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面卢梭 |今日值得花时间

 执卷绨素 2016-09-17
本文看点
  1、每个个体都是多面体,但人们往往只认知到其中的一面。
  2、自相矛盾也许是人生常态。
  3、即使面对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辨别对错也是危险的。
  双面卢梭
  文/施展
  卢梭可谓是思想史上最重要同时又最复杂的人物之一。
  誉之者认为他解放了时代的灵魂,教人认识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正是卢梭的冲击,才使得康德开始对人心中的道德律令感到惊奇与敬畏;卢梭对于青年托尔斯泰的影响简直犹如晴天霹雳,他把卢梭肖像的纪念章像基督圣像一般挂在脖子上。
  毁之者则将现代极权国家的兴起直接与卢梭的理论勾连在一起,雨果在《悲惨世界》中通过流浪儿童的口说出,19世纪的一切动乱“是伏尔泰的罪过!是卢梭的罪过!”法国大革命中的血腥惨烈、20世纪极权国家的恣意人祸,据说都与卢梭的理论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这两种极端的角度直让众人无所适从,故而,法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希波利特·泰纳提出,卢梭实际上是有着两面的:一面是极端的理性主义者卢梭,一面是一个疯狂而偏执的卢梭。
  卢梭自己的理论发展过程也同样是充满着令人困惑的色彩。卢梭出生在日内瓦的一个清教家庭,很年轻的时候他就走出家乡,在法国四处游荡。他在青年时代经常耽于梦想,醉心于雕虫小技,试图在法国的名利圈中谋得一席之地,然而始终不甚成功。一直到他三十七岁那年,没什么先兆,他的天才突然地涌现出来。
  这一年的一个夏日,卢梭去探望狄德罗,路上顺手翻阅着一本期刊,偶然发现第戎学院的一条有奖征文,题目是《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有利于伤风败俗还是移风易俗?》卢梭自称看到这一题目后,立刻“被一千条光线刺穿了”,大量思想向他涌来,他登时呼吸闭塞,兴奋到极点,径直地倒在一棵树下,在精神错乱中度过了半个小时。当他醒来时发现外套的前面已被泪水湿透。他说“从那一刻起,我住进了另一个世界,变成了另一个人”。卢梭的这一精神体验仿若圣保罗和奥古斯丁的皈依体验一般,整个人在一个全异于寻常的基础上仿若新生。
  当然,不能说卢梭早年的思想与经历对他此后的工作没有影响,然而那些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潜力存在,皆待这一刻电光石火的刺激。卢梭就是在这样一种态势之下,形成了未来全部著作的基石性构想,开始了此后令他名垂千古的写作历程。
  卢梭神经质的性格也让他在与人相处中始终格格不入。卢梭几乎与每一个身边的人都要激烈争吵,每一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最后都与他不欢而散。1744年到1756年,卢梭在巴黎度过了十二年时光,期间与伏尔泰以及诸位百科全书派启蒙学人有过较多交往,然而最终不过使双方都明确了一种印象,即卢梭不是属于这个圈子的人。甚至是一向以温和敦厚而著称的英国哲学家休谟,在1766年好心将走投无路的卢梭带回英国亲自照顾之后,后者也很快地就开始认定休谟是阴谋反对他的代理人之一,结果卢梭再次与人不欢而散。卢梭每每因此而陷入绝境,他在世间看不到真情与善良,以致他最后觉得自己“在巴黎比鲁宾逊在他的岛上还要孤独”。卢梭这种神经质式的对于自然、情感与纯粹的渴望,与他的强大的理性思考能力,在他的人生中以及在他的理论中,都牵扯出一种具有莫名魅力的矛盾张力,令每一个读到卢梭的人都或痛恨或拜服,却绝对无法无动于衷。卢梭性格中这种激荡人心的两面性或说内在的矛盾性是理解他的思想的一个基础。
  卢梭的思想中最为国人所熟知的莫过于其社会契约论,在他看来,其早一些的另一部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堪为《社会契约论》一书的导言,然而这两部著作内部以及之间也是充满着矛盾与张力。以致卢梭著作的英译者沃恩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表现了毫无顾忌的个人主义,《社会契约论》则表现了同样毫无顾忌的集体主义。”沃恩的这一说法有欠公允,因为如前所述,每一部著作内部也充满着矛盾与张力,《社会契约论》里面也不时地闪现出“毫无顾忌的个人主义”,而两部著作之间的思想的确是有着极大的关联性。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卢梭发展了他在第戎科学院征文中的思想,一反启蒙时代人们普遍抱持的理性主义态度,成为启蒙运动中极为扎眼的一个异类,这也是他与百科全书派相处不来的原因之一。在当时的主流思想看来,理性是人类的基本规定性,由理性出发,人类会服从自然法,理性的自然法也就是道德和政府的标准,更进一步地,理性统治实现之日,必也是人类大同完备之时,狄德罗曾专门撰一宏文论述于此。然而,对卢梭而言,这所谓的理性正是禁锢人的囚笼,它遮蔽了人的磅礴而出的自发情感的作用,将人包裹在种种现代社会虚伪的繁文缛节当中,使得人忘却了自己的根本,更将社会置于一种极度不公的状态。不是理性,而是人类对于同侪所怀有的善良情感,能够成为粘合整个社会的胶剂。人们内心自发涌出的虔诚、信仰与道德直觉,是人格与社会的基础。卢梭的这一疾呼,极大地扭转了时代的精神,直接激发了此后浪漫主义思想的发展。
  卢梭的这一理论可以导引出两种极为矛盾的现实后果,并且在后世都成为了现实。卢梭设想善良道德在普通人民中最为纯真,此一态度可能导向对于平民的过度推崇,从而有可能会导向一种压抑个人自由的大众民主。法国大革命中最激进的雅各宾阶段,无套裤汉作为平民其地位被推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与革命者对卢梭理论所做的这种推论有着密切关系。然而,由于卢梭对于人类美好情感的强调,极度地冲击着理性框架的僵硬,于是,思维举止极度特立独行、孑然不群,或是人格魅力超然、置世俗于不顾的出类拔萃的个人,也可能会成为大众偶像,从而形成高度的个人英雄主义崇拜。法国大革命中的拿破仑便是这样一个偶像。这两种极为矛盾的理论后果还有可能会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个人英雄对于普罗大众的一种操纵与利用,借大众之名来获取自己不受限制的权力。拿破仑实际上就已经实现了这样一种可怕的结合,希特勒更是将此种结合推展到极致。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更是以一种自相矛盾的形式提出了政治思想史中的一个普遍问题,以此作为该书的卷首语:“究竟是用什么不可思议的艺术找到了一种办法强使人们服从,从而使他们获得自由?”卢梭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大家都耳熟能详——通过人民的“普遍意志”来形成社会契约,构造出一个新的道德实体,这便是“国家”或“主权者”,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权利与权力交给它,这样,人们仿佛是在服从别人,但实际上仍然是在服从自己。主权者将处理具体事务的权力委托给政府,从而便将政府建立在了人民的同意的基础上,成为人民的公仆。这个理论中最为人诟病的便是卢梭所提出的“强迫人自由”的观念——在一个人拒绝服从普遍意志的时候,人们可以强迫他来服从,这是在强迫他自由,因为他拒绝服从普遍意志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背离自己的心灵,人们对他的强迫不过是让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而已。
  “强迫人自由”这一观念最为集中地体现了卢梭思想中深刻的矛盾性。将个人的纯真心灵作为个人自由的真实基础,这便是一种“毫无顾忌的个人主义”,然而这种个人主义最终却要在一个最为集体主义的“普遍意志”中获得自己的真实性,这里面的矛盾张力甚至达到了一种骇人的程度。它为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找到了一个最坚实不可动摇的基础——人人皆有的淳朴心灵,而非常人所难具备的精纯理性。然而这个基础本身却又是建立在另一个最取消个人价值的基础之上。
  这里面也同样地会导引出两种极为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最坚实的个人主义伦理,这在康德哲学里获得了完善,并成为后世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另一种则是个人价值的完全湮灭,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危险,并在法国大革命的雅各宾阶段现实化,无数颗人头落地,只为了一种飘渺的意识形态。
  雅各宾派的领袖罗伯斯庇尔曾经在卢梭死前的最后时日见过他,于是在进入政治活动的前夕曾经许愿要把一生奉献给他。罗伯斯庇尔在达到权力的顶峰时,在一场著名演说中对卢梭推崇备至,向他表示敬意,赞颂他“是这个革命的前驱,而革命又把他送进万神殿”。然而,我宁愿相信罗曼·罗兰的判断,“有一切理由使人相信,卢梭也像伏尔泰一样本来是不承认那场向他欢呼的革命的”。
  卢梭性格与理论中的种种矛盾使人品味不尽,让人着迷。深印着卢梭徽记的法国大革命,却矛盾地也同样深印着卢梭的论敌伏尔泰的徽记。史诗般的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深远的人类历史本身同样也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同样让人着迷。历史上很少有一位理论家像卢梭一样其思想与历史有着如此紧密的勾连。这两种矛盾融在一起,使卢梭及其理论更是闪耀着一种摄人心魄的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