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静极生动! 功夫(时间 悟练)到了一定程度就能明白,找到正路一直向前就行了。 通过站桩,首先把长久以来憋气 的习惯换掉罢了。其次,就是培养内力。 拳术虽小事,然本天地之道! 拳术之道,亦是作人之道。 无论是练拳还是工作一定要在全心全意的过程中将心态放松下来; 千万不要把练拳的目的、方法和过程给搞混了。 无极生太极,是针对我们的身心而言的。身心之内要无极,身心之外也要如此。 如果对方慢腾腾的上来时,你还应该有一个“引”的动作,叫有形的“问劲”; 一“问”对方必定有反应,就是“答”,这个“答”正是你所需要的。 反过来说,功夫比你高的,你的“问”也正是他所求之不得的,结果可想而知。 相信,当你功夫到的时候,就不难理解。 太极拳初学者,他们还不懂得太极拳是怎么回事; 见我们神意来神意去的,还能凌空打人,他们就要从这方面去追求; 而忽略了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和习练方法。 这就要误导他们的,所以,还是少谈为好,多谈些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玩太极、练太极的人一般会认为苦练会出功夫; 因此练时非常执著,非要练出什么来的想法; 这样就可能意重了,倒练不出来了。 实际上应抱着玩的态度,不必太用心。 有意无意不去追什么,站桩时尤为重要。 “高度清醒不执著,难得糊涂不昏沉”。 现在练太极,技击故不可少,养生更重要。 太极是一种艺术。 太极拳各种招式(单操)的运用必须是建立在懂劲的基础上; 以“六合劲”为根本,否则,将体现不出太极拳的独特风格。 力源?听说过浑身无处不太极之说吗? 只在后背往上一点……力发于足,不是蹬劲上来的吧? 心越静,体越松,反应越灵敏。 即使身体不运动,也要通过腿脚与地之相争; 以及身体的完整一气,使身体与地球形成整体; 也就是身体成为地球的一部分;与地球融为一体。 从而使对手感到强大的力量。 练了三年或者五年,就想神意打人?肯定是不可能的。 我们现在也只能是到练血阶段,尚未到练气阶段; 只有到了练气阶段,才能有可能隔空碎物(注意,并非只是放到人)。 太极拳在的种种传说,书上有,人间有。 太极拳为内家拳王。内力本是无形无影的。 人都有一个圈,在圈外什么事都没有; 如果有人进了我的圈,我就要反应将其推出圈外。 把太极的理论用于实际。谁能合住对方谁就赢了。 把这句话用于实际,每当与其他单位或同志谈工作时,总是用合; 先合住对方,然后看看是否有相同的东西,再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使劲。 太极功夫真趣味者,无不归于平实朴拙之相。 切切实实地按照明师所教的方法; 每天苦练,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意气神。 这时,你会觉得自然、轻松,上下相随,左右逢源; 打人不打人,全在你“一念”之间。 太极拳的外形是随内形而动; 如果内形动了,即使外形做得不太到位,那也是对的; 因为只要他按照这个方法去练,一定有一天他会做到位的; 如果内形不动,即使外形做得如何漂亮、如何“到位”,那也是错的。 所谓拳理,就是拳和道理。 练拳没有拳理来指导只会肓练。而拳理没有拳来实证也是没用! 松胯一定要曲膝,而且一定要圆裆; 要在圆裆的基础上曲膝松胯,否则毫无意义。 沉肩垂肘必须要虚腋。 圆裆与虚腋是关键,切莫忽视。 坠肘的感觉是手上有一根丝线吊在那里; 手上不着一丝的力,自然下坠,丝线断,则手臂自然落下。 只有站桩才能体会静极生动,此动为真动,为不动之动。 把这种体会用于练拳架和推手中才能出功夫。 站桩应站高桩。 站桩对养生也有非常好的作用。 不应从招式,技法上找。 应努力练功,练通全身。 一出手他就无法抢手才对。 站住中定,往开里打; 太极是一种功力的象征,还有它在步法、打法(包括擒跌、点穴)的独特之处。 练拳就是为了练出一把劲! 知人功夫就是听劲功夫…… 太极不用蛮力是对的,但手无抓鸡之力的秀才也无法适应强烈的对抗。 坠肘首先要松胯,不松胯就不能彻底坠肘; 松胯是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要点所在。 许多“ 高手 ”谈意、谈神、谈气,就是不谈松胯; 一说如何松胯,实际就把太极拳的全部精华拿去了,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走了。 所以,不是紧密圈子里的人,师是不轻易教导的。 许多人自称是什么人的高足, |
|
来自: 拳ljnvxf46attz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