条,以勾勒出枝叶的形态。挺拔的枝叶,包含了中国书法的挺拔笔势;繁花茂叶,就有书法中圆融流转的线条韵味。这种风格化、白描、写意的造形方式,使色彩和线条能独立呈现,也更让人集中观赏线条的笔力气势、色彩之层次幻变。和清代四王之一王时敏的白菊花对看(图六),常玉的《青花盆与菊》清楚表现出对这种中国水墨笔法的承传与转化。
宏观地看,常玉的艺术,表现色彩、线条的艺术性、精神象征,这种艺术探索和西方现代抽象艺术家群的追求是互相照应、契合的,但又有他超越和独特之处。贯穿1920-1950年代,欧美艺坛有整整二代的西方艺术家致力探索纯艺术元素,以色彩变化、空间组合来表现抽象的哲理、象征概念,终极的探索目标在于完全脱离描述、故事、造形、叙述性,转为以色彩、线条来表达情感。整套艺术实践偏重于理论、抽象化、概念性。蒙德里安和康丁斯基的创作历程正好是依循此一发展原则:由具象、抽象、再到纯粹的色彩和空间。直到50年代,克莱茵以整个画面的蓝色色调来表达一种情绪气氛,可说是西方现代色彩艺术的简约极致。常玉的色彩艺术,也是统属于这个大时代的艺术源流。但和克莱茵的蓝色画面比较,就会发现常玉的超越、独特之处。常玉的色彩探索,是结合了静物的主题。蓝色背景既呈现一种纯艺术的空间感和感染力,也喻意夜空穹苍的无尽深邃,映衬着前景灿然盛放、如星空流萤的白菊,便使画面笼罩有一种夜光星辰、光影流转的梦幻感和诗意情调。看似简约的纯蓝色背景,使白菊如浮现于苍茫夜空之中,既似超现实主义的情境,也是中国艺术虚静空灵、写意留白的表现方式。以静物的主题来呈现色彩的抽象性和精神意境,没有落入一种呆板、枯燥、过于理论思辩化的窠臼,常能保留中国文人画的故事性主题及中国的文化情境,使常玉的艺术风格总是带有一种令人细细回味的情韵、空灵、婉约蕴藉的面貌。
《青花盆与菊》中的蓝色,其深邃明亮之透视层次,甚至是青花盆的摹写,都有取源、融会了中国青瓷和景泰蓝釉彩艺术。景泰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瓷铜结合的工艺制品。制作时,先以紫铜作坯,制成器物的造型,再以色彩不同的珐琅釉等在器物表面镶嵌图案,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盛行于明朝景泰时期,其时多用蓝色的珐琅釉在器物表面绘上花纹图案,遂有景泰蓝之美誉。蓝色釉彩色彩层次多变,仅蓝釉就有钻蓝、天蓝、宝蓝和透明状的普蓝等,仿如深蓝宝石,在光彩映照下透出不同光芒。蓝釉的色彩纯度和亮度甚高,色彩沉实浓郁,又有密蜡之感,辉煌富丽,带出一种雍容华贵、含蓄典雅的东方情调。从这一角度来看,常玉的蓝调色彩便沉淀有很浓厚的东方情调和美学价值。
中国文人的生命情景和审美方式
《青花盆与菊》,在主题上,常玉摹写优雅的菊花、挺拔的枝叶、及典雅的青花瓷等,都取源于中国文人雅士的文化根源,完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情景和审美方式。中国文人生活起居,追求一种理想布置,几净窗明。环境之清幽,又必附有把玩小物、纸笔石玉、案前盆景、茂林修竹,以亲近于大自然,也才有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等的文人意趣,进而启迪出一种审美的能力、闲逸的胸怀。
「然不因静居燕佳,明窗净几,一柱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
郭熙《林泉高致.画意》
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相滞未容回。
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入来。
陆龟蒙 《全唐诗.卷六二八》
作画的郭熙、善诗的陆龟蒙,都说到案前幽窗,点缀清简花石,那能怡悦性情,启引各种幽情美趣、歌咏灵思。常玉对这种生活艺术也有细致的体悟。他最喜爱的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景与人同」,把这种生活艺术作了很好总括。在《猫与雀》中,常玉以这一诗句入画,明确的表现这种生活态度;《青花盆与菊》则比较幽隐曲折的表现这种生命情景。作品借着描写花卉盆景,呈现一个完整的中国文人的生活情境和审美情调,使人静观案前白菊的生趣盎然,生起一种纯美的感受。色彩之高度纯净清明,使人思想上进入安闲静逸、潇散冲淡之境。再由白菊之生趣盎然,而体悟天道四时之生生不息、悠然自得的生命感情。这是由小见大,从一花一草,品味出当下即是的生命洞见和哲理体会,恰如沈复《浮生六记》所归纳中国幽人雅士的审美方式:「点缀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画,大景自能入神」。静物的题材,在常玉的演译和表现下,延生有丰富的文化涵蕴,包括了艺术形象


作品资料

作者  常玉  
尺寸 90.9×62cm
创作年代  约1950年代作
估价  HKD  8,000,000-12,000,000
成交价 RMB  30,676,420 HKD  34,820,000
专场 亚洲当代艺术及中国二十世纪艺术(晚间拍卖)
拍卖时间 2009-11-29
拍卖公司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拍卖会 2009秋季拍卖会
出版:
1992年《常玉巴黎时期重要作品集》帝门艺术中心 台北 台湾(图版,第42-43页)
2001年《常玉油画全集》衣淑凡著 国巨基金会及大未来艺术出版社 台北 台湾(图版,第148图,第262页)
签名:Sanyu 玉
来源:
雷蒙.陶本奈 巴黎
尚.克劳德.希耶戴 巴黎
帝门艺术中心 台北
台北 私人收藏
亚洲 私人收藏
展览:
1992年4月18-30日「常玉」帝门艺术中心 台北台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