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少跨国公司、外向型企业而言,主要计价货币汇率、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使得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躺枪”,财务报表也随着市场的波动形成“共振”,被动接受市场带来的影响。例如,国内某企业进口设备,采购合同以美元计价,半年后交付产品并结清货款,在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背景下,半年后必然支付更多的人民币。因此,应该积极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市场波动带来的价格风险,降低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金融市场上常见的金融衍生工具有期货、期权、远期、互换,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基于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基础产品一般包括货币的汇率或利率、商品的价格、价格指数。期货和期权是一种标准化的合约,在交易所进行交易,而远期合同、互换协议是非标准化的合约,一般由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进行交易。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对冲风险的工具,企业可以积极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面临的价格风险。 企业面临的价格风险主要包括商品的价格风险和货币的价格风险。商品的价格风险主要集中在原油、铜、铝等大宗商品。一是对大宗商品生产者的影响,商品价格下跌影响当期收入、利润等业绩指标的完成。二是对大宗商品需求者的影响,商品价格上涨则原材料采购成本将增加,进而削减产品的竞争力和毛利润。三是对贸易商的影响,贸易商处于市场的中间位置,连接生产者和需求者,面临采购和销售两个环节的价格风险,若不能有效规避采购、销售环节的价格风险,则贸易业务获取的收益微乎其微亏损。 货币的价格风险以汇率风险为主,一是产生于企业日常交易活动,如进口设备或原材料,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在利润表中一般通过“财务费用—汇兑损益”来影响企业的当期损益。二是产生于外币报表折算,境外子公司财务报表折算为以人民币计价的财务报表产生外币折算差异,影响期末所有者权益。 既然剧烈波动的金融市场对企业带来了较大的价格风险,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就应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去审视企业面临的风险,识别财务报表存在的风险敞口,和业务人员一道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冲潜在的价格风险。本文主要介绍期货工具在大宗金属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在介绍之前先简要说明一下金属产品的定价规则,结算价格=期货价格+升水(-贴水),期货价格由具有权利的一方在约定的期间内根据市场行情确定的期货合约价格(俗称点价),升贴水则由合同双方自行确定。 首先,生产商产品价格下跌风险管理。对生产商而言,商品从开始生产至销售需要一定的周期,如果预期未来商品价格下跌,则卖出该商品的期货合约,锁定产品销售价格。例如,铜金属生产商,预期未来铜金属价格将下跌,则在开始生产时就在期货市场卖出铜期货合约,等成品铜金属销售时,如果现货销售价格发生下跌,则期货盈利可对冲现货价格的下跌损失。示例如下:
从会计核算实务来看,如果企业对持有的存货进行保值则适用于公允价值套期,如果对预期交易进行保值则适用于现金流量套期。具体会计处理可参见相关会计准则讲解书或CPA考试教材,此处不再赘述。 作为企业的财会主管,我们不仅要掌握衍生工具的会计核算,还应该了解如何正确应用衍生工具进行公司业务风险管理,经常和企业的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主管们一起交流、切磋风险管理的心得和体会。这样,我们对公司的业务和战略就会理解得越正确、越深刻,我们职业选择的机会也就越多。当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的经理职位有空缺时,你的机会不就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