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 几度风雨? 你 在孤独中 深藏不露 笑看风云 尤其的从容 百般的淡定 我放下过天地 却从未曾放下过你 今天,这个被厦门受灾消息刷频的中秋节。 中午12:55,在朋友圈里出现了这样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 注:这条消息的发出者为刘妍(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考古方向博士候选人,专注于传统木构建筑研究。她的微博名为@纸上匠,记载着她的野外足迹;同名博客,记录着她田野调查的所见所闻。想更深入了解她的工作,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 莫名的难过,特别是看到微博里疯传的薛宅桥被毁的图片:
央视关于泰顺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受台洪被毁的新闻 7年前的2009年,我也曾对浙南地区的乡土建造进行过一次调研。而泰顺地区的廊桥,因为其特别的结构类型,成为我调研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段落。其中的薛宅桥,与大部分的处于乡野之中的廊桥不同。它身处村中的繁华地段,现代性的村民日常生活与超越时间的木构架体系形成了一种沉默的和谐。
薛宅桥桥头的少年伙伴们 久江摄于2009年9月 薛宅桥上奔跑的少年 久江摄于2009年9月 薛宅桥作为一种共同记忆 久江摄于2009年9月 薛宅桥上还写有「福建寿宁小东巧匠徐元良」「副墨 徐斌贵 陈泽应 郑福寿 郑起鉴 薛思年」的字样,记录了建造者的姓名,既是当时对匠人的尊重,可能也相当于安全责任人签名吧。 「副墨 徐斌贵 陈泽应 郑福寿 郑起鉴 薛思年」 薛宅桥屋盖下梁底的文字 久江摄于2009年9月 薛宅桥中间跨的侧板 久江摄于2009年9月 7年后
今年6月底,我与翟文婷再次进行了一次乡土建筑考察,薛宅桥本不在这次考察的路线上。但鬼使神差的,我一路把车开到了这里。就像带着最爱的人去拜访一个熟悉的老朋友。
而这些,在今天的轰然声中,已经随着洪水漂走。 顺洪水极速漂走的就是薛宅桥 痛定思痛,这样的结局,就像刘博所说“桥毁于水,也是死得其所”。所幸学界除了像刘妍这样的学者,也有如我的母校东南大学里的学长前辈们那样做了非常珍贵的资料留存工作。 希望这些壮烈逝去的廊桥,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回忆,更希望这些可以成为让社会重新认识传统木构价值并将技艺传承下去的契机。 久舍营造工作室上个月做的三节苗五节苗结构模型 除了今天被毁的三座桥,「久舍视界」还想和大家分享几座曾有幸一睹尊荣的泰顺地区廊桥,趁着他们还在,跟着我们去看看吧。 三条桥 久舍工作室摄于2016年6月
溪东桥 久舍工作室摄于2016年6月 当 一切终将老去 一去不再复返 多希望你踏着千秋风雨 带着诗意 携着韵美 平平仄仄再次走来 不让告别 一别一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