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丛守武:文化本质与和谐世界

 CYC2008 2016-09-16


环球之


原标题|丛守武:文化本质与和谐世界



  认识文化本质

  人类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的。一旦某种认识成为经验,这种认识或许会延续几个世纪。但绝不会与宇宙永恒共存,或许一夜之间就发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发现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有的发现看似偶然,比如一个掉下来的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万有引力”就被砸出来了。如果换了个“马顿”,那只苹果也许就是一只普通的苹果。或若不是这个偶然,是不是“万有引力”就一直躲着不出来了呢?这就大大低估人类必然进步的力量了。爱因斯坦能发现“相对论”,就会有别的人发现“万有引力”。看起来是偶然,其实是必然。因为“偶然”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不存在的事物。

  就像十五世纪前,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地球是宇宙中心一样,几千年来,人类到目前还认为是“人类创造了文化”。好在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和人的生死以及肉体需求关系不直接,文化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人类创造的,无关大多数人的痛痒。如果一直没人说“文化不是人类创造的”,再过几千年,人们还会觉得无关痛痒。不过,若果真如此,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恐怕要踯躅好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高度,就一定会从质的方面有更高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物质文明突飞猛进,电子高速公路上奔驰的车辆让路边曾经的美景变得模糊而被忽略。人们从感官到精神都需要一个和原来不同的世界,比如说:长时间以来,人类习惯于战争的光荣而赞美、膜拜战斗英雄,不感到战争在人类高度文明的社会存在的不必要性,而反省为希望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世界,进而意识到新时代的英雄应该来自于文化科学领域。生存的存在感有了更丰满的精神色彩,安全感提升为幸福感。不管这种变化是否用明明白白的文字表达出来,那种如火山聚集的岩浆已经形成,只待时机喷薄而出。

  这时候,就需要一只金苹果掉到火山口,击破那一层薄薄的的旧火山的灰烬。

  文化,从造字开始便被人认为是人类创造的,好几千年了。而人们感受文化是人类创造并被“定义”下来还只是一百多年来的事情。很多牛人伟人都说了,最牛的是一个伟大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说的:“人类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之总和叫做文化”。其实拍砖的人很多,但都拍不动。就好比人人都想把黑夜中那块遮住太阳的布扯下来却又没有抓拿一样。所以不断地有人举起火把企图照亮天空,这样就有了近两百条关于文化的定义。

  泰勒的定义并非没有用,如果人类甘于一直在黑夜中摸索那块布,生活也照样进行。或者,如果这时候真的有人突然把那块黑布扯下来了,强烈的光线反而会令人晕眩。

  然而,不管一部分人是否感到晕眩,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实现,太阳一定会升起,一个更加光明的新的世纪一定会到来。

  要让人类在认识论上走出黑夜,绝不是用另一块黑布换下这一块黑布,当然也不是换上一块白布、玻璃,都不是。而是要扯下自己头脑中的黑布,去掉蒙住我们双眼的云翳,看到早已照耀在我们头顶的太阳——只有文化能做到。

  文化与和谐世界

  人类一直认为:是人类创造了文化;而人类却能认识到:一切冲突的根源都由文化而起;同时人类还认识到:只有文化能带动和推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那么仅就社会弊端而言,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现实世界的所有弊端和灾祸都是人们自己故意制造的?因为弊端来自于文化,而文化是人类故意创造的!人类不停地发动战争又不停的制止战争——人,还是不是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啊?从我们感受最深切的食品来说:我们固执地生产毒食品又正儿八经地整治毒食品,又是何苦?

  这都是“人类创造了文化”所致。

  言归正传。既然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人类就走上了一条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的道路。一切都发生于人也消失于人。文化成了人的工具,想让谁美谁就美,想让什么丑什么就丑。甚至想让谁亡谁就得亡。不是吗?霸权主义国家创造了霸权主义文化,弱小国家创造的弱小文化,强国和弱国,大国和小国,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都创造并使用自己的文化,世界各民族也都自己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文化的差异是必然的,差异造成冲突也是必然的,而文化又都是各自创造的,不会因差异和冲突而改变自己的文化。

  那么,社会、人类的和谐还有指望吗?有,还是从文化开始!

  不需要改变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正如不必用另一块布换掉这一块布。也换不掉。

  也就是说,不必修订或用其他一百多条文化定义换掉泰勒的文化定义,而是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什么是文化。找到文化的源头,认识到文化的本质。

  找到文化的源头,认识到文化的本质,就可以知道:“不是人类创造了文化,而是文化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详本人所作:《大力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见:2016年8月23日《环球之音》)

  文化是天下之母。人类社会可以各有各的文化,但需要认识到,各自的各种“小文化”都是源于“大文化”的。“小文化”没有被“创造”之前(因为人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其实人类也是由大自然创造的),是“大文化运动”诞生了宇宙、星系、地球,而自然界、而人类、而社会、而种族、民族、而国家、而各自的文化。

  “文者,天之乱象也,刚柔相济,以化而成文”孔子主编的易经系辞中短短一句话就道出了“文化的真谛”。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对老子的这句话做了强有力的“解读”。随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勒梅特、哈勃的宇宙大爆炸论,都对老子和孔子的论述提供了科考、实验、理论证据。

  原来,文化果真不是人类创造的,而是文化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文化乃天下之母。

  那么,明白了“文化乃天下之母”的意义在哪里呢?

  比如,正常情况下,子女都爱母亲,都愿意听父母的。那么当子女之间因差异化而发生矛盾的时候,听听母亲的正确教导,矛盾是不是会化小或消除呢?显然是有可能的。

  文化是宇宙运动过程,而且是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它产生了自然、人类和谐共存的总规律,也产生了人类与自然,人类之间的差异文化。留下差异化、个性化空间,才有山峦的起伏、河流的奔腾、花朵的姹紫嫣红,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才留下了国家之间、种族、民族之间的异彩纷呈。整个世界才绚丽多姿。

  文化的本质告诉我们:人类和自然都是它的儿女,要共生共存,人类要和谐共存,否则,一切都会走向毁灭。共存的核心只有一个字“爱”,共存的表现是:真、善、美,是德,是仁、义、礼、智、信,共存的方法是: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法制,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普世价值观等等。这都是文化流露出的本质。

  认识到文化的本质,认识到一切都在“文化的规律”之中,认识到文化差异化的客观存在,那么,我们要追求和谐、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只有也必须“听母亲(文化本质)的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直至走向大同。

作者:丛守武

来源:环球之音

丛守武,资深媒体人,独立作家,海内外华人喜爱的“中国城市优秀诗人”(文化部下属协会、国际城市文学协会等评选),诗词赋在国内各地、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新加坡等欧、美丶亚洲国家华裔中均有喜爱的读者;四川省国学文化促进会执行秘书长,四川省社科院中华儒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南MBA俱乐部高级文化顾问,四川省成都市首届文联委员,曾供职于四川省级报社及中央媒体驻四川工作站、记者站;发表新闻、文学、作品约200万言,纪实文学感恩丛书之《人说晋茂好风光》获2012年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特别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